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ANSYS软件对车载升降桅杆进行模态分析,计算桅杆的前11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开展了桅杆振动频率特性测试,获得了模拟负载下、车辆安装实际环境下的试验数据;将工程分析情况与试验测试结果作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者的最大偏差为7.8%,符合性比较好.另外,通过调整桅杆材料、桅杆升起总高度,桅杆横截面面积,讨论了桅杆参数的改变对桅杆振动特性的影响.该模态分析和测试是桅杆结构优化设计、桅杆光电系统伺服控制和桅杆进一步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FR622C旋控钻机桅杆的生产为例,时桅杆的结构,桅杆焊接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少桅杆变形的方法,及矫正桅杆焊接变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马尼托瓦克公司生产的1台2250型履带式起重机,配有1套超起装置。当使用超起装置时,组装程序如下:主机安装完毕后,利用辅助起重机安装桅杆和吊带,再抬升门架;将桅杆绞车均衡器放置在桅杆顶端构架上,再连接桅杆吊带和配重吊带;分别抬升机械式桅杆行程限制器和桅杆,同时放出桅杆铰车均衡器(超起主臂变幅扁担),当桅杆抬升到一定的角度后,连接液压管等元件。这样就可以将桅杆作为吊臂来安装  相似文献   

4.
舰船桅杆的结构特殊且桅杆上载有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精密仪器相对集中,导致雷电间接效应对舰船桅杆设施的影响较为严重。通过高功率电磁脉冲环境模拟,经大量数值计算,分析了高功率电磁环境直接和间接作用下,舰船桅杆内部各位置点电磁场分布情况。此外就桅杆材质对高功率电磁环境的影响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间接电磁脉冲效应对复合材料型桅杆与金属型桅杆的影响,为舰船桅杆内部设备加装过程中电磁防护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吨位桅杆起重机有限元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0t/62 m桅杆起重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代计算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多单元组合技术模拟桅杆起重机整体结构,并就桅杆起重机缆风绳预紧力对整体结构和桅杆顶部位移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可为工程中利用桅杆吊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赫澜涛 《机械制造》2021,59(7):41-43,55
桅杆是旋挖钻机施工中的关键部件,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旋挖钻机整机的稳定性及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JS150旋挖钻机桅杆为研究对象,分析桅杆开裂和弯曲的主要部位,并应用有限元法对桅杆进行静力学分析,确定危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对旋挖钻机桅杆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旋挖钻机桅杆调垂过程中,由于桅杆油缸的不同步造成桅杆受力不均匀,调节时间较大的问题,同时基于旋挖钻机桅杆垂直控制系统多变量、不确定和非线性的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策略,通过该策略来控制旋挖钻机桅杆油缸的双缸同步。试验表明,使用模糊控制器的同步控制系统,可以使桅杆油缸的同步误差达到2 mm,有效地改善了桅杆的受力不均匀情况,缩短了桅杆的调垂时间。  相似文献   

8.
以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为平台,建立了高耸桅杆结构有限元模型.根据实际工况对桅杆及纤绳施加约束及荷载,并通过初应变效应对纤绳施加了预拉力,对其强度和刚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桅杆位移和应力分布位置.对高耸桅杆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了纤绳结构形式及参数,使桅杆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并节约了成本.分析和优化设计为类似高耸桅杆结构力学分析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旋挖钻机在设计过程中桅杆结构需要反复修改,梁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不能及时计算的问题,利用Creo/simulate的快捷仿真功能模块,建立简化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简单的有限元静态力学分析即可获得桅杆轴向力、弯矩、剪力的载荷分布图。使用桅杆载荷分布图及桅杆所使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即可对桅杆截面属性做出客观评估,并可根据桅杆几何空间限制设计或修改截面。通过这种对桅杆简化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可以快捷准确为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所需的要的信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设计人员的计算量。  相似文献   

