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物理隔离网络间数据传输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二维条码交换数据,摄像头进行屏幕摄像,并翻译数据来实现物理隔离网络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分析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微计算机信息》2004,(11):11-11
网络隔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或网络,不相连、不相通、相互断开。不需要信息交换同的网络隔离,只需要完全断开,不通信不联网即可。如果即要隔离又要交换数据,就需要特定的技术来实现。一般所说的网络隔离技术,是指在需要信息交换的情况下实现网络隔离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应用代理为网络隔离系统中的其他业务提供了运行平台.首先通过比较传统代理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网络隔离环境的代理模型,然后分析比较了I/O复用技术,提出了在网络隔离系统中使用epoll实现应用代理的方法,并阐述了详细的实现过程.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用数据的缓存方法和基于TTL的数据重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物理隔离目的是为防止信息泄漏和外来闯入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而数据转发却是要与外网进行通信。对于这两个方面存在的矛盾性,提出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数据安全转发的技术方案。这种方案使内外网在传输数据、辐射和存储介质上达到物理隔离,利用定向采集、中间缓冲、数据扫描等技术,使内外网络在不连通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准实时的数据安全转发。详细地讨论了物理隔离条件下数据转发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安全分析,探讨了安全策略,提出了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建成  李永刚 《微机发展》2006,16(7):183-185
传统的网络隔离方案采用的是逻辑隔离。为了达到从物理上隔离的目的,以保证更可靠的网络安全,同时保证快速的网络传输,文中提出了物理隔离器的设计方案。双Linux系统通过双端口RAM交互网络数据,并采用CPLD逻辑控制器同步双端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和数据传输,同时在Linux内核中加入防火墙过滤,增强安全性。作为一个典型的嵌入式Linux在设备中的应用,文中阐述了开发环境建立、调试环境建立、网卡驱动实现等方面,有助于了解嵌入式Linux的开发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通过Linux系统在Windows网络系统间的数据隔离分发,实现了硬件设备的物理隔离,启动系统安全和防火墙设置,屏蔽非期望数据的传输;通过软件服务设计提供了系统间数据分发及文件交互传输通道,有效地控制了数据在网络间的传播,起到了对内网设备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梁浩 《电子技术应用》2023,(S1):161-165
当前核电厂工控网络边界所用网闸采用两个处理器进行数据摆渡的方式来实现,数据通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回包的情况,理论上无法做到真正的物理隔离。针对当前隔离网闸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单向隔离系统,通过本系统研究方案的技术路线实现传输链路完全的物理隔离与数据传输的单向性;同时通过对数据冗余容错性、数据出错后的恢复性、数据压缩传输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8.
浅析陕西省气象局双网隔离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网隔离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安全防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单位对信息的安全需求。在保证气象网络内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我省实现双网隔离,对完成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有首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无线AP技术达到网络隔离的效果,为没有条件增加部署一套有线网络而实现双网隔离的单位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相关机构关于涉密数据及电子政务网络的相关规定,增城市城乡规划局通过网络改造,实现内网与政务网、内网与外网的物理隔离,同时基于内网中存储有服务于城乡规划的基础测绘数据(地形图和航拍图等)等涉密数据,通过圆周率的控制服务中心和图形金甲实现基础数据内网传输和数据外发的安全,并展望了今后安全保密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网络隔离方案采用的是逻辑隔离。为了达到从物理上隔离的目的,以保证更可靠的网络安全,同时保证快速的网络传输,文中提出了物理隔离器的设计方案。双Linux系统通过双端口RAM交互网络数据,并采用CPLD逻辑控制器同步双端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和数据传输,同时在Linux内核中加入防火墙过滤,增强安全性。作为一个典型的嵌入式Linux在设备中的应用,文中阐述了开发环境建立、调试环境建立、网卡驱动实现等方面,有助于了解嵌入式Linux的开发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11.
