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气象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积极实施科学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在负责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气象部门与广大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一座畅通的信息桥梁,气象信息员队伍应运而生。目前,这队年轻的生力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台风、暴雨、高温热浪和雾霾等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多,且强度越来越大,防灾减灾也因此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环境、农业等次生灾害、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如果监测不到位、预报不准确、防范不及时、应对不科学,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  相似文献   

3.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2014,(1):65-68,75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气象局、市人大法制办、北京减灾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城市防灾专家咨询会。议题围绕“北京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项目”、“中国气象局新型城镇化气象服务保障若干问题研究”两个课题展开。笔者在发言中,先后从立法视角分析了各类重大气象灾害如何依法解决,还对比了新型城镇化的气象服务保障与传统模式的诸问题,尤其研究了在城市与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气象科普是提升全民科普素质行动的重要组成,是以普及气象知识、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宣传气象文化等方式提升社会和公众服务能力的一项社会公共性事业。素质提升,教育先行,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中国气象局颁发的《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农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且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城市安全防灾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有了灾害防救和危机应对的基本法律.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有关防灾组织、防灾计划、灾害预防、应急对策、灾后恢复、灾害紧急状态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成立了灾害防止委员会,各都、道、府、县也都设置相应的常设机构,统一管理综合减灾和紧急事务的处理.而日常的具体防灾事务,则按不同灾种(地震、洪水、火灾、气象灾害等)的相应法律,由各单项灾害管理部门负责.  相似文献   

6.
气象预警塔预警防范气象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为及时向广大市民发布、传递气象信息,北京市将在8个人流、车流集中的城市繁华地点,建立8个气象预警塔,向公众发布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信息,让公众了解天气信息,在突发灾害性  相似文献   

7.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我国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010年,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社区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通过各地对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综合减灾新做法、新经验在社区的运用,一个个具有完善应急救助预案和鲜明减灾特色的示范社区正在形成。桥北村位于浦东惠南镇,是惠南镇唯一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预警机制,看一看示范社区的防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中国气象局在印发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愿景:到2023年初步实现气象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集约化转变,增强在线互动、情景体验等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江苏省气象局编写的《“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增强公民气象素养,借助社会资源提高气象科学知识社会普及程度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琴 《城乡建设》2012,(9):6-11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加强城市灾害管理,提高减灾管理水平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我国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气象、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科学构建城市灾害管理机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地区气象灾害预警概述突发灾害性气象事件预警是处置突发气象事件、做好应急服务、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对社会及生命财产的威胁和损失的重要机制,已在世界范围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运用。了解、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及不同地区的突发灾害性气象事件预警体系势在必行。2002年初,北京市气象局开始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至今共经历了起步、试运行和发展三个发展阶段。2002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综合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构建新型气象事业格局成为气象事业最为核心的奋斗目标。如何建设更加专业的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更加快捷的突发事件发布平台,使气象预测、预报信息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使公众能有效地防御和避免遭受自然灾害,已成为县级气象服务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日常生活中,异常天气也日渐增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气象灾害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带来诸多影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各级气象部门、广大气象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力图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引言社区作为居民群众生活驿站,是党和政府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需要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紧紧依靠社区居民,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提高社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以减少灾害给群众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我国在预防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建立国家层面应急机制,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您有什么具体建议?邓正来:我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建设成就卓著,但设计质量和标准应有所提高;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但不能等同于灾害预报,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各级政府是有效率的,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整体实力没有得到高效发挥。更重要的是,国家灾害应急能力不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5.
防石家庄市各级政府把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建设作为一件为民谋利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组建力度,使这项工作成为上下同心的凝聚力工程.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开展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志愿队建设的目的、意义、原则、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陈伯平 《城乡建设》2006,(12):33-33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提出,北京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4大建设目标:即建设5大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公众报警服务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建设7大应急机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决策和处置、信息发布、社会动员、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灾害防御协会是1990年为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而成立的社会团体。多年来,协会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协会涉及学科广、专家学者多的特点和优势,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组织广大减灾工作者进行灾害的综合预测与科学研究,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消防》2009,(22):50-5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基层应急队伍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我国基层应急队伍不断发展,在应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组织管理不规范、任务不明确、进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协同应对"原则,因此,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是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创新构建防灾减灾的协调、联动、应急、保障等社会参与机制,对促进防灾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提高预防和应对灾害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雨雪冰冻灾害处理的后续工作还有哪些问题?程晓陶:我认为,近年来,我国雨雪冰冻等灾害频发,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改进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后总结评估工作不利。我国应急工作普遍存在重中间,轻两头,即过分重视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应急管理,而忽视事前预防和事后的反思。政府在次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不重视。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政府往往造成少有时间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