10.
在大型履带起重机上,均设有一个特殊的机构——桅杆,桅杆的结构如图1所示。桅杆升降与变幅由同一个手柄完成,要实现桅杆倾角改变,需同时控制升降缸升降和桅杆变幅卷扬机构收放钢丝绳。该型起重机臂架上设有角度传感器,升降缸无杆腔设有压力传感器,控制器采集相关数据,并通过程序运算输出相应的控制电流,便可使升降缸的升降速度与变幅绳放收速度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李志有  李波 《中国机械》2014,(4):246-247
在通信、电子对抗、雷达系统等无线电领域,常常将天线设备安装在车载升降桅杆上。一般情况下,升降桅杆竖直固定在运输方舱的侧壁,而有些情况下由于设备工作的需要,升降桅杆的闭合高度很高,安装在方舱侧壁会超过运输高度界线,这就有必要设计出一种使升降桅杆便于在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自如转换的安装机构来避免超高。本文介绍的车载升降桅杆倒伏机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手动式升降桅杆翻转安装机构,使用它只需1人便可将闭合高度为3m以上的升降桅杆由舱后壁竖直工作状态轻松转换为舱顶水平运输状态,且省时省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大型长波天线通常需要多座纤绳预拉式桅杆支撑,纤绳对桅杆的作用会影响桅杆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桅杆设计需要满足国家标准,传统的分析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便于快速准确地得到符合标准的设计。文中对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将其集成在Isight多学科综合优化软件内,完成一种快速确定纤绳初始应力的方法。分析270 m桅杆,在桅杆型材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纤绳直径和纤绳拉力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在初始设计桅杆纤绳时,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纤绳需要的预紧力,对大型长波天线工程实施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波 《机械工程师》2014,(12):223-225
介绍了同步式电动升降桅杆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和设计参数确定,并结合实际对桅杆的抗风计算提出了2种方法。重点说明了同步式电动升降桅杆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桅杆式起重机。桅杆式起重机具有起重量大、受施工场地限制小的特点,多用于构件较重、吊装工程比较集中、施工场地狭窄的工况。该桅杆式起重机主结构采用高强度钢板,焊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受起重机桅杆内部的空间限制,整机采用新型紧凑型绞车,吊机臂架采用大箱梁结构,箱梁内部增加U肋,成功减重20t。中交振华重工从2013年开始桅杆式起重机的研发设  相似文献   

15.
桅杆是履带起重机起臂和作业时重要的支撑部件.利用Solidworks和ANSYS软件相结合,建模、仿真,根据在作业工况和非作业工况下的受力情况,研究了桅杆结构的载荷分布,以及对桅杆结构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桅杆结构在不同工况下载荷分布区域不同,部分区域材料强度富裕量较大.应通过对桅杆进行结构形式和尺寸的合理的优化将其确定在合适的范围内,由此提出了适于工程应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包卫平 《机械强度》2014,(2):243-249
升降桅杆采用铝合金空心管按气动密封形式组合而成,要求能在6级风荷载下工作,从强度和压杆稳定的观点对升降桅杆进行弯曲强度和压曲稳定性分析,采用能量法和等效刚度法推导出变截面压杆的刚度求解公式,选用一定布置形式的纤绳,通过其应力计算分析对桅杆稳定的影响,对升降桅杆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旋挖钻机桅杆的焊接变形规律,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模型试验,来评价焊接反变形量、焊接顺序、焊接电流及电弧电压对桅杆箱形梁焊接变形的影响程度,为解决实际生产中桅杆的焊接问题提供定量化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雨春  王杰  胡凯 《机械》2024,(1):9-16+23
为研究正六边形无拉索天线桅杆的风致振动特性,本文进行了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无拉索天线桅杆固体网格及外流场重叠网格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Workbench搭建基于Transient、Fluent和SystemCoupling的双向流固耦合仿真系统,对不同风速下桅杆的横向、顺风向振动位移及受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Model模块计算了桅杆前六阶固有频率及其对应模态。结果表明:无拉索天线桅杆在风速U=13.5 m/s时会发生振动形式转变,振动形式从第一阶模态转变为第一阶与第二阶混合模态,横向振幅在此风速下出现极小值;桅杆受到的顺风向阻力数值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基本相符,对比误差不超过8.5%;无拉索天线桅杆尾流主涡的交替摆动是其受到脉动横向风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桅杆的材料为Q345B,通过采用焊接的方式,将桅杆的底板、侧板、顶板和加强筋焊接成装配件。桅杆在焊后存在变形,需要通过热校形来减小和控制变形量。基于固有应变法对桅杆的焊接成型工艺进行仿真,通过三维弹塑性有限元仿真,得到焊接成型过程中焊缝周围的残余应力分布和固有应变分布趋势,进而通过固有应变法获得桅杆焊后的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进行安装作业,由于地形的原因给起重吊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起重机无法到达安装现场,所以吊装方法通常使用传统的土办法,比如独木桅杆、自制三脚桅杆等,但选用最多的还是三脚桅杆。在平整地面,三脚桅杆使用方便,但在陡坡或凹凸不平的山地,传统的三脚桅杆就无法施工,或者单腿受力过大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