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7,(7):97-103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老油田的动用储量和开发程度,有必要对水淹层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将安塞油田杏河和侯市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生产井的水淹级别进行了分类,再者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研究区不同级别水淹层的油水分布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最后对水淹层物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杏河和侯市地区综合含水率分别为33.5%,39.55%;研究区高水淹级别模型多为均匀-网状驱替类型;中水淹级别模型一般为网状驱替,少量为指-网状驱替类型;低水淹级别模型多为指-网状驱替;杏河地区注水开发后孔隙度平均增加5.97%左右,渗透率平均增大66.7%,侯市地区水淹层孔隙度略有增加,而渗透率稍有降低。本次研究将为进一步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针对L油田单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层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从储层非均质性、重力作用、隔夹层分布、注采对应率、注采强度等多个影响因素入手,对厚油层的水淹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油田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水重力作用两大因素影响,注采强度、注采对应率的影响次之,隔夹层分布影响很小;今后对厚油层的开发方式应在细分层系、射孔优化、气水交替驱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水平井开发研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油田开发静动态水淹程度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静动态水淹程度技术包含单井油层垂向水淹程度精细静态评价和开发区块合采井水淹程度动态评价,是一项系统技术。该文简要介绍了静态评价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效果;重点阐述了油田开发动态水淹程度评价技术的原理、分析流程、计算方法和优缺点。对油田开发后期油层静动态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测井专业的角度,对新民油田水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应用完井电测和注水井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同时结合油水井动态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检验,研究和总结出新民油田水淹特征为宏观水驱方向为东西向;微观水淹油层具有非均质性;断层遮挡对水驱影响很大,断层附近往往有注入水波及不到的死油区;新民油田尚处于弱水淹期,储集层电性变化不明显;新民油田水淹层电阻率变化主要是由于含水饱和度变化引起的,注入水矿化度对其影响较小。本文对新民油田水淹层的测井解释具有指导意义,从而为新民油田科学合理的调整开发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萨中油田油水同层开发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萨中油田油水同层段密闭取心岩样的含水饱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水同层段的含水饱和度随海拔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分流方程式基础上,得到不同海拔深度和产水率变化关系曲线;利用措施临界产油量模型得到不同产水率下的补孔临界产油量;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水同层段的合理补孔海拔深度界限为-1 065.0 m.该研究为萨中油田增储挖潜提供了方向,为同类油田油水同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扶余油田是一个已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经过近几年的井网调整,目前含水率达到86.5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到72.1%,油田总体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油层的非均质性影响给油田上产和稳产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对油层水淹特征的认识,结合堵水实践,目前已形成了堵水系列配套技术。生产实践表明: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指导了老油田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优化注采结构、减缓开发矛盾、控制无效注水、提高地下存水率,为老油田稳产上产和效益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8.
文留油田水淹层特征及矿物综合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断文留油田水淹层。方法:充分利用电测信息,分析研究水淹层在各种电测曲线上的异常响应特征。结果:总结出动态分析与电测曲线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方法。效果:对老区100口以上调整井电测解释结果进行了重新复查,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油田开发后期合理有效的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油藏的亲水特点和断块油藏陡构造特征,合理利用注水开发阶段积累下来的能量,在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降压开采的驱油机理、合理压力界限,以及降压开采的适宜条件、时机和工艺要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降压开采的实施阶段和发展方向,论证了开发后期实行降压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降压开采成功地应用于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中淹层资源现状及挖潜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祖华  刘英 《河南石油》1998,12(5):15-17,20
双河油田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快,缺乏营养接替,而经证实含水在40%~80%之间的中淹层尚未进行系统挖潜,为弥补产量递减,挖掘中淹层潜力,提出了淹层的综合识别方法,设计出现场可操作的中淹层挖潜流程,双河油田中淹层浆资源六况分析研究表明其剩余可采储量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29.4%,且有一定厚度,物性中等,经5口井中淹层补孔单有结果表明,平均单井日增油5.1t,降水17.3m^3,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太平屯油田南部、油层薄、渗透率低、油层连通差、油层为弱亲水的特点。采取了早期间歇注水,从而充分发挥油层弱亲水特点,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提高水驱油效率。油井见水后,并注意调节层间矛盾,根据油田南、北部对比,在油层压力基本平衡含水相同的条件下,油田南部比北部水驱指数高1.2倍,含水上升率低1倍,阶段采收率提高了6%左右,同时减缓了套管损坏速度,取得了明显的阶段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Oracle数据库中大型对象数据存储技术定义的LOBS数据类型的特点、分类及其与LONG类型的区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数值模拟、地质解释结果管理软件对大型对象存储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作以介绍,对应用心得加以总结,并展望该类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设计是油田管理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油田开发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油田开发设计可分为早期概念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和中后期调整方案设计三个阶段,由于在不同开发阶段人们对地下情况的认识度不同,因此,不同阶段不同的要求,本文结合我国多年来油田开发的实践及国内外技术发展动向,系统论述了不同开发阶段中开发设计的目标,要求,评价过程,评价方法以及所应获取了资料等,并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指出,在油田开发设计中将各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开发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大庆油田开发历程,总结了油田的开发模式,即开采对象由易到难,开发层系由粗到细,开发井网由稀到密,注采系统由弱到强,生产压差由小到大。开发好油田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首位,针对油田问题,开展矿场实验和专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反复认识油层,力争作到开发实践,开发认识,工艺技术准备三个超前。  相似文献   

15.
用XRD方法考察了以浸渍法负载不同金属离子后,这些离子对γ-Al2O3载体在130℃,22h水热及自生压力条件下再生水合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不同反射特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时间偏移剖面及现今构造资料,系统总结了塔河油田缝洞储集体在时间偏移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对不同的反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同时建立了缝洞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量化识别分类标准,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对储集体的地震反射模式进行量化扫描,提高了缝洞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和井位部署效率,降低了开发钻井的风险,提高了油井建产率,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对大庆外围油田开发中几个经济界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就油田开发中的几个经济界限,利用盈亏平衡模型推导了适合大庆外围油田的产量、投资等一系列临界值的计算公式,为大庆外围油田今后的开发、规划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橡碗子除富含野生植物淀粉 (淀粉含量高达 58.6 % )外 ,还含有一定量的天然植物纤维素、蛋白质及单宁 ,其化学组成显然不同于常规的工业原淀粉。我们用这种特殊组成的橡碗子为原料制备油田化学品 ,实验表明 :粉碎的橡碗子粉经水解、醚化、接枝等化学反应后 ,得到了具有显著的增粘、降滤失、絮凝和封堵孔隙等作用效能的改性淀粉类油田化学品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油田下层系开发效果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很多,以下二门油田下层系为例,提出6项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以期能够对开发效果进行客观合理评价,适时监测油田开发动态,从而为全面了解油藏开发状况,进行下一步稳油控水,调整挖潜服务。同时为国内外开发同类性质的油田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构造运动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前者使塔里木盆地性质改变而结束了塔河油田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并对塔河油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滩、礁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及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藻丘、藻礁相溶蚀孔隙型储层的形成具重要作用,后者则使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发生了最主要的喀斯特化,从而对塔河油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形成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