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胺N1923络合萃取苯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伯胺N1923与磺化煤油、石油醚、甲苯或正辛醇为稀释剂组成络合萃取剂,在25℃下对苯酚模拟废水进行萃取. 结果表明,40%(j) N1923的甲苯溶液萃取苯酚效果最好. 平衡水相pH<8.3时对萃取影响不明显,苯酚以分子形式被伯胺N1923萃取,H+不参与络合反应;无机盐的盐析效应对苯酚萃取影响较大,顺序为(NH4)2SO4>NaCl>NH4Cl. 伯胺N1923与苯酚主要生成1:1型萃合物;该萃取过程放热,升高温度不利于萃取. 反萃后的有机相萃取效果逐渐下降,可能是伯胺溶解造成的. 40%(j) N1923的甲苯溶液错流萃取煤气化废水,挥发酚的一级萃取率超过99.0%,三级错流萃取结果(0.53 mg/L)接近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0.5 mg/L).  相似文献   

2.
以仲碳伯胺(N1923)和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协同萃取铅膏中的金属杂质,萃取剂采用异辛醇为改性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考察了N1923含量、TBP含量、萃取相比O/A、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N1923质量分数为30%~35%、TBP质量分数为50%~60%、相比O/A为3~4、萃取时间为8~10 h、萃取温度为50~60℃时,Fe、Cu、Sn、Cd的萃取率可达80%以上,Sb、Zn的萃取率可达70%以上,As的萃取率可达45%以上。  相似文献   

3.
易健民  唐课文等 《湖南化工》2000,30(6):34-35,38
研究了伯胺N1923萃取剂对螺旋霉素和红素的萃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它具有萃取率高、适用pH范围较大、不乳化、易分相、易反萃、用量不且可多次循环使用等优点,显示出了作为工业萃取剂的良好特性。适宜的萃取条件分别为对螺旋霉素用5.0%N1923,pH=9.56,O/A=1:1(V/V),萃取率为90.8%;萃取红霉素用7.5%N1923,pH=9.50,O/A=1:1,萃取率为92%。  相似文献   

4.
硫代磷酸/伯胺N1923协同萃取锌和镉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硫代磷酸/伯胺N1923协同萃取锌、镉的萃取率随pH的变化较为反常,可能因伯胺N1923与硫酸作用进而聚为反向胶束. 实验表明,如以(N1923)n.H2SO4表示反向胶束的实验式,N1923与H2SO4比值n多为3左右,可能与空间效应相关. 萃取机理为: M2+(a) +2BHA(o) + (2/n)SO42–(a) = MA2(o) + (2/n)(Bn.H2SO4)(o) + 2(1–2/n)H+(a), n=3, 4, 5.  相似文献   

5.
为回收利用废弃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采用酸化伯胺N1923从钠化焙烧废SCR催化剂的浸出碱液中萃取分离钨(W),并对萃取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10、N1923质量分数为10%、水相和有机相的相比为1、时间为4 min和温度为25℃时,W的单级萃取率高达99.28%;溶液中的其他元素P、V和Si的萃取率分别为55.44%、96.70%和55.00%;用硫酸洗涤除去共萃的杂质元素P、V和Si,W的损失可忽略不计,氨水可以从有机相中反萃出96.89%的W得到钨酸铵溶液。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萃取过程,N1923经H2SO4预酸化后转化为伯胺盐(RNH3+),通过阴离子交换萃取了WO42-。  相似文献   

6.
萃取含铬(Ⅵ)废水的研究辽宁大学包昌年等本文对各种工业常用萃取剂(TBP、TOPO、N235、N1923、N503、MIBK)的萃铬性能作了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一、中性和弱碱性萃取剂都可以萃取铬(Ⅵ)。萃铬率随酸度降低而减少。因此在PH=1进行.在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伯胺N192 3 萃取剂对螺旋霉素和红霉素的萃取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它具有萃取率高、适用 pH范围较大、不乳化、易分相、易反萃、用量小且可多次循环使用等优点 ,显示出了作为工业萃取剂的良好特性。适宜的萃取条件分别为对螺旋霉素用 5 0 %N192 3,pH=9.56,O/A =1∶1(V/V) ,萃取率为 90 8% ;萃取红霉素用 7 5%N192 3,pH =9.50 ,O/A =1∶1,萃取率为 92 %。  相似文献   

