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超声非线性参量作为一种表征金属材料蠕变状态的参数,通常采用透射法进行检测时需要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分置于工件两侧,很难用于在役大型工件蠕变状态检测。针对透射法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反射式非线性超声检测试验系统(只需一个超声换能器),通过分析一次底波的反射信号获得材料蠕变状态的信息。对带有焊缝的P91钢试块且蠕变时间分别为0 h、120 h、250 h,进行非线性超声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蠕变时间120 h和250 h的试块母材区,二次谐波非线性参量相对无蠕变时增加量为2.9%、17.4%,试块焊缝区相对增加量为2%,23.6%,试块热影响区相对增加量为5.6%、34%。 相似文献
3.
对电厂用关键材料P91钢在546℃下进行应力控制的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研究,分别对滞回线,全应变范围,平均应变和非弹性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基于应力控制蠕变-疲劳交互实验特点,考虑了上下保载时间对寿命的影响,采用改进型的频率修正法对P91钢进行寿命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控制下的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使P91钢呈现兼有循环蠕变与静蠕变的失效形式,随着循环数的增加,滞回线向右移动:非弹性应变影响了蠕变-疲劳交互寿命,其增长速率随着材料寿命的减小而增大。寿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95%的数据点落于2倍误差带范围之内。研究结果为P91钢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前新建的亚临界机组中,主蒸汽管道及再热蒸汽管道热段的材料已用P51钢代替P22钢,为此,从化学元素,室温力学性能,许用应力及蠕变强度,线膨胀系数和导热率,焊接性能方面分析比较P91钢和P22钢,说明P91钢更具优越性,最后通过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说明了采用P91钢能节省管材,方便设计,安装,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高温部件用9% ̄12%Cr耐热钢的高温蠕变损伤性能对其使用寿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Ray衍射仪和X-Ray能谱仪等对国产P91钢持久断裂试验前和持久断裂试验后(566℃、170MPa、12493.9h)的试样进行了低温断口、亚结构、第二相类型和成分分析,对P91钢的蠕变损伤性能进行了研究。P91钢在蠕变作用下,马氏体板条发生向亚晶结构的转变,位错密度大大降低,第二相颗粒粗化并聚集,部分合金元素由固溶态向化合态转移,同时析出新相M7C3和laves相Fe2Mo。在持久断裂试验后的试样中并未发现蠕变孔洞的存在,但组织的老化导致硬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8.
9.
10.
某燃煤电站热段管道选用P91钢材料。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现热段管道25号焊口两侧管道管口存在变形,椭圆度超标,导致两侧管道对口时错边量超出标准ASME B31.1—2016要求,无法满足焊接对口要求。为解决在施工现场处理P91钢管道管口椭圆度超标问题,提出并实施了3套处理方案,最终采用内部堆焊方式妥善处理,为P91钢管道现场施工提供理论技术依据和实践经验参考,确保P91钢管道现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P 91钢材的可焊性相对较差,若焊接工艺控制不严,易产生裂纹、未熔等危害性缺陷;超声波在P 91钢中的声速也与普通的碳钢声速有所不同,对于P 91钢焊缝的检测应注意缺陷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国产P91钢管道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高潮,引来电厂建设又一次大规模发展。随着火电厂建设向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发展,对电厂四大管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电厂四大管道都完全依赖进口,特别是P91钢、P92钢高温管道。资源的紧缺制约了发展,目前,电厂基建大量使用国产P91钢管道,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深刻教训,为此,以现场处理和接触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使国产P91钢管道更高效、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修正Graham模型描述蠕变全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P91钢在625℃下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单轴蠕变断裂的实验数据,对P91钢在625℃下的单轴蠕变实验现象应用唯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学描述,并在ANSYS有限元中的Graham蠕变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Graham蠕变模型进行参数上的修正,修正后的Graham蠕变模型能比较精确地描绘出金属材料单轴蠕变过程的第二、第三阶段特性,并应用该修正的Graham蠕变模型对P91钢在625℃下的不同应力水平进行了单轴蠕变过程的数值模拟,ANSYS有限元单轴蠕变模拟数据和单轴蠕变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这说明修正的Graham蠕变模型模拟金属单轴蠕变过程的合理性,该模型可以作为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多轴蠕变过程的蠕变法则,为ANSYS有限元软件在材料非线性方面(金属材料蠕变分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