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蓝田地区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比较分析1995~2010年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的变化.方法:对2949名学龄前儿童以健康体检的形式进行HBsAg普查;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①2000、2005、2010年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比较,每隔5年,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均明显降低.②母婴免疫阻断和新生儿计划免疫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1 疫苗接种史 患儿,男,2008年11月3日出生,第2胎,出生体重3.31kg,足月刮宫产.2009年3月10日,患儿在五峰县某预防接种门诊经接种医生询问健康状况后注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简称:Hib疫苗、兰州生物制品厂生产,批号:20080901,有效期至2010-09-14,左侧大腿外侧肌肌注)、无细胞百白破(武汉生物制品厂生产,批号20080308-3,有效期至2010-03-13,右上臂三角肌肌注0.5 ml)、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昆明生物制品厂生产,批号:2008070528有效期至20100723、疫苗保存温度-20摄氏度),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后回家.此前,患儿曾接种过卡介苗1剂、乙肝疫苗2剂、糖丸1剂,未出现任何接种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破伤风疫苗免疫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供血浆者抗-TT效价变化,为提高抗-TT高效价血浆采集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符合规定的志愿供血浆者按不同年龄段分组,以相同的疫苗剂量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采用ELISA定量检测供血浆者抗-TT效价水平,将抗-TT、效价≥8IU/ml的供血浆者列为采集特免血浆对象.结果 不同年龄段供血浆者组别间相同剂量疫苗和免疫程序产生高效价抗-TT的比率比较差异明显;21~35岁组产生高效价的比率明显高于36~45岁组,46~55岁组产生高效价比例最低,而且年龄小的抗-TT高效价持续时间较年龄大的长.结论 采用40IU吸附破伤风疫苗,0、4、4周程序免疫,38%的供血浆者可获得高效价抗-TT原料血浆,各年龄段供血浆者的破伤风抗体水平均能够达到保护的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武汉市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9年武汉市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城区发病明显高于郊区.农民(含民工)所占比例最高,占乙型肝炎发病总数的19.20%,除农民(含民工)外,其余职业构成呈下降趋势.结论 应在加强新生儿及儿童乙肝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成人及农村成年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是由1组致病因子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乙型肝炎危害最严重.HBsAg无症状携带者约占25%,最终导致肝癌.我国每年最少有16万人死于肝癌.可见危害是何等严重.为了进一步控制和减少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我社区从1998年开始对新生儿和医护人员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试点工作.几年来接种率逐年提高.2003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出现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疫苗热激蛋白65-黏蛋白1(HSP65-MUC1)在小鼠体内通过分子模拟方式损伤小鼠胰腺的可能性.方法: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HSP65组和HSP65-MUC1组(每组7只),分别皮下注射PBS、HSP65和HSP65-MUC1,每周1次,给药3周.无菌分离小鼠脾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小鼠胰腺的病理改变.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与PBS对照组和HSP65组比较,HSP65-MUC1肿瘤疫苗组HSP65-MUC1特异性淋巴细胞升高了16.88%(P<0.001);HSP65特异性淋巴细胞升高了7.29%(P<0.01);与HSP60交叉识别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升高了5.79%(P<0.05).3个免疫组小鼠胰腺组织HE染色病理均正常.结论:HSP65-MUC1肿瘤疫苗没有通过分子模拟诱导损伤小鼠胰腺.  相似文献   

7.
目的:按照WHO 2008年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最新分类,对原发性扁桃体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征、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与淋巴结原发性FL的异同,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37例原发于扁桃体F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LCA、CD20、CD79a、CD45RO、CD3、CD10、Bcl-6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37例原发性扁桃体FL患者中,活检前临床诊断扁桃体肿物28例,扁桃体癌6例,淋巴瘤3例.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FL类似,滤泡型4例,滤泡和弥漫型1例,少滤泡型32例,无弥漫型.低级别(1-2级)17例,高级别(3级)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达LCA及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不表达CK及T细胞的标记物CD45RO和CD3.CD10阳性率43.24%,Bcl-6阳性率86.48%,CD10和Bcl-6共表达率为37.83%;22例表达Bcl-2,阳性率59.46%;CD10、Bcl-6、Bcl-2在低级别FL和高级别FL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在儿童的扁桃体FL其形态及免疫表型均与WHO新分类的儿童FL相同.结论:扁桃体FL组织形态与淋巴结FL相似,本组活检标本中以少滤泡型为主,高级别占多数.B细胞和生发中心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FL基本一致,而Bcl-2表达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杆菌效果.方法:210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尿、痰液标本均进行直接涂片和浓集涂片找抗酸杆菌和结核杆菌培养及FQ-PCR检测,观察3种方法检测不同标本中结核杆菌的阳性率.结果:本组痰标本中FQ-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为59.5%,高于涂片镜检的30.0%和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39.1%),后两种与前者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和胸水标本中FQ-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37.6%,36.7%,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应与常规细菌学方法互补使用,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免疫服务发展方向和思路.方法 系统分析我国目前免疫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结果 免疫服务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整合.结论 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医疗机构提供足够的社会免疫服务;加强EPI和二类疫苗共享、整合;加强接种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结合高压氧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 1个月至 2岁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 穴位加高氧) 24例,对照组( 穴位) 24例,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3个疗程( 每疗程治疗15d,休息 15d )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定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效果校理想.结论:高压氧加穴位对于小儿脑瘫康复的功能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验分析唾液、尿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标志物.方法 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健康携带者40人份唾液及40人份尿液.运用酶联免疫方法及胶体金方法检测唾液和尿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果 胶体金法:11人份唾液标本HBsAg呈阳性;12人份尿液标本HBsAg呈阳性.酶联免疫方法:34人份尿液标本HBsAg呈阳性.与原40人份血液乙肝HBsAg呈阳性对比,经卡方检验P<0.01.