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研究专《鲁迅晚年思想的当代解读》是作在长期的钻研探寻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是在更深、更精、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中,寻求对鲁迅思想、鲁迅化本位的把握。全书具有三个特点:独特的研究视角;拓宽的研究领域;高扬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专著《鲁迅晚年思想的当代解读》是作者在长期的钻研探寻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是在更深、更精、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中,寻求对鲁迅思想、鲁迅文化本位的把握。全书具有三个特点:独特的研究视角;拓宽的研究领域;高扬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爱书如命,是一位伟大的藏书家。他终生与书结缘,购书、抄书、赠书、补书、藏书、著书这些活动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藏书活动及藏书思想既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又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人奴性的批判,对“瞒和骗”的批判,对冷漠自私的看客心理的批判,对国民精神愚昧、麻木状态的批判等。穿越历史的时空,鲁迅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继承和弘扬鲁迅的这一思想: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鼓舞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实现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取得了炫目的文学和翻译成就,他在中国文坛上以思想的独异性和革新性见称,他的翻译思想具有同样的特质。从翻译手法、翻译意图、翻译态度,翻译词句等方面来诠释鲁迅翻译的革命性创新。  相似文献   

6.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具有深刻现代意识的启蒙者,鲁迅将翻译活动作为他启蒙救亡的现代性诉求的工具。翻译贯穿其整个文学活动的始末,他通过大量译介国外文学作品试图给国民带来现代性思想,并重新想像中国,构建起以立人来立国的理想模式。对现代性的诉求使鲁迅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时代的边缘位置;而针对国民性改造所作出的翻译选择则充分体现了他超前于时代的现代性思想;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为革命文学寻找到真正的思想武器,也为当时的现代性救亡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坚持探索我国的国民性问题,他笔下犀利的文字将国民性的弱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鲁迅先生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早期浪漫英雄主义阶段。倡扬个性主义,提出立人主张,思想雄大但失于空泛。前期批判现实主义阶段。从事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切实进行反封建的启蒙工作。后期马克思主义阶段。正确认识到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看到国民性的弱点的同时,也肯定民魂的存在。至此鲁迅先生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复杂多样的矛盾,如目标与结果、成事与育人、改造外部世界与改造内部世界、即时效应与积累效应、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等,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成为驾驭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巡司河流域污染源调查,水质监测和对巡司河水污染现状评价,提出了综合治理巡司河的三个方案。为了论证水体自净抽排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巡司河的水质数学模型并进行水质模拟,从而论证了该方案是可行的,并提供了设计参数。最后对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治理巡司河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院图书馆期刊老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西北轻工业学院图书馆1993年7月~1995年7月两年间读者复印中文过刊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根据文献老化规律确定出馆藏中文期刊和各专业期刊的半衰期及保存年限,为优化馆藏期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