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等温淬火过程中奥氏体化温度和等温淬火温度对奥贝球铁上贝氏体第一阶段转变速度的影响及其机制;观察与测定了不同等温转变时奥贝球铁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升高奥氏体化温度和等温淬火温度,使上贝氏体第一阶段转变速度减慢,在该转变结束时,奥贝球铁组织与性能最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合金元素含量对钢中贝氏体铁素体长大动力学的影响,采用Zener-Hillert和Bosze-Trivedi动力学模型,通过选取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了合金成分不同的钢的片层状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研究表明:Fe-0.59C、Fe-0.81C和Fe-0.478C-4.87Ni合金在贝氏体相变时,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可以用无分配局部平衡条件下的扩散模型很好地描述,Fe-0.69C-1.8Ni-0.8Mo合金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略慢于理论值,Fe-C-8.7Ni合金贝氏体铁素体的长大速度比理论值约慢2个数量级;合金元素含量高的钢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无法用扩散控制模型很好地描述;结合对贝氏体相变机制的讨论,提出贝氏体相变机制可能与相变温度和钢的成分相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奥贝球墨可锻铸铁性能影响因素。奥贝球墨可锻铸铁是在球墨可锻铸铁的基础上通过等温淬火处理获得奥贝基体组织,具有类似于奥贝球铁的组织和性能,可放宽原材料对Mn、P元素的含量限制,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结构材料。  相似文献   

4.
Ni在球墨铸铁中的行为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探针、图像处理和差热分析仪等测定观察了Ni在球铁中的偏析分布特性,研究分析了Ni对铸态态球铁组成比例,Fe-C-Si平衡相图Ms点和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Ni在球铁中呈连续负偏析,其加入可以改变铸态球铁中各组成相的比例,使得Ms点降低,奥氏体稳定性增加,等温转变过程中,贝氏体转变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超低碳SiCrMn2Ni4钢钢连续冷却过程,采用金相显微镜、SEM和TEM对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连续冷却后,只存在粒状贝氏体和板条状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组织逐渐由粒状贝氏体向板条状贝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增加至5℃/s时,出现粒状贝氏体与板条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冷却速度大于等于20℃/s时,组织全为板条状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低碳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轧制及加速冷却实验研究了实验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冷却速度达到35℃/s时,实验钢的组织由约30%的贝氏体和约70%的等轴铁素体组成,铁素体平均品粒尺寸约为8μm,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宽度约为0.1μm,贝氏体铁素体内有碳化物析出。具有贝氏体和铁素体组织的复相钢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其屈服强度达到400MPa,且具有较低的脆性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低碳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轧制及加速冷却实验研究了实验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冷却速度达到35℃/s时,实验钢的组织由约30%的贝氏体和约70%的等轴铁素体组成,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μm,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宽度约为0.1μm,贝氏体铁素体内有碳化物析出。具有贝氏体和铁素体组织的复相钢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其屈服强度达到400MPa,且具有较低的脆性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超高碳钢(1.40wt%C,1.50wt%Cr,1.50wt%Al)等温淬火贝氏体形貌及形成机制。在250℃~350℃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升高,贝氏体的孕育期缩短,贝氏体片的长度变短,厚度增加,呈现侧向长大特征,贝氏体转变完全程度降低。贝氏体转变结束后,继续延长等温时间,残余奥氏体发生了渗碳体和铁素体分解。在贝氏体转变较少的试样中,在随后进行的空冷过程中贝氏体将继续形成。经分析认为,贝氏体转变由应力与原子扩散两种因素控制;等温温度较低时,应力占主导地位,碳原子的扩散起辅助作用,贝氏体切变形成,呈薄片状;随等温温度的升高,扩散作用增大,贝氏体长大,出现侧向增厚,长度变短的组织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不含Mo和Ni、含Ni和含Mo三种成分实验钢的CCT曲线,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连续冷却及轧后空冷条件下三种钢的显微组织变化,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少量Mo和Ni能有效延迟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CCT曲线中高温铁素体相变,降低Ms点,促进贝氏体相变。Mo和Ni的添加可使实验钢轧后空冷组织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混合组织转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BF+AR),Ni对贝氏体板条的细化作用比Mo显著,但组织中会出现少量粗大贝氏体;Mo对轧后相变过程中粗大贝氏体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获得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均匀性更好。Mo和Ni均可有效提高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其中Ni对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强于Mo,而Mo则更有利于冲击韧性的提高。含Ni的2#实验钢抗拉强度比不加Ni和Mo的1#实验钢提高252MPa,含Mo的3#实验钢-20℃下冲击吸收功比1#提高11J。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微球表面镀镍,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金属/高分子(Ni/PS)纳米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对镀镍前后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相组成、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复合微球的磁学性能。结果表明,活化工艺、还原剂浓度、镀液pH值和温度对镀后复合微球的磁性能有显著影响。根据磁性能结果,优化工艺参数,制备了具有规则球形、单分散性好、粒径约为100nm、镀层完整、均匀的磁性Ni/P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微球,并获得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Ms=8.8764emu/g。  相似文献   

