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在TMD质量块上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半主动MR-TMD控制装置,采用半主动控制算法,仿真分析了质量块在矩形波激励作用下,半主动MR-TMD控制系统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比较了半主动MR-TMD控制与被动TMD控制、主动AMD控制对同一模型结构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MR-TMD控制的减振性能优于被动的TMD控制和主动的AMD控制.  相似文献   

2.
MR-TMD结构阻尼振动系统的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新型的结构振动控制的半主动质量驱动器(MR-TMD)系统,采用半主动控制算法仿真分析了在简谐载荷激励下MR-TMD系统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比较MR-TMD、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及主动质量驱动器(AMD)对同一模型结构的幅频特性.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最大出力、最小出力及可调倍数对MR-TMD受控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MR-TMD作为一种半主动质量驱动器能有效降低结构反应,在简谐载荷作用下半主动MR-TMD控制系统比具有相同质量块参数的最优TMD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减振性能,且比TMD受控系统有更大的减振频带宽度.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作用下,高架桥由于其结构特点会产生大幅地震振动,而半主动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大幅地震振动.半主动控制一般以被动控制为主体,仅需少量能量用以改变被动控制系统的参数或切换工作状态,以适应系统对最优状态的跟踪.半主动控制往往是针对既有工程结构,所以只能在控制装置和算法上进行改进以达到对既有工程结构的最优控制.为了充分发挥半主动控制的能力,可以考虑从结构设计上进一步提高半主动控制效果.根据高架桥的结构特点,建立了高架桥-MR阻尼器体系的简化模型.在EL-Centro、Taft和Kobe地震波作用下,使用MR阻尼器中修正的宾汉姆模型和剪切型最优控制(Clipped-optimal control)算法对高架桥的半主动地震响应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基于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依据MR智能阻尼器的力学模型,以合肥翡翠电视塔为工程背景,研究MR智能阻尼器对电视塔结构风振反应的控制效果分别采用了2种半主动控制策略:一种是基于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的LQR半主动控制,另一种是基于局部反馈的模糊丰主动控制策略计算实例结果分析表明:采用MR智能阻尼器对结构进行半主动控制能有效地减小电视塔结构的风振反应.  相似文献   

5.
应用磁流变减振器控制模型结构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提出了一种半主动控制算法,结合自行研制的磁流变减振器并将其安装在一个五层剪切型结构的缩比例模型,仿真分析了所提出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和被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构表明,被动关和被动开控制的不能有效地发挥磁流变减振器的控制作用,磁流变减振器作为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新型的结构振动控制变频TMD半主动控制系统,采用遗传算法工具箱分析了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证实了其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单个变频-TMD作为一种半主动驱动器能有效降低结构反应,与传统TMD相比,具有更大的减振频带宽度,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时间离散模型的斜拉索半主动振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半主动ER/MR阻尼器本质上是一个可调节的被动型阻尼器,提出了与以往半主动控制策略的半主动控制方法有很大区别,它是建立在被动控制思想基础上的,而且采用了易于实现的时间离散模型.在实例验证中,将新建的半主动控制方法与半主动LQG控制进行了比较,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动态调整控制策略能够更有效的抑制斜拉索的振动.  相似文献   

8.
MR阻尼器对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磁流变 (MR)智能阻尼器修正的 Bingham模型 ,采用 Matlab模糊工具箱进行模糊半主动控制设计 ,并利用 Simulink对升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 :MR智能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结构顶部厂房地震鞭梢效应 ,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是有效的结构半主动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结构控制发展历程、结构控制原理、结构控制方法(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和智能控制)与应用研究概况,指出结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介绍了结构控制研究的热点benchmark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建筑结构在随机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频率不确定问题,特别是结构自振频率会随振幅的大小而发生漂移的非线性振动问题,提出性能可靠、构造简单的形状记忆合金SMA-TMD自适应半主动控制系统.从理论上探讨形状记忆合金在变刚度TMD控制装置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设计.同时,在研究随机荷载作用下TMD系统动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设计出该系统的自适应半主动控制算法.算例表明,SMA-TMD自适应控制系统能较好地识别结构系统的时频特性,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性能可靠和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该自适应控制系统较传统的TMD被动控制减震效果更好,鲁棒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通过与被动悬架的对比分析,证明半主动悬架具有优良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 RDRNN 的变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遗传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基于RDRNN的变阻尼半主动结构控制遗传算法应用多输入多输出动态递归神经网络模型RDRNN预测结构的响应并利用遗传控制算法进行变阻尼控制力寻优,实现了结构振动的变阻尼半主动最优控制。RDRNN模型针对结构控制中结构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外界荷载对结构的响应有不同的影响,采用分支输入递归处理,不但结构响应预测,精度好,而且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也高;基于RDRNN给出的预测结果,遗传控制算法直接在控  相似文献   

13.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智能隔震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ER/MR阻尼器和隔震垫组成的智能基础隔震地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方法,智能基础隔震系统中ER/MR可调阻尼器能够有效地改善被动基础隔震系统的性能,保护基础隔震系统因过大的水平变开而产生失效破坏。根据智能基础隔震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的半主 动控制策略,仿真计算表明智能基础隔震系统不仅能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还能够有效地保护隔震系统的变形,是一种性能非常优异的智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4.
磁泫变液及其减振驱动装置的原理和工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磁流变液(MR)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智能材料,它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可从牛顿流体变为具有较高屈服应力的粘塑性流体,且这种转变连续、迅速、可逆变化。用磁流变液制成的减震驱动器装置简单,体积小,耗能小,是一种新型理想的半主动控制装置。本介绍了磁流变液的工作机理,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结果表明,用磁流变液制成减振驱动装置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半主动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5.
结构-ER/MR智能阻尼器系统试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结构-ER/MR智能阻尼器系统试验模型”,该系统可进行算法的试验,用以检验试验算法的控制效果。以最优速度反馈半主动控制策略为例,说明用文中所提出的试验模型进行试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磁泫变阻尼装置的参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影响及其设计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单自由度仿真分析表明,合理的选择参数,能够很好地控制结构的反应,从而说明磁流变阻尼器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半主动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数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被动TMD系统对电视塔结构的风振控制效果和影响其控制效果的参数,并比较了采用不同风速谱进行风振控制计算时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粘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粘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一栋七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粘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