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三届工科电工课委会工作会议暨‘面向ZI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结题会议于2000年6月11日至13日在东南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课委会正副主任委员、各课程指导小组正副组长、秘书、联络员、“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项目课题组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负责人、《电气电子教学学报》、主编及特邀代表共43人。东南大学林萍华副校长到会介绍了东南大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情况。 大会分两个阶段进行:6月11日至12日为“面向21世…  相似文献   

2.
创建面向21世纪的电工学内容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21世纪工科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国家教委的一项研究项目,牵头单位是东南大学,“非电类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其子课题,我们教研室作为参加单位承担了这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本文就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作一简要汇报,并提出了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工科电工课委会暨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改课题组工作会议于1996年5月6日至9日在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本届和上届课委会正、副主任委员,各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正、副组长、秘书、联系员,“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类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项目课题组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负责人共37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延保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介绍了国家教委、中国工程院、江苏省委联合调查江苏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介绍了东南大学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方案,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和实践系列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针对我校电工电子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工电子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教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大量研究与探索,提出了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案。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构筑了一个“多类别模块化组合式”电工电子系列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主教材实行优选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形成系列教材的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实践与整合优化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介绍了东南大学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整体结构,阐述了下一步课程整合的方案并指出了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工科电工课委会第三届委员会会委会暨“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于1999年11月8日至12日在北方交通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课委会全体委员、课委会及各课程指导小组秘书、联络员、“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项目课题组主持单位和参加单位的负责人、《电气电子教学学报》主编及特邀代表共72人。会议邀请教育部高教司钟秉林司长作了“当前高教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邀请倪光南院士作了“当前电子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面向21世纪大电工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国家教委工科电工课委会和理科信息与电子科学教指委员会有关面向21世纪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及电工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文件和资料,我们教研室进行了面向21世纪大电工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开展了一些工作,就此提出原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此进行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一汇报,介绍了课题组与课委会工作及基地建设工作的结合,从教育与科技发展形势的特点出发,分析探讨了改革的原则与思路,并以东南大学为例介绍了改革方案,最后还呼吁尽快组建中国高等学校VLSI设计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工科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国家教委的一项教学研究项目,东南大学是本项目的牵头单位,哈工大所主持的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其中一个子课题,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北京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三校的课题组于1996年6、7月间相继成立,至今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国内有关资料,分析国外较贴近的教材,参考东南大学电工类基础学科改革的试点经验,并通过校内各种会议研讨,提出初步设想,且在黑龙江电工学研究会理事会和全国第六届年会上征求意见。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方案的设想意见,以期得到各方面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我院自动化专业为例,指出了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闭环”自动优化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同类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机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分析了“电机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电机理论内在联系不够紧密、结构淡化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下降、电机内部磁场描述过于抽象以及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缺乏联系等,阐述了抓住电机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强化电机结构的理解、突出工程的分析方法、深刻理解磁动势的平衡以及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等一系列想法和做法。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粜。  相似文献   

13.
科研实践进课堂是高校融合科研工作和基础人才培养两项核心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转矛盾为契机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高校综合实力。本文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合典型实例分析科研实践活动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方式,探讨科研实践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各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综合性实验和独立设计等问题。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实施,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了完善该项教学改革,本文最后给出了下一步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素质人才培养,文章构建了融合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体系。在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智能化元素渗透和融入以及产业化实施模式方面,开展了教学探索和实践。强化理论、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高度融合。搭建多角度、多方位的实践平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实现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科技大学从2001年开始全英语教学试点工作,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六年."信号与系统"课程是本校全英语教学试点课程之一,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系在普通本科班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本文主要介绍这次改革实践活动并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改革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然后介绍了调查问卷情况,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介绍了该课程作为中国计量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本项目是我校多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是我校深入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课程体系的现状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其重点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这项改革是为了体现经典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构造核心知识体系和强调工程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整合了我系相关电子电路类课程,着重梳理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工程环境下的学习,引导行业参与专业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一种CDIO教学模式,从课堂讲授、个人作业、小组项目和个人项目4个方面的改革方案,以及从教学项目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与评价4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校企联合,完善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实践竞争力不足等工科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了强化校企合作;利用硕士生的实践过程带动本科生的实践;在企业实现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以企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带动课程改革及用创新基金带动学生实践活动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