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在地表的透水及自然蓄水能力设计。工业厂房可通过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解决工业园区雨季的排水压力,实现工业厂房用水相对平衡。本文从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入手,探讨了工业厂房海绵城市施工控制技术。旨在为海绵城市的建设与施工提供一些参考。近些年来,国内城市淡水资源紧缺,该问题在大部分人口集中的城市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该问题,同时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北京建筑大学代表提出了“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2.
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之一,区域自然环境恶劣,面临淡水短缺,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严重,植物生长受限,生态特征单一且脆弱等外部环境条件挑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区域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地形等不利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设计理念,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6项措施,实现了径流控制,污染物消减、雨水利用和低影响开发,保护了水资源,防治了水污染,改善了水环境,修复了水生态,促进了生态型海绵城市的发展和示范。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3月,迁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使命、民心工程,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积极探索,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体制机制和百姓实际需求相结合,认真完成了国家海绵试点建设任务,并成功探索出了一套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迁安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为落实相关政策,2015年4月,河南省鹤壁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5月,郑州等8个城市进入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同年6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强调要"加强规划引领要求",并提出了5条具体措施。文章主要探讨了郑州市郑东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几个途径,如建设海绵型生态水系和绿地系统、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小区和单位等。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实现智慧化管控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结合北京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海绵城市管控以服务海绵城市管理部门为宗旨,以支撑海绵年度建设任务考核、工作计划制定为首要目标,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应包含信息采集层、分析处理层和业务应用层等3个部分。提出了智慧管控的框架,明确了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海绵城市智慧管控体系的实施可按"自上而下、先内后外、近远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展,近期开展"布点、入库、建模、上图"等四项工作,远期实现"共享、融合、协作"等目标,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  相似文献   

8.
结合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构建科技创新型、生态宜居型新枣庄的需要,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制定枣庄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与文化建设和显示度等六大类指标体系20项具体指标,确定了"两山横亘、一轴贯穿、八水环绕、多点分布"的海绵生态空间格局,并从水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规划、水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0.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1.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因城市化而日益出现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评价方法,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海绵体"雨水环境承载力的地质属性,基于大量实际钻孔及原位渗水试验提取城市"海绵体"的环境地质参数。通过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能力和环境地质参数的内在关系,提出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焦作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可有效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能力的优劣,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城市"海绵体"环境地质能力足以解决最大降雨带来的城市水问题;(2)焦作市研究区整体来说渗水能力较差,降雨条件下会导致地面产生地表径流,而城市"海绵体"蓄水能力及城市水容量较好,可容纳最大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渗水及渗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积水,不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原城市群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进行系统梳理,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方法和具体要求。为推动海绵理念落地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国家于2015年和2016年启动了2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北京入选第二批试点,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越来越关注,各大城市也开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并逐步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申报的进程。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很多都需要由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解决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文中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仅供大家参考。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国内"绿色海绵城市"数量较少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城市房地产开发方面出现了产能过热的现状,使得城市土地的价值急剧上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内容,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将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获取更多的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海绵体。要加大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发掘地区"海绵体"的规划资源,全面调动城市绿化、道路、管网等设施,形成海绵城市网络结构,凸显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径流污染及水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看海的景象不再是个案,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中采取不同的路径,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北京市现有雨水管控体系的梳理,从内涵、内容及指标三个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与水影响评价的关系。结合当前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分析了基于水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的可行性。提出:将年降雨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纳入水影响评价审批指标中,其中雨水资源利用率指标又以"灰绿比值"作为是否执行的依据,临界点值为1;结合水影响评价项目分类,建立海绵城市豁免清单,仅对建筑与小区、农林生态环境、市政工程、线性工程共四类建设项目进行管控,并将海绵建设内容纳入验收环节;结合北京国家海绵试点区实际情况,明确了基于水影响评价的海绵城市管控机制的近期和远期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效应,以某海绵城市建设实验区为例,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分别对海绵城市不同建设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建设增大了地表不透水面积,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导致区域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且下降幅度受下垫面变化特征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作用与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的类型有关,也与其规模有关,仅当海绵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对区域地下水资源产生较为明显的补给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