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6):I0003-I0003
从目前在上海召开的生物质柴油与生物质资源化工利用发展研讨会上获悉,国家将不再利用粮食作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原料,取代粮食的将是经济作物。这一消息是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的发言报告中透露的。此消息当即引起众多想投资新生物能源领域企业代表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生物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木薯、甜高梁等非粮原料制燃料乙醇产业化加快,一批生物柴油、秸秆发电项目正在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中国将加大非粮原料生产生物能源的研究,加大对生物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建立财政资金优先购买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对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和经批准生产的燃料乙醇等重要生物产品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3.
赵小玲 《中国造纸》2012,31(12):51-53
生物能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能源,其在全球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已经得到深入的研发和应用。本文介绍了美卓公司利用生物质原料进行热分解生产生物燃气和生物质原料经过高温裂解生产生物燃油的基本技术和应用案例,以及将化学浆生产中产生的木质素进一步转化为新原料和燃料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能源资源、粮食安全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能源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以矿物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并存的方向的变迁.第一代生物质能源--用粮食生产乙醇的发展规模必将受到限制,利用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燃料乙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将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可以降低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环保的压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粮食危机与生物质能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能源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以黑色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变迁.面对当前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用粮食生产乙醇的发展规模必将受到限制,利用可再生的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燃料乙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将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环保的压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国际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剖析了生物质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世界大豆的生产、消费与贸易格局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针对国际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提出了我国大豆发展战略和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物燃料植物龙舌兰可以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旱地上种植LeeR.Lynd和Jeremy Woods表示,增加生物质(生物能源)的能源生产并不需要损害粮食作物的种植——如果做法合适,它可以增加非洲的粮食保障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2012年,欧洲生物经济战略正式启动,欧盟正式将生物经济定义为:利用和生产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和一些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质产品的经济模式。在该战略及其有关方案的推动下,生物质精炼逐渐成为未来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欧洲共有40多家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精炼厂,本文主要介绍生物质精炼领域的关键要素,包括原料来源、加工方法和生物质产品市场等,以及这一新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欧盟旨在支持该行业实现气候和生物质能源目标,推动欧洲范围内生物质精炼以及生物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转化法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生物质能用作生产运输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的可持续、可再生的原料,将有利于缓解全球的石油危机。加拿大农业部门在开发生物质燃料和化学品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近来有可能实现基于木材的生物质转化。生物质转化技术有能力实现以木材为基础的生物质精炼,并为林业部门生产出具有一定附加值的生物质产品、燃料和能源等。  相似文献   

10.
<正>将甜菜洗净磨浆后加入一种生物酶与渣料一同发酵,蒸馏,最后产出高纯度乙醇。一项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非粮食类生物乙醇工艺取得重大突破。香港和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设在宁夏银川的生产示范基地两年的工业化生产实践证明,利用非粮食原料、低成本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巴成为可能。燃料乙醇是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由于是植物生产,因此被称为生物质可再生能源。按照"十一五"专项规划要求.燃料乙醇年产量要达到500万t。全国80%以上地区全部要封闭强制添加乙醇汽油。但是,直到2007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还仅为100多万t。  相似文献   

11.
《中国酿造》2013,(Z1):93-93
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2013非粮生物质能源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主办,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和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协办。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领导莅临会场,并指导致辞!来自生物质能源行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工作人员参会。会议全方位、多层次介绍了非粮生物质能源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报告内容丰富、信息及时准确,会场讨论热烈,为生物质能源行业各单位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2.
粮食干燥是能耗需求大、污染系数高的作业。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在粮食干燥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能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物质能源在粮食干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在粮食干燥中节能减排的前景,指出应充分发挥固体生物质燃料低成本、低污染特点,加强燃稻壳、秸秆热风炉的研究和生物质燃气红外辐射技术在粮食干燥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发以沼气、稻壳煤气等丰富生物质燃气作为气源的中小型生物质燃气粮食干燥机,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在粮食干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能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乃至人类的发展,发展新能源已经迫在眉睫。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再生、比煤炭清洁等优点。虽然国内目前的利用率较低,但是最近几年成型燃料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已基本解决,国家政策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在未来几年里,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生产和利用将会在国内广大农村和城镇迅速展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涉农龙头企业对生物质(废弃物/污染物)的能源化利用,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先导作用。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第三批监测合格的541家国家级涉农龙头企业中,有17.1%(92家)的企业不同程度的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能源化地处理生物质(废弃物/污染物)。其中,采用最多的是沼气工程(沼气发电),其次是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业务。研究显示,国家级涉农龙头企业采用生物技术处理生物质的决策显著地受生物质规模、污染程度、环保规制,技术契合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开发生物柴油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志军  周斌 《中国油脂》2007,32(9):49-50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环保型燃料,开发生产生物柴油受原料来源、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市场价格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开发生产生物柴油应结合国内食用油市场实际,应以非食用油、废弃油脂原料为主。  相似文献   

16.
生物柴油生产和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作为清洁的、可再生的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法,对以油菜籽和大豆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全过程,包括种子的筛选、种植到生物柴油的燃烧,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与石化柴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石油的短缺和油价的飙升,由可再生资源如玉米、豆油、菜籽油等粮食作物生产的生物燃料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纷纷立法在车用汽油和柴油中添加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并且不断加大对生物燃料生产的扶持力度。基于这一认识,各国家纷纷寻找非食用生物质原料以替代粮食作物,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合理开发,发展生物燃料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稻米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与利用前景的生物质能源,其转化的途径是利用稻壳、稻草作为燃料和发电,利用不宜食用的高酸价米糠油制取生物柴油,陈化粮制取燃料乙醇。详细介绍了稻壳、高酸价米糠、陈化粮的主要特征和参数以及转化为能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Sodra Cell公司积极投资于风能、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并进行了生物质和黑液气化的研究,目前能源正成为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相似文献   

20.
甘蔗生产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C4作物,其光能转换效率、光合速率、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其净能比最高。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成本低。甘蔗是最有潜力的生物能源作物,但是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必须重视能源甘蔗品种的选育,加强甘蔗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甘蔗发展燃料乙醇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分析了我国利用甘蔗发展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