11.
铁基合金的贝氏体基元及其生长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 Fe-C-Mo 和 Fe-C-Si-Mn 合金中温转变早期产物的组织形态,发现在整个中温转变范围非平衡先析型转变都是按贝氏体铁素体相变基元形成及其扩散生长演化方式进行,说明经生长演化一些时间后的基元难于作为判断贝氏体形核机制的形态学依据。从基元生长演化进程区分了低碳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12.
以氯化钙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果胶磁性微球吸附剂,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RD、磁性分析和TGA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时间、Mn2+(Cr6+)的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溶液的pH对果胶磁性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果胶磁性微球分别吸附Mn(Ⅱ)和Cr(Ⅵ)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果胶磁性微球对Mn(Ⅱ)和Cr(Ⅵ)的吸附达平衡分别需要4h和1.5h,饱合吸附量分别为54.35mg/g和9.62mg/g,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满足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2.04mg/g和25.45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其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13.
65Mn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65Mn钢的临界点Ar1、Ar3、Ac1和Ac3以及Ms;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65Mn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大致确定了避免网状铁素体、贝氏体以及魏氏组织铁素体的冷却速度,找出了生产65Mn钢盘条的控冷速度范围,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模拟技术研究了液化天然气储罐用9Ni钢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转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9Ni钢经历热循环后的显微组织类型包括贝氏体和马氏体两种。低冷却速度条件下,9Ni钢经历热循环后的主要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包括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两种类型);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组织类型由粒状贝氏体向上贝氏体转化。高冷却速度条件下,经历热循环后的转变产物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15.
黄亚葵  徐杨  简建明 《材料工程》2006,(Z1):271-273,277
探讨含铬、钼、铜多元微量元素的合金球铁经连续冷却获得贝氏体组织的新工艺中,硅对热处理工艺参数、球铁显微组织和强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对奥氏体化工艺参数影响显著,硅量在2.6%~3.3%(质量分数)时,可以稳定地获得以下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和良好的力学性能(HRc>50,冲击韧度>10J/cm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等温淬火球铁(ADI)和它的一个品种──奥贝球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综述和分析,简述了ADI等温转变的过程和由此引发而来的生产高质量奥贝球铁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等温淬火球铁等温转变过程与奥贝球铁生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等温淬火球铁(ADI)和它的一个品种--奥贝球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综述和分析,简述了ADI等温转变的过程和由此引发而来的生产高质量奥贝球铁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在砂型连续冷却条件下获得的铸态奥氏体-贝氏体球铁的组织特点,断口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球铁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抗磨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使用TEM研究了钢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碳化物的形貌与分布,加入微量元素使贝氏体铁素体组织明显细化。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或亚块组成,碳化物形貌不一,分布在条间,片内和亚块边界。贝氏体铁素体内有极为丰富的精细组织。文中讨论了贝氏体的相变机制。  相似文献   

20.
A.  HI 《材料研究学报》1994,8(2):97-119
目前,三种不同的贝氏体定义正被广泛采用。第一种是显微组织的定义:贝氏体是非层状共析分解的产物,两种共析相通过扩散形核和长大相互竞争形成。第二是相变动力学定义(ORK):它是用铁碳合金的术语来描术贝氏体。通常用TTT图中两个重迭的C曲线来描述共析温度以下的奥氏体分解。温度,贝氏体相变越加不完全,最后在上限温度消失。第三种是表面浮突定义:贝氏体是在马氏体区域以上(有时也在以下)形成的片状转变产物,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