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铁酸盐预氧化、絮凝除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高铁酸盐对湖泊、水库水进行预氧化、絮凝除藻,对其除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氯化除藻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高铁酸盐预氧化,投加0.14mg/L就能明显提高聚合铝对含藻类水混凝的除藻率。1.4mg/L高铁酸盐预氧化与20mg/L聚合铝联用的除藻率是单纯投加40mg/L聚合铝的3倍;水样pH对含藻类水处理的影响,除藻率pH5.0>pH7.5>pH10;延长高铁酸盐预氧化时间,除藻率稍有增加,但超过10min,对除藻率影响不大;腐殖酸的存在会明显阻碍聚合铝的除藻效果,而高铁酸盐可消除腐殖酸对聚合铝混凝的阻碍作用;高铁酸盐预氧化、絮凝的除藻效果比预氯化明显,是一种可取代预氯化除藻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电解法制备高铁酸盐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其制备的原理,重点探讨了高铁酸盐制备过程中影响电流效率和高铁酸盐浓度的各种因素,分析总结了提高电解过程电流效率和提高高铁酸盐浓度的方法,为高铁酸盐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电极改进、稳定剂、超声波混合使用以及高铁酸盐制备工艺的优化,在低能耗下获得高浓度的高铁酸盐工业产品。  相似文献   

3.
高铁酸盐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电解法制备的高铁酸盐对SBR法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结果表明pH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有显著影响,当pH分别为5和9时,COD和氨氮分别具有最佳去除效果。随着高铁酸盐用量的增加,去除率先达到一个峰值后经历一个回落阶段,然后再继续上升,COD和氨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0%和  相似文献   

4.
黄莉莉 《当代化工》2004,33(4):231-233
研究了高铁酸盐对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作用、以CODMn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和以UV254为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高铁酸盐投加量的增加,水中CODMn、UV254值下降明显,当其投量为4mg/L时,CODMn达5596~679,UV254达25%~36%。混凝剂投量的增加,对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有正影响,温度和pH值对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薛海东 《辽宁化工》2010,39(5):467-469,472
在新配制的高铁酸盐溶液中添加强氧化剂,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具有最佳稳定作用的强氧化剂;对于过硫酸盐系列强氧化剂,以氧化剂种类、温度及添加量作为考察因素,做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试验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电极电位高于高铁酸盐或在高铁酸盐附近的强氧化剂可有效降低高铁酸盐的分解速率,添加0.5%Na2S2O8,高铁酸盐溶液的分解率较空白可降低54.87%;S2O28-可有效抑制高铁酸盐碱性稀溶液的分解,在相同的存储条件下,以添加Na2S2O8的稳定效果最佳,且添加量越大,稳定效果越好;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大,温度越高,分解速率越快。这些结论为高铁酸盐的长时间稳定保存提供了有效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铁酸盐可以用作超铁电池储能阴极材料,也是新型绿色有机合成氧化剂和水处理药剂.日益广泛的应用需要精准的分析测试方法.综述了高铁酸盐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滴定分析、XRD、穆斯堡尔谱、电化学分析、荧光分析法等,详述了分析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双效水处理剂高铁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靖宇  陈国平 《化工时刊》2005,19(12):67-69
高铁酸盐是一种集氧化杀菌、絮凝去污为一体之安全、双效的水处理絮凝剂。综述了高铁酸盐独特的性能、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讨论现有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绿色多功能无机材料高铁酸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铁酸盐是绿色、无污染化学试剂,具有强氧化性和高选择性,从环保角度出发,其用途更是引人注目。介绍了高铁酸盐在水处理、有机物氧化合成及高铁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随着对高铁酸盐研究的不断深入,以高铁酸钾为代表的高铁酸盐的应用领域将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9.
高铁酸盐的制备及对硝基苯的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双阴极室隔膜电解槽,以平板灰口铸铁为阳极,用电解法现场制备高铁酸盐,电解150min,得到27.1mmol/L的FeO42+。并以其氧化降解硝基苯模拟废水,结果表明,在pH值为7,高铁酸盐与硝基苯的质量比约为15时,硝基苯的去除率达98.3%,CODCr的去除率达92%以上。高铁酸盐与硝基苯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解法制备的水处理剂高铁酸盐,氧化降解模拟废水中的联苯胺。结果表明,当pH为5,在高铁酸盐相对过量的条件下,联苯胺的去除率接近100%,COD去除率达80%以上。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分析表明,联苯胺最终被矿化成小分子无机物。  相似文献   