服务器与域隔离,使得对计算机或网络间流动的网络通信流实现安全的逻辑隔离成为可能。当攻击者试图获得访问公司内部网络以及包含宝贵数据资产的服务器时,服务器与域隔离就会进行阻击。这是因为攻击者使用的计算机并非受信任的公司设备,即使攻击者使用的是有效用户账户和密码亦如此。通过使用服务器与域隔离技术实现的逻辑隔离方法,可以开发灵活、可伸缩并且易于管理的隔离解决方案。这种方案能够提供安全隔离,并没有物理边界那样需要成本和缺乏灵活性的缺陷。逻辑隔离9大优点引入逻辑隔离防护层的优点包括:更加安全。逻辑隔离防护层使网络…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带来方便同时,网络安全也受到了严重挑战。本文主要讨论通过网络的物理隔离技术,来实现对内部网络数据的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变电站二次装置标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需要有一种更高效、智能的通信网络以满足变电站运行和维护要求,能够实现设备即插即用、智能监测、子网间安全隔离以及设备通用互换。针对智能站网络统一管理、子网间安全隔离以及设备兼容性、互换性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变电站网络架构,将IEC61850和OpenFlow协议用于网络架构设计,利用OpenFlow控制器管控和隔离各独立子网,以实现网络设备管理和子网安全隔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架构可实现流量基于业务类型的精准控制和数据的安全隔离,对于提升变电站运行和维护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Intemet是个开放的网络,为了保证内部网络数据的安全,需要对Intemet和内部网络进行隔离。但物理隔离会对内部网络中的用户在工作时获取Intenet中数据造成不便。文章通过对内部网络的工作需求进行分析,从网络存储加密代理和接入认证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存储加密代理的内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保证了内部网络中数据的安全,同时减轻了获取Intemet中数据的不便。  相似文献   

15.
程少良 《计算机仿真》2021,38(6):117-120
针对传统数据串隔离式传输方法模式单一,数据串相似度不高的问题,为有效提升数据传输成功率以及网络吞吐量,提出了高速网络多模式相似数据串隔离式传输方法.评估不同链路信道上相似节点的可用性,判断链路相互干扰情况,利用信道干扰电平的路由指标函数,计算相似节点链路的网络干扰电平,组建高速网络多模式干扰无向图.在多模式干扰无向图中,结合路由协议计算随机选取两个相似节点的路由平均抗干扰程度,选取干扰程度相对较小的路径,实现高速网络多模式相似数据串隔离式传输.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其它方法,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升网络吞吐量以及数据传输成功率,获取较为理想的数据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ISA的VPN网络隔离的原理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对网络隔离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对网络隔离的含义和原理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在实际网络中实现网络隔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基于域活动目录的网络准入控制方案,利用活动目录中的应用目录,分区存储网络准入控制中的主机信息、安全策略配置、站点网络环境等数据,集成域用户身份认证,同时利用VMPS协议实现动态VLAN划分,隔离认证与未认证主机,合格与不合格主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SQL还原法的异构数据库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同步作为维护分布式环境中各个节点数据库数据一致性的方法,是分布式环境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文章针对PEGAP网络隔离的应用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SQL还原法"的适合于企业级数据同步的技术。从数据同步的变化捕获、数据分发和数据更新等三个环节,阐述了PEGAP网络隔离环境下异构数据库同步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出了同步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并按照总体框架及流程研究了每个模块的实现细节。最后用水费系统实例来验证该方法,它的成功应用表明了"基于SQL还原法"的可行性及其良好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面向网络隔离架构的业务流行为控制的高可信交互框架,解决了企业互联网移动应用难以访问复杂安全架构下的高安全区业务数据的问题,确保了业务系统关键数据的安全.在网络安全防护要求下,引入移动接入网关,分解业务数据跨安全区交互过程,通过特殊的访问转换与通信方法,实现了业务数据通过各型隔离装置的安全、可信传输和业务流行为控制.该框架目前已在员工报销、考勤打卡、电力系统配网抢修、移动巡检等多个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建设安全可靠电力数据信息安全通信网络环境,已成为电力系统实现区域智能电网数据信息实时共享,远程调度运行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对电网数据信息通信网络存在的结构混乱等安全威胁进行归纳分析后,结合三层四区电力数据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结构,从电力专用信息安全隔离设备设置和防病毒系统构造方面,分别介绍了智能电网数据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