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薄带连铸生产的低碳钢产品表面网状微裂纹的形貌、组织特征和断口形貌及裂纹区域元素的微区分布。结果表明,微裂纹处带钢表面有凹陷,微裂纹两侧存在大量硅、锰的氧化黑点,断面存在明显的氧化,并可观察到树枝晶光滑表面,说明铸带表面的微裂纹是在铸轧凝固的高温阶段形成的;微裂纹总是在铸带表面凹陷处产生,并沿枝晶界面扩展,这是凝固过程中相变应力、热应力、机械应力和选分结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钢板表面微裂纹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通过微裂纹特征分析、观察铸坯和钢板金相及能谱(EDS)检测、梳理生产过程参数,得出Q345A(厚)钢板表面微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脱落。这一方面会导致铜渗透入坯壳的奥氏体晶界,产生晶界裂纹;另一方面会因热应力不均而产生裂纹,并在含钛等裂纹敏感性强的钢中表现尤其明显。控制措施为:提高结晶器铜板质量,杜绝露铜;加强生产前对镀层铜板和生产后铸坯质量的检查;通过做好保护浇注等措施,提高钢水洁净度。  相似文献   

3.
含铌、钛船板钢中板表面微裂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吴巍  王春怀  干勇  何宇明  朱斌 《钢铁》2002,37(7):41-44
对含Nb、Ti船板钢中板表面微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板表面微裂纹不是轧制时新产生的裂纹,而是由铸坯微裂纹扩展形成的,铸坯裂纹是在结晶器中形成的沿晶界裂开的表面微裂纹;影响铸坯微裂纹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钢中铌,钛、铝含量和Cu等低熔点元素含量以及各种应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对320 MPa级高强度船板表面微裂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铸坯表面微裂纹是造成板材表面微裂纹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铸坯表面微裂纹的成因。通过铸坯冷、热装对比试验,指出采取堆垛缓冷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板材表面微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功率和脉宽的纳秒脉冲激光,对TC4钛合金表面氧化层(厚度约25μm)进行了激光清洗试验研究,分析了激光能量输入对清洗后表面形貌、粗糙度以及氧化层去除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300 W、脉宽60 ns条件下能获得较好的清洗效果,且基材未受到明显损伤。相同脉宽下氧化层去除厚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加,相同激光功率下去除厚度随脉宽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相同脉宽下表面粗糙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脉宽60 ns、功率300 W条件下粗糙度最小。清洗后的TC4钛合金表面存在纳米级微裂纹,增加脉宽可以有效抑制微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外热装微合金化中厚板产生表面裂纹状况,归纳了热轧中厚板出现各种表面裂纹的原因,如铸坯原始纵裂纹延续性、残余有害元素、热装温度、微合金化元素形成碳氮化物析出行为及轧制压下量等。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热轧中厚板表面裂纹的研究成果,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何会琴  周远华等 《重钢技术》2000,43(4):30-34,40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连铸板坯表面皮下星裂或横裂缺陷等导致轧制钢板表面产生微裂纹改判和判废的情况,阐述了近两年针对产生的较严重的星裂缺陷开展的机理研究和技术攻关,特别是最近半年来,通过组织公司级的技术在,对钢板表面微裂纹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在炼钢生产过程中实施一系列工艺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探索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厚板表面微裂纹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大宝  刘东夫 《炼钢》2000,16(2):15-18
简要介绍了武钢三炼钢厂生产的连铸坯轧制中厚板钢板表面产生微裂纹的情况 ,并对微裂纹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根据攻关试验的结果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基本消除了钢板表面的微裂纹  相似文献   

9.
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问题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研  张亮亮  于洋  刘鸿明  齐达  高小丽 《钢铁》2017,52(6):94-100
 目前强度级别较高的双相钢产品已经可以普遍采用热镀锌工艺生产,热镀锌双相钢在生产过程中,表面出现明显的粗糙缺陷,形成边部与中部的色差,严重影响热镀锌双相钢产品表面质量。粗糙缺陷伴随粗糙度异常升高、锌层不均、抑制层形成不良、基板表面微裂纹等现象。分析认为,基板表面微裂纹是造成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的主要原因。热轧态组织和冷轧压下率是决定冷硬板浅表层微裂纹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卷取温度及热轧卷厚度,改善热轧态组织及降低冷轧压下率,可有效控制冷轧板表面浅表层微裂纹的形成,从而良好解决热镀锌双相钢表面粗糙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志明  张炯明  罗衍昭 《钢铁》2012,47(2):67-71
 利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热装热轧微合金钢板出现的表面裂纹进行分析研究,并与使用同批次连铸坯冷装热轧无裂纹的钢板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表面裂纹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热装热轧微合金钢板产生表面裂纹的原因是铸坯冷却或加热过程中Cu、As低熔点元素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与热装热轧板相比,冷装热轧板晶粒尺寸小直径在10μm左右,而热装热轧板晶粒尺寸大且不均匀。热轧板析出物尺寸在15~25nm之间,裂纹源处较基体多,大量细小的Nb(C,N)化合物在奥氏体晶界析出,降低了晶界强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Hertzian压痕法与截距法,对WC-Co材料从弹性形变到断裂的机理过程进行初步研究.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是WC-Co材料塑性变形的一个主要原因,微裂纹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于材料中,即WC晶粒与Co晶粒内部的微裂纹,WC-WC颗粒间的微裂纹和WC-Co颗粒间的微裂纹.对WC-Co材料中微裂纹的数量与其微观结构和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铸坯低倍裂纹处取样,运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手段,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对产生圆坯表面裂纹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圆坯27MnCr6表面微裂纹的形成原因主要为钢水过热度偏高、保护渣润滑性能及二冷区冷却环境不良,在生产中应降低过热度,改善保护渣润滑性能及二冷区冷却环境。  相似文献   

