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化学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可量化的质量控制手段,近年来在茶叶品质鉴定、真伪鉴别、品种和产地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建立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的主要研究技术和数据解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元校正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信号处理、化学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对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化学计量学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元分辨方法和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等方法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分类识别及掺伪分析和食品卫生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化学计量学在风味物质色谱重叠峰以及气质联用测定结果的处理方面应用广泛,能够解决一些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在风味物质结构和活性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综述化学计量学中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辨、小波变换、化学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等方法在风味物质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永年  黄春芳 《食品科学》2003,24(2):154-158
综述了化学计量学在食品过程分析,类别分析,掺伪分析,感观分析及食品成分和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化学计量学是由数学、统计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新兴学科。作为其核心理论体系的模式识别和多维校正方法,在海量数据信息挖掘与处理、分析信号分辨与解析中,体现了突出的优势,并能攻克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处理的复杂难题,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系统介绍了化学计量学核心理论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模式识别和多维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指出了目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食品分析领域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1 引言食品分析中常因待测样品的复杂性 ,待检验组分常常需要经过复杂的分离再进行测定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 ,分析工作者利用计算数学方法即化学计量学进行不需分离 ,同时测定混合干扰多组分是近年来很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作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三种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全二维色谱)及其在咖啡质量控制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咖啡的起源、分布、主要成分和风味特征,以及色谱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进行描述,进一步揭示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品控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色谱技术作为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光学、质谱分析方法的缺点,即分析之前需要复杂的样品处理和分离过程。因此,色谱技术是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同时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之一。色谱技术兼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使得其在咖啡的质量控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色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进行结合以实现对咖啡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化学计量学方法及其在油脂识别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一些常见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SIMCA等)在油脂识别分析中的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主要用于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中的数据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油脂的成分、结构及其他相关信息,解决一些常规数据处理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同时识别不同的油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和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处理拉曼光谱的过程,简述了拉曼光谱应用于纺织纤维检测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本单位在应用拉曼光谱和化学计量学进行纤维检测方向的初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yoghurt ice cream, prepared by add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yoghurt (10, 20, 30, 40, 50%). The addition of 50% of yoghurt showed the lowest pH and meltdown values, whereas the highest acidity and overrun ra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Additionally, fluorescence spectra taken at varied emission and excitation ranges were preprocessed for baseline correction.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proposed excitation wavelengths (270 nm, 280 nm, 290 nm and 315 nm) showed effective prediction of various quality parameters of yoghurt ice cream.  相似文献   

13.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food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chemical or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followed by traditional univariate statistics such as ANOVA are considered insufficient for some purposes. More sophisticated instrumental methods including spectroscopy and chromat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chemometric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food authenticity, identify adulterations or mislabeling and determine food safe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chemometric tools for evaluating quality of food products of animal and plant origin and beverages. The article describes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in food and beverages research, showing their role in adulteration detection, authentication, quality control, differentiation of samples and comparing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4.
红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其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其中发酵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关于红茶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已有文献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酶种类及其活性、温度、湿度、pH,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等内部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红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新发酵技术、冷冻萎凋技术、外源酶技术以及光质。未来研究重点将是优化红茶适制品种培育、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微生物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机制和加工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红茶的滋味品质和推进红茶新研究进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通氧量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报道通过严格调控发酵温度、湿度、通氧量以提高红茶品质,另一些研究报道则通过冷冻发酵、超高压、悬浮、添加外源酶等新技术手段以达到提高红茶发酵品质,缩短发酵时间的目的。在发酵适度的判断依据和手段也是目前红茶发酵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大量研究证明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变化直接反映发酵进程,电子鼻、电子舌以及分光光度法等手段的研究运用,试图取代常规感官判定方法 ,以准确鉴定发酵适度,使红茶发酵工序向自动化、标准化迈进。本文从红茶发酵化学成分变化、红茶发酵影响因子、红茶发酵新技术和程度判断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技术人员在提高红茶品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拉曼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的光谱技术,具有实时、快速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检测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分析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及SERS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真菌毒素等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茶叶理化成分检测和茶叶种类分析等茶叶品质分析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功能为人们所喜爱。茶叶在生长、采摘、加工、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是世界上已知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种常见的亚型,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最大的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因此评估茶叶中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及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致病机理,以及茶叶中可能产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和黄曲霉毒素在茶叶中的检出情况等,并探讨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潜在风险,为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冲泡模式对祁门红茶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测定茶汤中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生化成分含量、滋味、色度和抗氧化能力,从审评模式和品饮模式角度,研究品质和抗氧化差异.结果 冲泡模式的不同导致红茶品质、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相同冲泡时间下,品饮模式的总儿茶素、咖啡碱、总氨基酸、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分别是审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确定目标控制限的方法。方法 选取均匀、稳定的标准奶粉样品, 采用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利用三天三平行实验数据计算方法的目标控制限, 并对目标控制限质控图与标准偏差质控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室蛋白质方法目标控制限为质量分数的2.8%, 目标控制限质控图与标准偏差质控图的质控限相接近。结论 通过本文方法建立实验室目标控制限准确可行, 并且操作简便, 为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henolic compounds constitute 50–70% of tea water extract and are the main quality parameters for teas. Theaflavins (TF), thearubigins (TR) and theabrownins (TB) are the major polyphenols that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black tea. These compounds were measured in 56 leaf teas and teabags sampled from Australian supermarkets in Queensland. The various quantities of TF, ranging from 0.29% to 1.25%, indicate a quality difference that exists among the teas studied. Low TF content in black tea may be due to over-fermenting and/or long periods of storage. The solubility of TR and TB from teabags ranged from 82% to 92%, indicating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eabags was variable. Variable quantities of TF in Australian teas show instability and a tendency of TF to oxidize during storage. Total polyphenols in green teas ranged from 14% to 34%, indicating a large variation, which was not reflected in price. The solubility of total polyphenols from teabags has been proposed as a useful quality index of the filtering paper used for the teabags. This chemical analysis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commercial teas may be a potential tool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ustralian manufactured and imported teas in Australian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