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根据用户需要,近几年来我厂多次进行了化学纤维与金属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先后生产了涤/粘纤维与金属纤维混纺纱、涤纶短纤维与金属纤维混纺纱,对金属纤维的使用及其在不同含量条件下的生产.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做以下总结:一、生产条件我厂生产的金属纤维混纺纱,由用户提供金属纤维,属带料加工形式.金属纤维为条状半成品,我厂生产的金属纤维长度有65mm和38mm两种.根据用户要求.配以中长涤/粘纤维、涤纶短纤维与之混纺.生产出不同含量、不同号数的混纺纱.  相似文献   

2.
锦、粘、棉三合一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锦纶纤维的性能特点,提出了生产锦纶混纺纱的工艺原则.探讨了在棉纺设备上生产锦、粘、棉混纺纱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成功地在棉纺设备上纺制了锦、粘、棉混合纱.  相似文献   

3.
根据苎麻纤维的性能,确定了苎麻/棉混纺纱的配混方法及生产工艺,解决了利用棉纺设备加工苎麻/棉混纺纱生产中遇到的纤维整齐度差、易缠绕、牵伸不开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苎麻纤维的性能,确定了苎麻/棉混纺纱的配混方法及生产工艺,解决了利用棉纺设备加工苎麻/棉混纺纱生产中遇到的纤维整齐度差、易缠绕、牵伸不开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混纺纱中Modal/棉纤维的混纺比依次为:20/80、30/70、35/65、40/60、47/53、50/50、60/40和80/20八种规格.研究了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的关系,Modal/棉混纺纱的强度随着Modal纤维混纺比的增加先下降,而后再增加,曲线存在下凹点,Modal/棉混纺纱的临界混纺比为51/49.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避开出现条干恶化和毛羽恶化的混纺比.综合条干、强度、毛羽几个方面,Modal/棉混纺纱较合适的混纺比在60/40左右,最不宜采用的混纺比为50/50.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和毛油工艺在混纺纱生产中的应用并讨论了混纺纱的原料、工艺、和毛油工艺与生产质量.和毛油主要的工艺参数有和毛油品种、配方、油水比、加油数量、加油的均匀度、下机半制品存放时间等.合理地添加和毛油,可降低生产中产生的静电,较好地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7.
混纺纱中Modal/棉纤维的混纺比依次为:20/80、30/70、35/65、40/60、47/53、50/50、60/40和80/20八种规格.研究了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的关系,Modal/棉混纺纱的强度随着Modal纤维混纺比的增加先下降,而后再增加,曲线存在下凹点,Modal/棉混纺纱的临界混纺比为51/49.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避开出现条干恶化和毛羽恶化的混纺比.综合条干、强度、毛羽几个方面,Modal/棉混纺纱较合适的混纺比在60/40左右,最不宜采用的混纺比为50/50.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Formotex纤维的特点,根据Formotex/棉纤维混纺纱的特点,通过工艺实验测试,分析了纺纱工序影响混纺纱质量的一些因素,探讨了提高混纺纱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混纺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建立了混纺纱成分纤维并联导电的理想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混纺纱质量比电阻和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混纺纱质量比电阻ρm的倒数和混纺比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混纺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建立了混纺纱成分纤维并联导电的理想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混纺纱质量比电阻和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混纺纱质量比电阻Pm的倒数和混纺比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蚕丝和木棉纤维都属天然纤维,其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产品越来越多。木棉纤维为高度中空结构,在混纺中很容易被压扁;蚕丝是天然纤维,生丝的线密度参差不齐。因此,要想知道木棉和蚕丝在棉混纺纱中的分布,传统方法已不适用。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像素法测量混纺纱横截面中各种纤维的面积,使计算木棉和蚕丝纤维的转移指数成为可能。该法还有可能用于快速测试分析木棉/棉混纺比或棉/粘等目前难以测试的混纺比。测试发现:(1)在与棉及棉型粘胶纤维混纺时,木棉纤维向纱表层转移的趋势明显。木棉纤维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在20%左右,纱表层木棉纤维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纱线混纺比,这是木棉纤维偏短、表面光滑、柔软等性能联合作用的结果;(2)在木棉/粘胶/棉混纺纱中,粘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最强;(3)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有成束现象,纱表层的木棉纤维保持较高的中空度,木棉自身具有回复中空的“潜能”;(4)在棉丝混纺纱中,蚕丝纤维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纱表层的蚕丝纤维百分率大于纱线混纺比。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木棉/棉环锭纺混纺工艺,成功纺制出了混纺比达50%的木棉/棉混纺纱线并对纱线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了不同的混纺比对纱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羽以及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天然绿棉/白棉混纺纱线的混纺比测定方法.用氨水对不同绿棉含量的绿棉/白棉混纺纱进行化学预处理,将处理后的纱线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绿棉和白棉纤维根数,测量两种纤维的直径和密度,计算绿棉混纺比.利用回归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天然绿棉/棉混纺纱混纺比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间关系总体趋势与简化模型不一致,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度和弹性逐渐增加,达一定程度后,混纺纱弹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80S丝光羊毛纤维和3D毛型竹浆纤维混纺纱,混纺比例竹浆/丝光羊毛分别为30/70、50/50、70/30,进行针织物开发及舒适性探究。通过对混纺纱的强力、伸长率、耐磨性及毛羽进行测试,得出:实验结果均满足上机织造标准。以纬平针组织为例,织造出三种混纺比针织物,并对其透气性、透湿性和热导率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织物透气性、热导率随丝光羊毛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透湿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选择新型亲水扩链剂DMBA,采用无溶剂法合成抗起毛起球整理剂WPU,优化制备工艺,并将其应用在纯棉针织物和涤毛混纺针织物上。结果表明,针织物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了4级,织物手感和白度与原织物等级相当。红外光谱表征,异氰酸根已全部参与反应。扫描电镜(SEM)表明,经整理后的织物,纤维尾端被黏附在纱线的表面,织物表现出抗起毛起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苎麻/棉75/25 58.3 tex转杯纺混纺纱为例,从分梳辊、阻捻盘、隔离盘和胶辊等几种关键纺纱器材以及纺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工艺风压等对苎麻/棉混纺纱的质量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影响苎麻/棉混纺纱性能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分梳辊选用OK40,45o隔离盘,R7光滑金属阻捻盘,BYC851Ⅰ型胶辊成纱质量较好;纺杯速度对成纱性能影响显著,其次是分梳辊速度,工艺风压变化对成纱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Outlast腈纶型空调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纤维",利用棉/腈空调纤维混纺纱线与Viloft/涤纶混纺纱、中空涤纶纱、低弹涤纶丝交织,设计开发了单面和双面系列保暖针织面料,其产品具有优良的保暖性和调温性,也指出了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高含涤涤棉混纺纱为例,就原料性能、前纺工艺和细纱工艺等因素对纱线毛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探讨了降低高含涤涤棉纱毛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