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继恒 《通信世界》2004,(29):34-35
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的局限越来越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IP技术的应用和未来网络的发展。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以其鲜明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本从技术和应用两方面分析了IPv6的特点优势,说明了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过渡策略以及方案,并对IPv6的应用前景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IPv6的网络发展,IPv6相对于IPv4的技术优势及这些优势如何发挥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才能成为全球IPv6的引擎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Internet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人们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日益增长与需求,Internet的TCP/IP协议IPv4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本文指出了IPv4的局限性,阐述了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及IPv4协议向IPv6协议演进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MIPv4与MIPv6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旭  丁岩军 《移动通信》2006,30(2):15-18
文章介绍了移动IPv4和IPv6的工作原理,比较了两者的技术优势,笔者的结论是,IPv4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而IPv6作为新一代协议,具备着先天的优势,有替代IPv4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IPv4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IPv6,比移动IPv4有很多优势,功能更为强大,更安全,必将在未来的移动互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当移动节点频繁移动时.标准移动IPv6协议会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注册报文,造成较大的注册延时,降低网络性能,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本文介绍了两种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虽然已经采用了一些节约使用IPv4公网地址的技术(如为用户分配“临时地址”、“内部地址”等),以延缓地址的消耗速度。但这些技术对IP业务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址不足的问题。因此,我国IPv4地址资源即将枯竭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而构建基于IPv6的新的网络业务运营模式逐渐浮出水面。相比IPv4网络技术,IPv6集成了海量地址空间、简洁的移动互联技术、嵌入的安全技术、易于快速处理的流标签技术等优势。而这些技术优势有利于转变现有IP网络的业务模式,即由单一的IP传送业务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网络为纽带的全业务网络。也就是说,IPv6能够满足各个电信网络对未来业务发展的要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陈保江所撰《从宽带运营需求看IPv6带来的机遇》一文,对IPv4在当前宽带业务运营环境下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IPv6的部署给运营模式带来的新机遇,从而为运营管理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从IPv4的局限性以及IPv6所作的对应改进入手,讨论了如何平稳从现有的IPv4网络结构过渡到IPv6的策略,并对IPv6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栈技术的校园网络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萱  侯国平  张维理 《通信技术》2009,42(10):102-104
随着IPv6技术的不断深入,IPv4/IPv6网络设计与部署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根据目前主流网络技术及应用环境,提出基于双栈技术的IPv6校园网的设计及接入方案,并设计了一种校园网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有效保障校园网络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空间的逐渐耗尽,IPv6作为新版本的IP协议,对IPv4的最终取代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必然。IPv6在地址空间、安全性、QoS等方面具有IPv4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将互联网和各个企业网络中的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广播电视网处于从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由于IPv6的引入,广电网络面临着侦听、非授权访问、网络层和传输层欺骗、病毒和蠕虫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将会出现的这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邓生君  沈鑫  叶昭辉 《电子世界》2012,(21):147-149
本文描述了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展望了互联网向IPv6版本过渡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它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比传统的IPv4和IPv6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特点,列举了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方法并加以分析,最后给出了一种适应于当前IPv4/IPv6环境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IPv4和IPv6通信的几种互连互通技术,并分析了各种互通方案的工作机制、安全性及优缺点.把隧道技术、双协议栈、NAT-PT过渡技术应用在本校校园网中.实现了IPv4/IPv6基本服务过渡的整个校园网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鉴于IPv4的不足,论文阐述了实施IPv6的实际意义,并重点从IP地址数量、安全性、移动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研究了IPv6协议。同时也分析了IPv4协议过渡到IPv6协议的几种常用技术。通过实例模拟仿真,采用小凡模拟器组建了该网络拓扑图,使用思科7200系列路由器对隧道技术进行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实验基本能够实现IPv6网络与IPv4网络的通信。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IPv4向IPv6过渡的必要性,分析了IPv4与IPv6的主要差异。探讨了IPv4向IPv6过渡阶段的安全性问题以及IPv6安全机制的应用。重点分析了IPv6提供的两种安全机制,以便这两种机制能为IPv4向IPv6过渡阶段的安全性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IPv6隧道技术是在IPv6发展的初级阶段实现IPv6孤岛间互联的重要技术。介绍了IPv6隧道技术的概念、工作机制和其它几种技术实现方案并分析探讨了基于隧道技术的校园网IPv6过渡方案和IPv6隧道技术的安全特性。  相似文献   

16.
Mobile IPv6 provides global mobility and location management support for the IPv6 network layer protocol. The design of Mobile IPv6 incorporates security features tha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its predecessor, Mobile IPv4. Some of the new security features are intended to counter new threats raised by route optimization, while others align Mobile IPv6 security more closely with basic IPv6 security mechanisms. In this paper, we outline the security threats to Mobile IPv6 and describe how the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Mobile IPv6 protocol mitigate them.  相似文献   

17.
IPv6安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爱 《通信技术》2009,42(7):77-78
作为新版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在网络保密性、完整性方面有了更好的改进,因此,IPV6和IPV4将在过渡期内共存几年,以后IPV6渐渐取代IPV4。文中探讨了IPv6的安全特性,以及基于IPv6的验证和加密,并从IP的AH和ESP标记两方面来阐述安全机制的实现,最后,讨论了IPV6在安全方面带来的拒绝服务攻击乏力、被黑客篡改报头等新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IP安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福令  陈福 《世界电信》2001,14(8):18-21
IP安全体系(IPSec)在网络的IP层,其IP AH和IP ESP协议与IPu6和IPu4共同作用,提供IP的安全性。本文回顾目前IP网络的安全状况,介绍IPSec体系结构和几个功能域,并对IPSec技术做了具体分析,指出了IPSec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研究和建设的开展,电信IPv4向IPv6网络迁移的进程日益加快,IPv6网络安全问题随之提上日程。本文结合IPv6协议安全特性,分析了电信IPv6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环节和要素,提出了电信IPv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0.
Recently, the number of personal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creases rapidly which makes the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transition more imperative. Port control protocol (PCP)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Pv4-in-IPv6 tunnel technologies.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to communicate or share files between terminal equi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to support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directly between the terminal equipment without a third-party server.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user access network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IPv4-in-IPv6 tunnel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which the 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IPSec) solution is chosen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PCP message and the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solution is chosen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th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A system for the autho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certificates is designed for the TLS solution. Finally,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Openswan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IPSec solution, and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OpenSSL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TLS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