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小钊  孟雪 《合成纤维》2019,48(6):31-33,38
通过YG(B)403型织物摩擦带电测试仪测试各种无导电纤维织物、不锈钢纤维织物、有机导电纤维织物的电荷面密度,研究了摩擦次数和含水率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含导电纤维的织物抗静电性能优于普通织物;摩擦次数对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基本无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减少,含导电纤维的织物抗静电性能有提高趋势,普通织物抗静电性能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合成纤维》2017,(9):50-52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织物的远红外性能及相关影响因素,将7种不同规格的竹炭纤维机织物进行了远红外发射率的测试与分析,并采用正交方法探究了影响竹炭织物远红外功能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织物中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增大;竹炭纤维织物中经、纬纱的竹炭纤维含量对其远红外发射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纱线的线密度对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影响也是显著的,而织物组织对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香蕉纤维的活性红3BS染色工艺.分析了染料浓度、氯化钠用量、碳酸钠用量、固色温度和固色时间等单因素对上染率、固色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香蕉纤维活性红3BS的优化染色工艺,即活性红3BS 1%(o.w.f.),氯化钠用量55 g/L,碳酸钠用量15 g/L,70℃固色40 min.结果 表明,活性红3BS上染...  相似文献   

4.
吸湿排汗纤维开发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影响吸湿排汗纤维截面形状的主要纺丝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比较了纤维截面形状的变化对织物吸湿快 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纤维截面形状的变化对织物吸湿快干能力无明显影响;通过对吸湿排汗纤维进行 亲水整理,织物的吸湿快干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热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织物的研制,研讨了热致变色材料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纺丝溶液的熟成度、黏度和可纺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结构形态进行了观测,对纤维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加热时间、测试温度和洗涤次数对热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的变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致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加入量对黏胶纺丝溶液的熟成度和黏度都有影响;纤维织物变色效果受加热时间影响相对较小,受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高值化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资源,以聚乳酸(PLA)为基体,竹粉纤维(BF)、竹屑纤维(BS)、竹原纤维(BN)与竹浆纤维(BP)为填料,采用密炼-注塑工艺制备了四种竹塑复合材料,研究了竹质纤维种类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BP与BN纤维长径比更大,BS中颗粒形态较多,BF与BS质地较刚硬。BF、BN与PLA共混熔体的混炼扭矩更大,PLA/BP复合材料吸水率最大。BF,BS,BN与PLA的界面相容性较好,其添加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BP添加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PLA相比,在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PLA/BF,PLA/BS与PLA/BN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7.85%,13.6%,11.89%,冲击强度分别提高24.33%,18.70%,35.57%,弯曲强度分别提高19.45%,21.45%,4.99%。PLA/BF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其次为PLA/BS复合材料,PLA/BP复合材料最差。研究可为竹塑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消息,伊朗科研人员用石墨烯纳米薄片成功设计和制造出可调整导电率的导电纤维。获得的织物能用来制造电子纤维、智能纤维、抗电磁纤维、防水纤维及其他多种纤维。该研究课题科研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探讨用石墨烯纳米薄片在织物表面创建导电涂层的可行性,并对影响织物导电性的各种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剂对涂覆石墨烯织物的导电性影响相当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DW型多纤维标准贴衬织物和单纤维标准贴衬织物对耐皂洗色牢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并对多纤维贴衬织物和单纤维贴衬织物的皂洗色牢度测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纤维标准贴衬织物比单纤维标准贴衬织物在耐皂洗色牢度测试中,更能反映沾色程度,特别是对于多纤维混纺织物,评级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织物、同材质不同粗细纤维、织物铺层位置等对匕首和三棱刮刀的防刺耐穿透力的试验研究可知.织物层数、纤维粗细、织物放置位置、不同种类织物的组合对防刺性能影响很大,为软质防刺衣的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7根不同包裹方式和条带间距的BFRP-PVC管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压试验,研究纤维布包裹方式和条带间距对BFRP-PVC管试件柱的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破坏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纤维布粘贴总层数相同的情况下,里层全裹试件柱的强度提高率和变形能力明显优于全部条带间隔粘贴的试件柱,其中Z1BS系列柱的强度提高率比Z2BS系列柱的强度提高率更高;条带环箍间距对于试件的强度提高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与里层纤维布包裹方式有关;就变形能力而言,BFRP-PVC管试件短柱优于PVC管混凝土短柱,里层全裹纤维布短柱优于全部条带间隔方式包裹的短柱,Z2BS系列试件优于Z1BS系列试件。  相似文献   

11.
负载织物对纳米TiO2光催化剂净化氨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制备了纳米光催化剂悬浮液,借助后整理工艺对3种织物进行负载加工,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通过自行设计的小型环境舱和光催化反应器重点考察了棉机织物、涤纶机织物和涤/棉混纺机织物对纳米光催化剂净化氨气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在不同负载织物表面上纳米光催化剂的活性. 结果表明,负载纳米光催化剂的棉织物的氨气净化性能高于负载纳米光催化剂的涤纶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氨气净化性能. 在负载Ag-TiO2光催化剂的条件下,负载涤纶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对氨气的净化性能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2.
黄敬  郭嫣 《合成纤维》2019,48(2):38-41
选用不同比例的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长丝,设计织造了8种双层小提花织物,同时对织物进行了阻燃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织物为最优织物,其采用接结双层组织,表里层为质量比1∶1的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织物中使用的阻燃涤纶比例高,阻燃涤纶覆盖率系数大,织物的烫穿时间长,阻燃效果好。与纯阻燃涤纶织物相比,1#织物不仅达到了相同的阻燃效果,还减少了阻燃涤纶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设计织造的8种织物的阻燃性能均达到汽车用纺织品的阻燃要求,可以供企业在大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The treatment of cotton or polyester fabric in alkali media is a common modific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fabric with desirable qualities. Alkali treatment of polyester/cotton fabric could produce a fabric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is research, polyester/cotton fabric was treated with NaOH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i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kali treatment 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time with NaOH could hydrolyze the polyester fiber surface and remove some of the impurities from the cotton fiber at the same time and may also improve some of the fabric properties, such as fabric regain, water drop absorbency, and fabric pilling.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0:5049–5055, 2006  相似文献   

