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熟、先进、高效的发电技术。通过对几种主要的洁净煤发电技术的比较,配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效率、容量、可靠性、设备投资及环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析火电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我国目前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优先选择。根据电力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现有基础,指出我国已具备了发展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熟、先进、高效的发电技术。对几种主要的洁净煤发电技术的比较表明,配有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效率、容量、可靠性.设备投资及环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析火电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我国目前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优先选择;依据电力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现有基础,我国已具备了发展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若思 《中国电力》2006,39(6):34-37
成熟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已成为目前燃煤火电机组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满足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电技术。论述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国外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国首台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华能玉环电厂1 000 MW机组的技术特点、设备状况和工程进展,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方面所作的研究开发、示范及推广应用3个层次上的进展,并展望了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国家“十五”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所属洁净煤技术主题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该课题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和17项技术专利,为自主开发研制具有高效清洁的大型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完成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一直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先锋。当前主流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熟;在材料工业发展的支持下,朝着700 ℃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方向发展;并已逐步解决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迈向第 4个重要发展阶段。受制于如钢材和加工等基础工业领域的薄弱条件,中国在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研发方面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经过长期追赶,当前已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且在700 ℃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应用等方面,中国近40年来发展迅猛,当前中国的煤电机组煤耗水平已达到欧洲诸国的先进水平。进一步发展材料等基础工业,从主机设备、系统布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仍然是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1 000 MW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和发达工业国家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出了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对高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热力发电》2007,36(12):52-52
由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高级研修班”,于2007年11月19至23日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发电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82个单位、130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高级研修班。西安热工  相似文献   

8.
《青海电力》2010,(3):31-31
我国有望在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7月23日在北京启动,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建立示范电站。国家能源局也将加大能源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筹建综合科研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指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达到或超过700℃的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按照当今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700℃计划,相对应的主蒸汽压力约为35~38.5MPa。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电力技术》2004,22(3):66-66
超超临界锅炉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洲问世,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具有煤耗低、环保性能好、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超超临界机组的发电效率比我国近期主要采用的亚临界机组高出10%,比超临界机组高出6.8%。1998年,最早投入运行的超超临界机组安装在丹麦的Nordjyllands发电厂,由丹麦BWE公司设计生产,发电效率创造了世界记录,达到47%。我国当前在建电厂项目中主要采用亚临界机组和超临界机组,亚临界机组以国产为主,超临界机组主要依靠进口,已经投入运行的超临界机组有10余台。与超超临界机组有关的主要运行数据相比,我国目前运行的…  相似文献   

11.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的研发,从1998年欧洲实施AD700计划开始,之后美国、日本等国相继实施本国计划,至今已有14年的时间.在700℃燃煤发电技术高温材料研究和关键部件研制进展上,日本、欧洲和美国均已取得重要进展.就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在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的汽轮发电机高低位布置方案.探讨了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了该方案的经济性。结果表明:汽轮发电机高低位布置方案能够减少机组的初投资3.15%.提高机组发电效率0.14%~0.19%.对下一代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洁  乔建强 《中国电力》2022,55(8):202-212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发电逐渐由主体能源向托底能源转变,燃煤发电技术在煤炭清洁处理、高效率发电及排放物低碳处理等各方面不断发展,同时也向深度调峰辅助服务、“燃煤+”耦合发电等方向转型,探索高效清洁的先进煤炭发电技术意义重大。分析超临界煤气化、超临界煤液化以及超临界水煤氧化等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超临界水煤氧化热力发电技术、超临界CO2动力循环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等先进燃煤低碳发电方式的技术特点,论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煤炭清洁利用发电技术的转型方向,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能源导报》2009年1月15日报道: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承接,联合有关设计、制造、应用单位共同研发和应用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煤炭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洁净煤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量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不但为煤炭工业带来发展契机,而且还将对电力工业和发电设备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直接燃煤洁净煤技术和将煤转换为洁净燃料技术,重点论述了超临界/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煤气化技术、煤液化技术、IGCC和PFBC-CC发电技术、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碳捕集及埋存技术。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锅炉技术特点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超临界发电技术日趋成熟,超超临界机组也已批量投运,且积累了较多运行经验,国外已具有完整而成熟的设计、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亟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煤炭也逐渐从主体能源向基础能源和调峰能源转变。本文阐述了中国燃煤发电技术现状,梳理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中超超临界发电、循环流化床燃烧、碳汇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技术优势;分析了适应"双碳"目标的燃煤电厂灵活性技术和基于煤电机组的多种生物质燃料掺烧技术;探讨了基于煤电机组的耦合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可行性;展望了燃煤高效清洁发电的3个发展阶段。分析表明:燃煤发电灵活性调峰改造和CO2处理技术是未来清洁低碳燃煤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燃煤机组与新能源耦合发电系统可同时实现能源梯级利用、降低发电煤耗和CO2排放,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燃煤发电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正"超/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特性、运行与改造"专题征稿启事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熟、先进、高效的发电技术。发展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不仅可以提高机组热效率,降低发电煤耗,而且可减少CO_2和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效率、容量、可靠性、设备  相似文献   

19.
世界超超临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器工业》2005,(6):10-12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成熟的先进发电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显著的节能和减少污染的效果,并且正进一步更高参数方向发展。目前国外超超临界一次再热机组热效率一般可达43%以上,二次再热机组的热效率达到45%以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可用率、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也都达到了亚临界机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14):45-45
日前,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牵头的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顺利通过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谊成果迭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