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pH、扰动等因素对城市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可以促进底泥氮、磷的释放;上覆水处于酸性(碱性)条件下有利于底泥中氮的释放,酸性(碱性)越强影响越大;碱性条件下氮的释放量大于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中性条件下氮的释放量最小;碱性有利于磷的释放;酸性条件下,磷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区别;中性条件下,磷的释放量最低;扰动可明显提高底泥中氮、磷的释放量,且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氮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湖泊沉积物既可充当湖泊水体氮营养盐的汇也可转变为源,本文综述了温度、DO、pH、水力扰动、水生生物、底牺动物等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很多研究揭示:温度、DO、水力扰动等环境因子对氮的释放影响更加重要。目前有关沉积物氮释放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化因素方面,有必要从生态角度对沉积物中氮的释放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诊断南四湖的重大水环境问题,分别于2006、2007、2010和2011年4次对南四湖水质与底质进行布点监测.根据4次监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南四湖表层底泥进行了有机质及氮磷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上覆湖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表层底泥有机质、总氮(TN)和总磷(TP)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其中TP分布均一化明显;南四湖上覆湖水氮磷浓度与其对应表层底泥氮磷含量没有明显关联性,说明南四湖水体污染仍以外源污染为主;2011年监测的入湖河口表层底泥有机质、TN和TP含量的平均值低于湖区平均值,说明南四湖湖区表层底泥对有机质、TN和TP的富集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许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25(4)
我国许多城市有着丰富的湖泊资源,因湖泊的显著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城市湖泊景观建设的热潮正在形成。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城市湖泊的景观特性,追溯回望国内外湖泊景观发展,分析城市湖泊景观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湖泊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松花江干流底泥中PCBs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14个采样点的∑PCBs质量分数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共检出57种PCBs同系物,不同季节检出的∑PCBs的质量分数为1.0×10-10~1.15×10-8,平均质量分数为1.91×10-9.不同季节中,大多数采样点的∑PCBs质量分数变化不大.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加拿大环境委员会制定的SQG风险评价法,对各采样点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一致.各采样点生态风险均未达到强生态危害及其以上级别.松原采样点的春季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他各采样点在各季节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春季5个风险水平较高的采样点的风险水平由高到底依次是:松原佳木斯下游富锦市哈尔滨下游哈尔滨上游. 相似文献
6.
利用污水地下渗滤中试系统,考察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酶活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靠近散水管位置,脲酶活性强,且随进水氨氮含量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布主要受基质深度的影响,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大而增强;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不同深度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氨氮和总氮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60~80 cm区域内,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分析酶活性与氮去除效果的相关性,提出可将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作为指示地下渗滤系统总氮脱除效果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结合层次分析法模型和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评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方法.该评价方法同时考虑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环境敏感性及污染模糊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弥补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等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兼顾上述特征参数的不足.利用新方法对2010—2017年滇池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远高于外海,是滇池最大的内源性污染源;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CdZnAsCuPbHgCr,草海底泥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并持续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8.
9.
以重庆地区5种用地类型为例,探讨了城市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总氮的场次降雨平均浓度(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EMCs)以交通干道最高(10.6mg/L),校园汇水区最低(2.4mg/L);交通干道和商业区暴雨径流氨氮的EMCs(3.4~4.6mg/L)明显大于水泥屋面和瓦屋面(1.2~1.6mg/L)。尽管初期暴雨径流总氮的平均浓度(Partial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PEMC10)大于EMCs,但氮赋存形态构成并未发现明显区别;氮以溶解性总氮为主(占总氮的73%~82%),而溶解性总氮中又以无机氮为主(占总氮的63%~82%);商业区、水泥屋面、校园综合汇水区、瓦屋面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硝酸根,分别占各自总氮浓度的39%、39%、44%和52%,而城市交通干道的总氮浓度中比重最大的组分为氨氮,占总氮的43%。改良暴雨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暴雨径流中总氮的去除率,其关键为人工创造反硝化所需要的条件,延长暴雨径流在控制系统内的水力停留时间,并选择低氮含量的填料作为控制系统的使用材料。 相似文献
10.
孙映宏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1):1-3
根据沉积学原理和环境化学行为特点,应用地质积累指数(Igeo)法对杭州城区六条代表性河道底泥中典型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评价研究,从而为区域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杭州城区河道底泥重金属地质积累指数分级在0-4级之间,Cd污染最严重,偏中度.偏重污染,其次是Zn,轻度一偏中度污染,Cu和Pb为轻度或无污染;不同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不一样,采荷断面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最大、义桥断面次之、蒋村港断面最小. 相似文献
11.