结论 唾液、尿液也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人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脑肿瘤干细胞(BTSCs),探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取BTSCs的可行性及BT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留取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新鲜标本,分离获得脑肿瘤细胞.应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纯化BT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阳性率;神经球计数法分析CD133+/-亚群细胞神经球形成情况;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133+/-亚群细胞表面神经干细胞(NSCs)标记物CD133、神经巢蛋白(nestin)表达情况;检测CD133+/-亚群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分化标记物β-TubulinⅢ、GFAP表达情况.结果:CD133+亚群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可形成明显的神经球,具有自我更新和明显的增殖能力,并且NSCs标记物CD133、nestin表达阳性,经诱导分化后分化标记物β-TubulinⅢ、GFAP表达阳性;CD133-亚群细胞无上述特性.结论: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得的CD133+亚群细胞即为BTSCs,该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BTSCs,可以用于BTSCs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及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耳鼻喉科近四年来收治的54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气管、支气管异物1-3岁儿童最常见(68%),特别集中于1岁至2岁以内,共37例,以农村患儿居多,为41例(76%),植物类异物 43例(79.9%);经气管支气管镜检取出异物52例,1例自然咳出,1例死亡.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时有效地进行取异物处理,并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害人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接种乙脑疫苗.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因多种原因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适当的处置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时的气温及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思密达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小儿功能性腹痛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采用解痉药(颠茄合剂0.03-0.06/岁,极量1次1.5ml,全天4.5ml)治疗,治疗组采用解痉药(颠茄合剂0.03-0.06/岁,极量1次1.5ml,全天4.5ml)治疗的基础上用思密达口服.结果:治疗组在短时间内改善腹痛的症状效果,总有效率明显尤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思密达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明显,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县2009~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为今后制定适合边远牧区麻疹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共和县2009~2010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0年共报告麻疹81例,年发病率分别为34.91/10万、26.33/10万.发病主要集中11~1月和4~6月、占总发病数35.8%、44.44%.<8月龄19例,占23.46%.9~11月龄2例,占2.47%.1~15岁组21例,占25.92%.>15岁组39例,占48.15%.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16.05%(13/81);无免疫史的占35.80%(29/81),免疫史不详的占48.15%(39/81).结论 牧区麻疹发病季节呈双峰性,年龄也存在向<8月龄和>15岁移位的现象,提示我县过去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存在薄弱环节,麻疹免疫的有效接种率低,使麻疹的易感人群增加,是麻疹流行的重要原因,提高麻疹免疫的及时性和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有效提高免疫人群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效果,为降氟除氟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6个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设施的质量抽查,检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成人氟骨症病情、检测空气氟和尿氟,测试居民和儿童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6个示范村炉灶改造落实率为96.76%.炉改造合格率为97.00%,炉正确使用率为98.00%;灶改造合格率为97.70%、灶正确使用率为96.70%.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67.00%,缺损率为10.40%,氟斑牙指数为1.49;成人氟骨症无变化.居民与学生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6.40%、96.90%.空气氟旺火期0.005 9 mg/m<'3>,封火期0.002 8 mg/m<'3>.尿氟检测306份,中位数为0.69 mg/L.结论 在课题实施3年后,示范村炉灶落实率、炉灶合格率、炉灶正确使用率显著提高,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的硫酸镁辅佐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98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常规抗炎、抗病毒、平喘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25%的硫酸镁进行辅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显著,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的硫酸镁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辅佐治疗中效果明显,适合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HSP70)对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免疫原性的影响,为TCL相关肿瘤疫苗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冻融法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B16TCL,将BCGHSP70与B16TCL在体外混合制备BCGHSP70-B16TCL.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CGHSP70-B16TCL组、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分别于第1和14天皮下免疫BCGHSP70-B16TCL、PBS、BCGHSP70和B16TCL.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处死小鼠,MTT法观察不同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B16TCL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应用冻融法能够使B16细胞完全裂解,所制备的B16TCL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成分.与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比较,BCGHSP70-B16TCL组免疫小鼠脾脏明显增大;BCGHSP70-B16TCL免疫组SI高于PBS免疫组(P=0.00)、B16TCL免疫组(P=0.01)和BCGHSP70免疫组(P=0.00).结论:BCGHSP70 能够增强B16TCL的免疫原性,提示BCGHSP70可能作为有效的免疫佐剂用于TCL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患儿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POTS组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POTS儿童46例(平均12.1±2.8岁),对照组为健康儿童20例(平均11.5±3.6岁),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II)及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浓度,分析POTS组患儿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及与直立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0.41(0.27,0.85)μg/L vs.0.46(0.35,1.41)μg/L,P<0.05],血浆UII水平与直立10 min后心率的变化次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63,P<0.05),血浆Cs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0.20,1.91)μg/L vs.0.52(0.18,1.60)μg/L,P>0.05].结论:POTS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提示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可能是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