14.
就新型假捻变形纱针织物的光泽、基本力学性能、悬垂性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与棉织物进行对比分析,对新型假捻变形纱织物的仿棉效果作出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假捻变形纱织物与棉织物相比,正反射光强和漫反射光强较大,对比光泽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值;从基本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上看,新型假捻变形纱织物的弯曲刚度、弯曲滞后量、剪切刚度、剪切滞后量、压缩比功小于棉织物,而其压缩功回复率大于棉织物,说明新型假捻变形纱织物的柔软性、成形性和弹性回复能力较棉织物好,但蓬松性不及棉织物;新型假捻变形纱织物的保暖性和透湿性能低于棉织物,透气导湿性能好于棉织物,两种织物的接触冷暖感相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涂覆聚氨酯(PU)的聚酯/氨纶复合织物(简称PU涂层复合织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以四氢呋喃和环己酮作为溶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去除PU涂层复合织物中的PU涂层的效果,对去除PU涂层后的PU涂层复合织物进行其中的聚酯纤维含量(G)的测定并分析了未涂覆PU的相应聚酯/氨纶复合织物中的聚酯纤维含量(G0)。结果表明:以环己酮为溶剂,在其用量为150 mL,PU涂层复合织物质量1 g,水浴温度65℃,振荡频率150次/min,溶解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可以较好地去除试样中的PU涂层;经去除PU涂层后的复合织物用质量分数为80%硫酸溶解其中的氨纶后定量分析得到试样中的G,同时定量分析没有涂覆PU的相应聚酯/氨纶复合织物中的聚酯纤维含量得到G0,由G0/G修正试样中的真实聚酯纤维含量,其修改正值为1.02;PU涂层复合织物试样中的实际聚酯纤维含量其质量分数为88.0%~96.7%。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并解决涤纶织物的熔滴现象,本文采用石墨烯微胶囊与海藻酸钠共混制备出阻燃涂覆液,采用浸轧法制备阻燃涂覆涤纶织物。考察涂覆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学性能,结果表明:25g/L的海藻酸钠和1g的石墨烯微胶囊阻燃涂覆处理后的涤纶织物的极限氧指数由19.7%,上升到28.34%,达到难燃织物的标准。整理后的涤纶织物达到了V-0标准,涤纶织物燃烧后产生的熔滴的现象消失。织物的断裂强力由135.21N降低到了106.77N。涂覆处理前后,织物达到最大热分解速率的温度未产生明显变化,残炭率由12.07%上升到了26.98%,最大质量损失速率由1.79%/℃降低到了0.96%/℃。同时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热焓值由58.4J/g上升至68.4J/g。织物的导热系数由0.587 W/cm.℃×10-4提高到0.842W/cm.℃×10-4,热学性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织物燃烧后所形成的残炭由无到连续且致密。  相似文献   

17.
Aircell纤维织物的吸湿、导湿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Aircell纤维织物的毛细效应、透湿性和透气性进行测试,并与其他织物选行比较,研究了Aircell纤维织物的吸湿、导湿性能。结果表明:Aircelt纤维织物的毛细高度稍低于竹纤维/棉织物,远高于棉织物和涤纶织物;透湿性稍低于Coolmax混纺织物,远高于棉织物、麻织物和涤纶织物;透气性远远高于涤纶织物,也高于棉织物、天丝织物,因此认为Aircell纤维织物是一种新的吸湿、导湿材料。  相似文献   

18.
Attempts were made to enhance the dyeability of polyester fabric by thermal treatment or combined chemical/thermal treatment in hot air or in steam, either slack or under load. Ethanolamine, hydrazine hydrate, ethylene glycol and a benzophenone derivative were applied to the fabric by padding technique prior to the thermal treatment. The dyeability of polyester fabric was found to be improved at nearly boiling without using carriers and/or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techniques. The rate of dyeing of chemically/thermally treated polyester fabric was found to increase.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of the polyester samples wa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dyeability improvement.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treated fabric was found to decrease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one, resulting in an enhancement in the dyeability of polyester fabric with disperse dye.  相似文献   

19.
王玉萍 《合成纤维》2011,40(10):1-5
介绍了中国涤纶工业丝2001—2010年的产能增长情况、生产厂家及其产能和纺丝设备配置情况,详细叙述了涤纶工业丝在织带、安全带、土工材料、工业用布、经编布和机织布、安全气囊、输送带、胶管、特斯林、线绳上的发展情况,对中国涤纶工业丝下游需求作出了预测,并对涤纶工业丝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羽毛角蛋白(FK)对涤纶织物的后整理效果及其耐久性,本文向羽毛角蛋白整理液中添加了植酸(PA)组分,采用SEM和FTIR对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比分析了PA对FK整理涤纶织物表面静态接触角、芯吸高度、抗静电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将整理的涤纶织物进行洗涤处理,测试了织物上FK的保留率。结果表明:与单一组分FK整理的涤纶织物相比,PA组分的加入使得涤纶织物表面的FK附着量增加,整理涤纶织物的芯吸高度与抗静电性提升,表面静态接触角下降;同时PA还提升了FK整理涤纶织物的耐久性,经相同工艺水洗后,具有较高的FK保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