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岩石力学特性不仅是岩石分类定级的依据,而且可以指导钻井过程中的钻头选型和参数匹配,岩石力学特性预测是现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寻求一种采用弹性力学原理,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岩石的牙轮钻头可钻性、PDC钻头可钻性、硬度、塑性及抗剪强度等钻井岩石力学特性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建立起吐哈油田部分区块的钻井岩石力学特性连续剖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VSP资料提取地层参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速度参数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参数,尤其横波速度是常规二维地震资料无法确定的。本文根据VSP资料波场丰富的特点,把VSP记录看成少量的平面波场之和。以少量地震道组,分别从零井源距和非零井源距资料中提取纵-横波速度,进而估算出与油气相关的泊松比参数,经地实际资料的处理,反演效果较好,质量可靠,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6.
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录井资料一样,蕴含着大量的地层信息,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提取地层岩石的岩性、相关岩石力学特性以及其它一些对钻井工程有用的信息。为此,利用综合资料法(包括地震、测井、钻井和实验室资料等)进行地层抗钻特性评价、岩性预测和地层可钻性剖面的研究,得出地层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硬度、研磨性、牙轮和PDC钻头的可钻性级值等力学参数,运用神经网络法进行地层岩性预测,同时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学计算功能,利用几口已钻井的资料分地层拟合出可钻性剖面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英买力地区的钻井设计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准确评价地层岩石力学特征参数是钻头优选的基础。对现场岩心进行室内实验,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岩石抗钻特性参数计算模型,考虑岩石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孔隙特征对岩石抗钻特性参数的影响,兼顾钻头攻击性和耐磨性,根据不同声波时差与地层岩石硬度、内摩擦角、单轴抗压强度、研磨性级值及岩石可钻性级值之间的关系,应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建立了地层抗钻特性五参数雷达图,绘制并应用雷达图对X 油田渔洋组层段进行了钻头选型。结果表明:应用雷达图选出的钻头,平均进尺提高188%,平均机械钻速提高7%,平均纯钻时间提高160%,应用该方法进行钻头优选能够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震资料的钻速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的机械钻速与钻头结构、钻井液性能、钻进参数和钻具组合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理论和实践表明,地层因素仍是影响钻速的最主要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钻速,而且也制约着钻井参数对钻速的影响.针对新探区的特点,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包含地震层速度、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地层岩性等信息,发掘这些信息与地层可钻性以及机械钻速间的内在联系.在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办法,模拟和优选出了层速度与地层可钻性以及层速度与机械钻速间的定量计算模型,并最终形成一套基于地震层速度直接预测机械钻速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对HN油田近20口井的机械钻速进行钻前预测,符合率均达70%以上,表明该方法能较科学地预测新探区的机械钻速,能为钻前钻井周期设计以及钻井招投标价格预算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从地震资料处理角度出发 ,论述了等效地层速度模型的概念 ,比较了几种等效速度模型的适用情况 ,分析了等效连续速度模型的特点 ,介绍了该方法在静校正、VSP资料处理、速度分析和动校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等效连续速度模型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岩石声波时差与岩石可钻性的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目前国内在钻头选型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进行钻头选型。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资料统计建立了地层岩石声波时差与岩石可钻性关系模型,结合巴楚地区情况进行钻头合理选型,得出了该区初步钻头选型结果,并在现场进行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新疆YKB地区地形起伏大、浅层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用恒定替换速度静校正方法不能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构造圈闭难以落实。首先分析了恒定替换速度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折射静校正等方法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替换速度不准确对资料处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井VSP联合控制替换速度的静校正处理技术,利用实测的初至时间对静校正量进行约束,以控制静校正量的长波长趋势,提高静校正量的可靠性。利用实际资料对比分析了多井VSP联合控制替换速度与恒定替换速度高程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能更有效地提高构造的可靠性和剖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PDC钻头布齿参数与地层适应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性质合理选择或设计PDC钻头可以显著提高钻井效率。为指导PDC钻头合理选型及个性化设计,选取21只试验钻头,在6种不同可钻性级别的岩石上进行钻进试验,研究了在钻进不同可钻性级别的岩石中切削齿尺寸、后倾角、布齿密度的合理取值问题。结果表明:(1)当岩石可钻性级别小于Ⅲ时,破岩效率随切削齿尺寸的增大而增大;(2)当岩石可钻性级别大于Ⅲ时,16 mm切削齿的破岩效率最高;(3)切削齿尺寸对破岩效率产生不同影响规律的岩石可钻性级值分界点为3.11;(4)在6种不同可钻性级别的岩石中,随切削齿后倾角增大,破岩效率均呈线性规律降低,但随着岩石可钻性级别的增大,后倾角对破岩效率的影响程度降低;(5)在不同可钻性级别的岩石中,随着布齿密度增大,破岩效率均呈幂函数规律降低。该研究成果为按岩石可钻性级别合理选择PDC钻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速度换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速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应不同处理功能的速度类型及其转换关系,提出了速度模型在不同测量参考面之间的T0校正公式,明确了在标定基准面上速度模型的T0平移方式,总结了典型情况下速度模型与处理技术的适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震与声波测井匹配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资料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匹配问题已成为地震岩性解释,油藏描述,储层反演以及储层监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目前,用于地震与测井匹配校正的方法主要有经典的闭合差校正法,基于杨氏谐振Q模型的直接匹配法以及基于多分辨分析技术的匹配方法,经典的闭合差校正方法简单直观,适应性强,但当不存在VSP数据时,需要先进进行准确的合成记录制作和层位对比;基于杨氏谐振Q模型的校正方法虽然可直接进行测井与地震数据的匹配,但其对测井速度精度要求较高,且仅对闭合差为正偏差的情形适用;多分辨分析方法与经典闭合差校正具有不足之处相同,但前者自动化程度较后者要高,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匹配校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新的匹配滤波方法,该方法可以从时间、相位、频率等多方面实现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匹配、校正、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