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螺旋内槽管内的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数值方法对一种螺旋内槽管管内的流体层流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数学变量置换把控制方程由原坐标系中的三维动量、能量及连续性方程转化为二维螺旋坐标系下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利用现有的二维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计算考察了恒壁温、轴向恒热流螺旋内层流充分发展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随雷诺数的变化,并研究了螺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螺旋槽管与折流栅组合的高效水冷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与其管、壳程的结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管、壳程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壳程流速变化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加明显,即壳侧热阻相对较大,强化传热应以强化壳侧换热为主要目标;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大,应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确保实际槽深符合设计要求;槽深越深,管壳程阻力也相应增加,即传热的强化是以阻力增加为代价.根据实验结果还得到了不同结构水冷器的管、壳程换热与阻力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7.
8.
<正> 引言 螺旋槽管是一种优良的换热元件.许多学者对其换热强化机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由于螺旋槽的引导作用使得近壁处流体发生旋转,加强了径向扰动;另一方面,发生了绕流脱体,形成了回流区,在再附点处换热最强.同时由于流体的旋转和脱体使得摩擦阻力较大地增大.流体在管内流动过程很复杂,对螺旋槽管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实验为主的数据拟合,有的学者虽对其进行了数学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关联式,但不能表征出流体在管内旋转和脱体的实际流动情况,因此不能对二者的相互耦合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本文以流体在螺旋槽管内的流态为基础,以期建立能够反映其流动特性的阻力和换热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螺旋槽换热管传热面积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螺旋槽换热管表面外形结构的分析,采用积分的方法,得出螺旋槽换热管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从而为螺旋槽换热管的相关设计计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螺旋扭扁管强化传热与阻力性能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螺旋扭扁管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与普通椭圆直管相比较,研究了管内流体的Re、Pr以及管子几何尺寸对其管内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扭扁管是一种较好的强化传热元件,尤其对具有高Pr数的大粘度流体在低Re数的层流或过渡流时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给出了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的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13.
14.
15.
流量分布不均匀对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并联联箱流量分布精确解的结果 ,对流量非均匀分布导致板式热交换器典型运行工况下传热性能的下降作了计算和分析 :当冷、热流体进出口均位于换热器同一侧时 ,各分支通道的传热量不均匀性相当严重 ,但是总传热量变化不大 ;当两流体进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时 ,传热分布的均匀性虽然有了明显改善 ,但总传热量却比按均匀分布计算偏低近 2 0 %。此外 ,还发现两侧流体流量的相对变化没有对传热量的分布状况带来明显的影响。实测结果亦表明 ,上述理论分析和计算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用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旋转列管干燥机的传热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移动加热板的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大型旋转列管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 ,按物料在干燥机内的实际干燥过程分段计算各段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 ,其结果与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利用FLUENT软件对横纹槽管和光管水平管外的对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两种管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横纹槽管外侧换热系数是光管的1.2~1.5倍,且随着Re的增加,倍数值逐渐减小。最后应用场协同理论,从局部换热角度分析其强化机理。分析结果说明横纹槽管外侧换热得到强化的原因是协同程度随其周围的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夹角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19.
20.
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管束壳侧循环流动沸腾传热的分析,提出了管束沸腾传热的薄层蒸发传热增强贡献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利用此模型,对管束传热系数及循环流速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结果表明,由本模型计算所得管束沸腾传热系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