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改进的小生境遗传聚类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的遗传算法具有早熟收敛和后期收敛速度慢的缺点,采用改进的小生境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根据具体问题改进了遗传算子,并将改进后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应用于聚类挖掘中。由于聚类挖掘算法中的K—means算法对初始值K的选取敏感,选取值的不同会导致聚类结果的不同,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使得聚类结果很差。因此,将改进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和K-means算法相结合,得出一种改进的小生境遗传聚类算法。验证表明优该算法对提高聚类分析质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聚类算法中存在的较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在传统的K均值算法中引入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将两种算法相结合,通过交叉、变异、模拟退火等操作,实现了聚类分析。通过模拟数据集的实验和UCI数据集的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稳定性和获取全局最优解特性。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遗传K-均值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K-均值聚类算法。主要对算法遗传算子进行改进:交叉操作通过交换两条染色体问的聚类中心进行重组,将一次K-均值方法当作变异操作,并加入跨世代精英选择机制。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比传统的K-均值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同时比其他基于遗传算法的K-均值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且更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数据集。  相似文献   

4.
针对k-means算法与遗传聚类算法结合时,在其运行过程中算法易于早熟的现象,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遗传进化的聚类算法,将k-means算法与遗传算法二者结合,并通过双种群混合方式构造初始种群,而两种群的不同来源于其各自个体构造方式的不同.适当设计遗传算子作用种群后,于进化群体中选择最优个体,以其对应各分量作为k-means算法的初始中心点,并由该个体执行k-means操作达到数据源的最终聚类之目的.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是一个有效的遗传聚类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种遗传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娇  葛临东 《计算机应用》2008,28(5):1197-1199
研究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方法,即将遗传算法得到的聚类中心作为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初值,这样既可以克服FCM算法对初始中心敏感的缺点,也可以解决遗传算法只能找到近似解的问题。将算法用于通信信号的星座聚类,根据聚类有效性函数自适应地确定聚类中心,并完成信号类型的识别。仿真实验证明,当存在较小的定时误差时,算法对PSK和QAM信号仍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数据挖掘因数据集合庞大而不易开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遗传聚类算法确定聚类中心的改进方法。实例结果表明,改进的混合遗传聚类算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方晓彤 《福建电脑》2005,(3):75-75,31
本文分析了FCM算法在具体应用领域中存在的缺陷基础上,针对Web文档聚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遗传模糊聚类算法,该算法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效率,还可以克服FCM算法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一种改进K-means算法的聚类算法CARDB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DBK聚类算法与批K-means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点不是只归属于一个簇,而是同时影响多个簇的质心值,一个点影响某一个簇的质心值的程度取决于该点与其它离该点更近的簇的质心之间的距离值。 从聚类结果的熵、纯度、F1值、Rand Index和NMI等5个性能指标值来看,与多个不同算法在多个不同数据集上分别聚类相比, 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聚类结果;与多个不同算法在同一数据集上很多不同的初始化条件下分别聚类相比,该算法具有较好且稳定的聚类结果;该算法在不同大小数据集上聚类时具有线性伸缩性且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K-means聚类算法在图像检索中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的图像检索方法。它首先计算图像特征库里面的所有颜色直方图特征之间的欧氏距离;然后根据“两个对象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1]这一原理,找到符合条件的特征向量作为K-means聚类的初始类心进行聚类;最后进行图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具有较高的检索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CLARANS(Clustering Large Applications based on RANdomized Search-基于随机搜索的大规模应用聚类)聚类算法的工作原理,同时为了解决CLARANS聚类挖掘算法效率低,费时长等问题,本文将遗传算法的思想引入CLAR-ANS算法,利用遗传算法的隐并行性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一种GA-CLARANS算法,有效地降低了聚类所花费的时间。实验证明GA—CLARANS算法在运行效率方面相比CLARANS算法有较好的表现,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一种改进的基于特征赋权的K均值聚类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领域内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为了提高聚类质量,借鉴和引入了分类领域特征选择及特征赋权思想,提出了一些基于特征赋权的聚类算法。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初始中心点选择算法,并借鉴文[1]所提出的特征赋权方法,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特征赋权的K均值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能较为稳定地得到较高质量的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语音MFCC特征计算的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计算Mel频倒谱参数(Mel 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MFCC)特征的改进算法,该算法采用了加权滤波器分析(Wrapped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WDFT)技术来提高语音信号低频部分的频谱分辨率,使之更符合人类听觉系统的特性。同时还运用了加权滤波器分析(Weighted filter bank analysis,WFBA)技术,以提高MFCC的鲁棒性。对TIMIT连续语音数据库中DR1集的音素识别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比传统MFCC算法具有更好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情感特征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利用从基因和个体两个方面设计的种群多样性算子产生较好的初始种群分布,随着遗传算子将群体中的个体吸引到局部最优点附近时,调用禁忌搜索算法(TS)对群体中各个个体进行局部搜索。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拓展了搜索空间,有效地防止了早熟现象的出现,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最优特征子集。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点求解和Reeb图思想,实现了一种新的骨架提取算法。首先求取模型特征点集,以特征点为计算依据,根据三角网格中每个顶点与特征点的不同对应关系得到网格分支点,聚合成一系列骨架点,依据骨架点携带的拓扑信息,连接拓扑相邻的骨架点得到模型骨架。采用了改进的特征点提取算法,其时间复杂度由O(n^3)提高到了O(n^2log(n)),实验表明算法能够快速提取骨架,针对一般模型的骨架提取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数据挖掘中如何有效地从高维特征空间选择最优特征子集,很大程度上影响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复合适应性函数、多特征组合搜索的自适应性遗传算法。算法依据统计学原理对原始特征先行过滤构建特征候选集,使用多模型融合的交叉验证结果作为适应性函数以提高每轮进化的适应值,轮盘赌算法、定长基因段交叉算法、随机基因位点变异算法分别构成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通过实验对比表明该遗传算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能够在原始特征空间中启发性的选择最优特征子集,从而提高数值型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指纹图像预处理是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的关键步骤,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介绍预处理过程中细化,以及细节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提出一些改进算法和新的思想,以及基于细化图像的细节特征提取算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量子遗传算法的聚类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K-均值算法的初始聚类中心从数据集中随机产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提出了一种改进量子遗传聚类方法,用量子比特构成染色体,用实数对量子比特进行编码,用量子旋转门进行染色体更新,用量子Hadamard门进行染色体变异,结合了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对旋转门的旋转角进行动态调整.每条基因代表一个优化解,在染色体数目相同时,可使搜索空间加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稳定性和分类准确率上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Online Unit Cluster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visit the online unit clustering problem in one dimension which we recently introduced at WAOA’06: given a sequence of n points on the line, the objective is to partition the points into a minimum number of subsets, each enclosable by a unit interval. We present a new randomized online algorithm that achieves expected competitive ratio 11/6 against oblivious adversaries, improving the previous ratio of 15/8. This immediately leads to improved upper bounds for the problem in two and higher dimensions as well. A preliminary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 (COCOON 2007), LNCS 4598, pp. 383–3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