11.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7):1066-107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e morphology (shape and size) of differing algae species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by the dissolved air flotation (DAF) process. Three selected shapes in this research are spherical (Microcystis sp.), oval (Chlamydomonas angulosa), and filamentous algae (Phormidium sp.), cultured in the laboratory under certain cultivated condition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ing algae were understood as morphology, size distribution, and zeta potential in various pHs. Under pH conditions of 4.5?7, all algae species showed negative charges: ?10 mV for filamentous shape, ? ?20 mV for oval shape, and ? ?40 mV for spherical shape. The size of these shapes ordered increasingly as spherical < oval < filamentous algae. In order to separate algae from water, positively charged bubbles were generated by adding a coagulant (as Al3+) and were applied at 10%, 20%, and 30% recycling ratio. Assessment of alga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shown by the number of the cell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e., shape or size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cell, filamentous algae showed the greatest removal, i.e., 86% removal at 30% recycling ratio and 5 mg/L of Al3+ addition. For TOC and DOC removal perspectives, spherical algae showed the greatest removal above 80%. These results, therefore, confirm that the shapes and sizes of algae affect the removal process of bubbl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文琴  李绍秀  王志红 《净水技术》2010,29(5):22-25,41
微污染水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水厂面临着高藻期水处理困难。二氧化氯作为环境友好型消毒剂,用于饮用水净化预氧化除藻,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和藻毒素的效果、副产物的产生和除藻机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使副产物不超标的二氧化氯的投加量进行了讨论,对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现场制取二氧化氯的生产成本是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技术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志伟  王剑涛 《化工机械》2011,38(4):432-433,472
介绍了TDI残渣浓缩器的应用及特点,通过对该设备运行情况的调查,对其设计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给水处理除藻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地表水源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进而导致严重的藻类污染。藻类及其副产物的污染不仅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而且使得供水安全难以保证。文章对饮用水中藻类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系统分析各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展望了藻类去除技术发展前景。指出目前控制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必须将水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开发高效低廉的新工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海藻类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及海藻类联产品碘、甘露酵、海藻酸钠的用途、联合制备方法、经济效益分析和联产品的开发前景。指出推广应用褐藻胶是海藻类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有害藻类的暴发日趋频繁,给环境、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效控制水华的爆发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笔者对国内外水华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藻类水华防治方法的发展方向。溶藻细菌一般分离自暴发水华的水体,这种土著细菌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安全、特异、高效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控藻手段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药液配料系统的研究,寻找出使药液残留量增加的因素,为降低药液配料系统的药液残留量提供技术指导。具体方法是:在实际生产的条件下,收集药液配料系统的残留,对系统管路进行分析找出药液残留量增加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经过工艺改造,药液配料系统的药液残留量由3.5 kg下降到1.0 kg以下,药液配料系统的药液残留量大大降低,工艺可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几种用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石蜡基减压渣油的性质,及其在溶剂脱沥青试验中的操作条件,并与中间基减压渣油的溶剂脱沥青实验结果相比较,分析了减压渣油在溶剂脱沥青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总结了石蜡基减压渣油的进料性质。  相似文献   

19.
通过 4 氯 5 环戊氧基 2 氟异氰酸苯酯与 2 羟基 3 甲基 3 丁烯腈发生加成环化反应制得除草剂 3 (4 氯 5 环戊氧基 2 氟苯基 ) 4 亚胺基 5 异丙叉基恶唑烷 2 酮。反应分两阶段进行 ,首先在冰水浴中向 2 羟基 3 甲基 3 丁烯腈中滴加 4 氯 5 环戊氧基 2 氟异氰酸苯酯甲苯溶液 ,然后升至室温反应 4h。优化的反应条件为 :三乙胺作催化剂 ,n(4 氯 5 环戊氧基 2 氟异氰酸苯酯 )∶n(2 羟基 3 甲基 3 丁烯腈 ) =1 0∶1 2 ,加料方式为滴加 4 氯 5 环戊氧基 2 氟异氰酸苯酯甲苯溶液 ,第二阶段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条件优化以后 ,产品收率可由 39%提高到 5 6 %。产品结构用CIMS、1HNMR进行了确定。分离了其中一个副产物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0.
化学方法在除藻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小雄 《广东化工》2011,38(4):24-26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化学方法在除藻方面的应用成果及现状。化学除藻可分为除藻剂除藻、混凝沉淀除藻和化学氧化剂除藻,指出化学除藻与其他除藻方法的独特之处。分析了化学方法在除藻技术领域的应用情况,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