污泥样品中总氮、总磷的联合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样品总氮的测定常用过硫酸钾氧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而总磷一般为磷钼蓝分光光度法。由于二者测定时都存在将含氮、含磷化合物转化为硝酸盐和下磷酸盐的氧化过程,因此本研究考虑将污泥样品消解和样品的氧化过程同时进行,标准曲线也可以通过配制混合标准溶液来同时测定,这使得总氮、总磷测定流程得以简化。另外,本文还讨论了该联合测定方法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消解条件、酸度等。 相似文献
12.
环境样品总氮的测定常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而总磷一般为磷钼蓝分光光度法。由于二者测定时都存在将含氮、含磷化合物转化为硝酸盐和下磷酸盐的氧化过程,因此本研究考虑将污泥样品消解和样品的氧化过程同时进行,标准曲线也可以通过配制混合标准溶液来同时测定,这使得总氮、总磷测定流程得以简化。另外,本文还讨论了该联合测定方法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消解条件、酸度等。 相似文献
13.
滇池现代沉积物氨氮及磁化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盐和污染物的重要储藏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内源污染负荷可能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研究通过对滇池(外海)现代沉积物中的氨氮、磁化率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池现代沉积物中氨氮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埂附近,中部略有增高,南部则最低,表层沉积物的氨氮含量低于下层;滇池现代沉积物的磁化率大小由滨岸带向湖心依次递减,在垂向上,磁化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滇池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污泥龄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总污泥龄与好氧污泥龄的区别,并且该系统厌氧、缺氧与好氧各个反应阶段的污泥龄比系统总污泥龄更重要.在进行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工程设计时,厌氧污泥龄和缺氧污泥龄一般为1~1.5 d和1~4 d,好氧污泥龄不宜盲目取大,可用满足硝化功能的最小污泥龄乘以适宜的安全系数求得,而系统总污泥龄以15 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葡萄糖、蔗糖、秸秆粉及其混合物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外加碳源对堆肥系统一次发酵周期内氨气挥发的影响.探讨了碳源的降解效率与堆肥系统氮素损失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试验氨气挥发总量相比(3.05 g/kg·ds),单独添加葡萄糖(2.46 g/kg·ds)与蔗糖(2.17 g/kg·ds)均能控制氨气的挥发,但单独使用秸秆粉没有显著效果(3.1 g/kg·ds).蔗糖与秸秆粉混合添加对高温期氨气挥发的控制效果最好(1.92 g/kg·ds),堆肥系统中总氮损失由对照试验53.1%减少至27.7%;堆肥过程中氨气挥发与碳源的降解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94,p<0.005),秸秆粉与葡萄糖、蔗糖混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有机碳的降解能力,促进无机氮的固定作用,减少了氮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氮亏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氮素物料衡算提供依据 ,针对氮亏损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指出氨逃逸是导致氮亏损的原因 ,而反应器中的氨氮浓度C0 、温度t和pH值是影响氨逃逸的因素。基于双膜理论和热力学原理 ,构建了氨逃逸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测定模型参数KNH3=0 .6 92L/h ,采用模型计算的氮亏损量与反应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测的氮亏损量吻合良好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 6 .6 1% ,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氮亏损。进一步对影响氨逃逸的因素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 ,结果表明 ,pH值对氨逃逸速率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消落带土壤全氮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氏法和过硫酸钾消化法对24个消落带土壤样品全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开氏法测定全氮的结果不包括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因而开氏法测定结果均低于过硫酸钾消化法;2种方法之间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8(sig < 0.01);过硫酸钾消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速度快、测定结果更可靠,可以代替开氏法进行消落带土壤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太湖入湖河流总氮质量浓度限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太湖水量水质数学模型,结合该地区的水文特征和实测数据,对流场和浓度场进行了模拟和对比,计算得到入湖河道产生的污染混合带,利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模型,根据90%保证率月均入湖水量条件以及混合带范围限制要求(3 km2),确定了太湖入湖河流总氮质量浓度限值.结果表明:采用太湖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得到的太湖流场、浓度场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相差不大,入湖河流总氮质量浓度限值为Ⅰ类水0.5mg/L、Ⅱ类水1.5 mg/L、Ⅲ类水3.0 mg/L、Ⅳ类水4.0 mg/L、Ⅴ类水5.5 mg/L,该限值可为入湖河流总氮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燃烧氧化-电化学传感器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总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高温催化氧化—电化学传感器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总氮,并与国家标准方法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