8.
将环隙式离心萃取器(ACCs)与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相结合,在线监测了回收过程中的钨萃取行为(宏观)和钨形态的转化路径(微观),发现宏观萃取反应和微观离子形态转化同时发生并相互补充。伯胺N1923萃取钨在144 s内即可达到萃取平衡,萃取率高达98%以上,同时,酸钨比n(H)/n(W)是一个关键变量,当酸钨比n(H)/n(W)=2.4时,全流程钨回收率超过93%。最后,得到了基于钨形态监测的萃取机理,同时,减少原料液中W1含量,增加W10含量,可有效提高钨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伯胺(N1923)-正辛烷体系负荷铁后进行冷冻蚀刻技术处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萃取前后有机相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合电导率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伯胺负荷铁有机相反向胶团的存在.发现了在萃取过程中以连续相和反向胶团对有机相水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伯胺萃取法分离钒铬,研究了不同Cr/V浓度比的钒铬溶液在一定初始pH值范围内的分离效果. 结果表明,伯胺萃取法分离钒铬具有很好的选择性,V(V)和Cr(IV)的萃取率均随溶液初始pH值降低而上升,相同加酸比[H+/V(Cr)摩尔比]下,钒铬混合溶液中V(V)萃取率高于其单金属溶液的萃取率,Cr(IV)萃取率低于其单金属溶液的萃取率,且萃取率随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1.
N-106是迄今国内外文献资料上尚未见报导过的一种新的叔胺型钨萃取剂,它的结构式可表示如下: 国际上通用的钨萃取剂三辛胺(TOA)或三异辛胺(TIOA),也是叔胺型钨萃取剂,但其中R_1=R_2。钨萃取剂N-106由华东化工学院提供,萃钨性能研究由厂院双方在株洲硬质合金厂共同进行,采用小型摇并试验,取得了可喜的结果。萃钨分配比(D)高达92,944,单级,萃取率(E)接近100%,可见N-106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胺类萃取剂的研究和应用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较磷系萃取剂出现得较晚,但其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和湿法治金工业。胺类萃取剂包括伯胺、仲胺、叔胺和季铵盐,其中伯胺、仲胺应用很少,应用较多的是叔胺和季铵盐,其分子结构示意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盐酸介质中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从钛铁矿与氢氧化钾亚熔盐反应产物的酸解液中萃取分离Fe3+,并利用萃取后的含钛液水解制备二氧化钛. 考察了萃取剂浓度、盐酸浓度、有机相和水相体积比(O/A)和萃取时间对铁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钾系亚熔盐法分解钛铁矿的分解率在96%以上. 萃取率随着TBP浓度及盐酸浓度的增加和O/A值的减小而增大;通过调节萃取条件,萃取率可以达到99%以上. 用1.0 mol/L的NaCl溶液进行反萃,反萃率可达98%以上. 萃取后含钛液经水解可以制得纯度高于98%的金红石型TiO2球状颗粒.  相似文献   

14.
从钼精矿焙烧烟尘中分离回收稀有金属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伯胺N_(1923)与中性膦TBP组成的协同萃取体系,分离回收钼精矿焙烧烟尘中微量铼的工艺流程,比较了此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对铼(Ⅶ)、钼(Ⅵ)等离子的萃取效率和分离效果。铼在萃取过程中浓缩了20倍以上,整个回收工艺流程简单、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工业苯胺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用萃取剂N ,N 二 (1 甲基庚基 )乙酰胺 (N50 3)处理工业苯胺废水的条件及苯胺的回收。试验表明 :高浓度苯胺废水经萃取剂N50 3 三级萃取后 ,苯胺脱除率达 99 76% ,排出的废水经少量氧化剂处理后 ,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胺衍生物用于溶剂萃取(SX)的过程,离子对萃取剂、螯合剂,溶剂化萃取剂和酸萃取剂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液膜分离浓缩金属离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摘选录     
<正> 新型萃取剂N1923上海科技报355期81.2.6根据上海科技报报导: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制成功新型萃取剂N1923。它主要应用于钍、铈、铁、钒等元素萃取。它能分离稀土精矿中微量放射性钍,缩短生产流程中放射性操作工序,防止了放射性污染,同时回收制成核纯级钍,对稀土湿法冶炼工,开发利用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卓)  相似文献   

18.
无铁硫酸铝是硫酸铝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应用于制造钛白等生产中。制造无铁硫酸铝的方法,国内目前尚无公开报道。国外制造无铁硫酸铝的公开报道不多,先进的工艺技术迄今还是一个工业机密。198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采用伯胺N—1923从硫酸铝溶液中萃取除铁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级D20环隙式离心萃取器,用水做萃取剂,对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合成过程中的胺化液进行连续萃取实验。流速比(反应液:水)1~7:1,总流量50~110mL/min萃取器转速1500~5000r/min,环隙为5.5mm;调整条件后,盐的单级萃取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伯胺N1923萃取剂在微通道中研究V(V)的液-液流型和萃取传质动力学,以15vol% N1923作为连续相、钒氧酸根水溶液作为分散相,研究不同流速下两不混溶相的流型变化规律及两相停留时间和微通道管径作为流速的函数对传质的影响。随两相流速增大,段塞流长度和比界面面积基本不变,且两相流体由Raydrop微通道流入外接毛细管微通道时由于微通道的扩张会改变两相流动方式,使同一实验条件下在微通道中同时出现多种流型,与此同时两相流速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La)呈正相关,表明流型在本研究体系中对传质的影响可忽略。在相同管径通道内,停留时间与总体积传质系数呈负相关,表明在两相接触通道入口处发生了显著传质。在相同的两相混合速度和相比下,254 μm的管径传质效果是750 μm的9倍,表明小管径内传质效果更加,循环强度更大。最后将实验总体积传质系数结果与总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式进行了关联,有望为实现将微通道放大的绿色冶金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