13.
钢板表面微裂纹的原因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劲光  窦楠 《冶金丛刊》2007,(5):25-27,37
介绍了安钢针对第二炼轧厂生产中出现的几种钢板表面微裂纹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工艺试验和数据分析,找出了微裂纹产生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钢板表面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曹磊  王国连 《特殊钢》2018,39(4):55-57
利用金相观察、能谱分析、连铸坯红送与冷送工艺的对比试验等手段,对红送工艺生产微合金钢板出现的表面裂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送工艺生产微合金钢板表面裂纹并不是因为连铸坯本身存在裂纹缺陷,而是由于铸坯在凝固后的冷却过程中,大量细小的C、N化合物在奥氏体晶界析出,降低了晶界强度,导致钢板表面裂纹形成。  相似文献   

15.
针对82B盘条在拉拔过程中出现表面横裂的现象,通过试样宏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得出表面横裂产生的原因是盘条表面增碳,使盘条近表面形成网状碳化物和块状碳化物异常组织,盘条拉拔变形时在异常组织处形成微裂纹,微裂纹扩展、合并形成宏观裂纹,产生横裂。认为连铸过程中保护渣卷入铸坯是形成盘条表面局部增碳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中碳V、Ti微合金钢连轧圆坯的表面裂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中碳V、Ti微合金钢的高温塑性和脆性温度范围,分析了影响中碳V、Ti微合金钢铸坯、连轧圆坯表面裂纹的因素,确认在900~82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下降,钢中V、Ti氮化物和碳氮化物在奥氏体晶界大量析出,弱化了晶界的变形能力,是造成中碳V、Ti微合金钢连轧圆坯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现行生产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厚板表面微裂纹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宇明  朱斌  陈文满  孙毅杰  周宏 《钢铁》2006,41(1):36-38
对重钢连铸板坯轧制中厚板出现的表面微裂纹进行取样,经低倍检验发现,微裂纹有3种类型;与之对应的连铸板坯酸洗后发现,微裂纹也有3种类型,采用镀层结晶器铜板前以网状裂纹为主,尔后以横裂纹为主;对裂纹量最多的网状裂纹进行高倍和能谱检验,发现网状裂纹主要是铜裂纹.分析产生裂纹炉次的对应工艺,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结晶器铜板、结晶器保护渣、二次冷却制度、钢中的w(N)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使中厚板表面微裂纹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8.
在轧辊表面通过添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适当的激光照射工艺条件下原位生成陶瓷相,得到以亚共晶组织为基,密集分布微米级陶瓷颗粒,同时保留较高残余奥氏体,形成强韧相间的激光合金化区.控制合金过程残余奥氏体量,可防止微裂纹的产生,在使用过程阻止裂纹的扩展.经过表层激光合金化处理的铸铁轧辊,过钢量可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吴巍 《河南冶金》2005,13(2):7-11
对含Nb、Ti船板钢的中板表面微裂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板表面微裂纹不是轧制时新产生的裂纹,而是由坯料裂纹扩展形成的,轧制过程中对裂纹有延伸作用,影响裂纹形核的主要因素有钢中C、P、S、Nb、Al含量和各种应力。  相似文献   

20.
在考虑轨道表面的微观粗糙度情况下,研究了U71Mn钢轨表面微裂纹的扩展问题.利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了具有表面微裂纹的轮轨接触二维有限元模型.在轮轨接触区引入接触单元模拟轮轨的接触,并在裂纹面上也引入了接触单元,模拟裂纹面的张开和闭合.在裂纹尖端引入了奇异单元,以研究裂尖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中考虑了钢轨材料的非线性和接触边界的非线性.通过计算,获得了轮轨接触压力分布,并获得了轮重为5和10t时,车轮滚动到不同位置处的钢轨表面微裂纹的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在车轮碾压过程中,钢轨表面微裂纹只在接触斑边缘附近时才会张开,其他位置微裂纹是闭合的;随着轮重的增加,裂纹由复合型转为以Ⅰ型为主;5t轮重作用下钢轨表面微观裂纹不会扩展,而在10t轮重作用下钢轨表面微裂纹会发生扩展,但不会出现快速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