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海拉尔盆地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针对具体影响因素,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等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表层结构调查以微测井为主,对微测井资料除了进行基于运动学特征的常规解释外,还运用了初至波的振幅、频率等波动力学信息进行岩性细分,提高了表层岩性划分的精度;激发采用小药量多井组合方式,组合基距不大于20m,激发井深根据微测井成果与生产中的井深实验资料逐点设计;采用多检波器组合方式接收,检波器频率为28Hz和35 Hz,组合基距为22.5m;观测系统采用斜交观测系统,20m×20m面元,6×10次覆盖,最大炮检距为2 961 m,1 680道接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实际工区,在野外采集的单炮记录上,从浅层到基底反射齐全,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新剖面比以前采集的剖面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都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大沙漠区三维地震勘探的静校正计算和预测系统设计方法,充分论证了大沙漠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天山南部亚肯北地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云海 《石油物探》2004,43(4):380-383
针对天山南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用了多种类型震源激发、优选激发点位、逐点设计井深、动态观测系统施工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等有敏手段;对于多类型地表以及山前巨厚砾石沉积区域,开展了综合多种方法的精细表层调查;针对静校正问题,采用了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从实际采集结果看.资料品质与以前的二维资料相比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老区地震采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泌阳凹陷经过近30年的地震勘探.大的构造和圈闭已基本查明.但未查明的资源量仍还很大。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为了寻找新的突破点.河南油田先后在泌阳凹陷的不同地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高分辨率试验和高精度开发地震采集,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凹陷地震地质条件的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方法.解决了该探区的一些勘探难题。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具体落实了一批小断块、小构造.控制了一些地质储量,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鄂西地区是寻找页岩气的有利区带。针对该区页岩气勘探多套目的层埋深不一、地表激发岩性多变及地下构造相对复杂等特点,以满足不同目的层兼探和实现经济勘探为目标,通过正演模拟研究,结合近几年在该区所获的实际地震资料,对在该区进行页岩气勘探的地震采集主要参数——最大炮检距、覆盖次数、激发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最大炮检距及覆盖次数的选取范围;通过系统试验,分析确定了各种出露地层中的地震激发参数。  相似文献   

9.
胜金口西山地地表和地下条件复杂,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针对以上难点,在资料采集方面,对观测系统精心设计,采用6线18炮砖墙式观测系统;根据工区不同地表和岩性分布,将工区分为山地(山前带)、农田和戈壁砾石区,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以深井微测井为主结合小折射方法,提高表层建模精度,进而通过静校正数据库建立全区表层结构模型。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以提高信噪比和突出断层下盘信息为主要目标,做好静校正、叠前去噪、子波整形、反褶积、偏移等关键处理步骤;在进行三维偏移时通过多次偏移速度扫描,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偏移速度场。采用这套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能够满足该区地震解释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最大炮检距对地震资料采集和成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采集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是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直接影响地震资料采集的成像效果和质量。在设计时,应基于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模拟激发、频谱分析,主要考虑动校拉伸、速度分析的精度误差、干扰波切除、反射系数稳定、多次波的压制等因素。分析论证点处的最大炮检距对地震信号成像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地质任务要求,合理设计最大炮检距。  相似文献   

11.
道检距的大小决定着空间采样频率的高低,也影响到地震资料中的假频问题。模拟实验和生产资料表明:大炮检距有利于复杂盖层或高阻抗吸收层情况下的地震资料成像;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震源及激发方式可以获取更宽、更高频的地震信号;观测系统设计应重视地震波场的连续性,面积观测系统是替代对称采样观测系统的较理想方式。随着勘探对象隐蔽性的增加以及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今后的地震资料采集必然会向高密度、小道距、单检波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苏北盆地内的复杂地表城镇障碍,对高精度地震资料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对后续处理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复杂城镇障碍区的采集方法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下反射面元属性分布的规则性和均匀性,保证目的层有足够的反射信息;具体解决方法为:采用基于3S技术的方法软件,进行自动实现跨障碍变观优化设计,并直接对变面元观测最小单元面元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计多个采集方案,对比最小面元中各项属性分布特征,确定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处理剖面分析,障碍区下伏浅、中、深目的层均取得丰富的反射信息,信噪比有了明显改善,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深层地震速度分析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层三维地震勘探中,速度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地震数据的叠加及偏移的质量。本文针对深层地震资料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基底反射不清的特点,根据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对深层地震速度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深层条件下必须将各向同性层状介质看成是垂直各向异性(VTI)介质,在大炮检距获得的时距曲线已经不是双曲线,而是高次曲线。因此在进行速度分析时不能使用常规速度分析方法,而必须使用新的速度分析方法。文中推荐VTI介质P波非双曲线速度分析及量板法两种方法,得到了较为实用、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由于海上三维地震采集中的种种问题和特殊性,使得三维面元覆盖存在着不均匀性。所谓不均匀性就是各种炮检距道道数不等,有的炮检距道道数为零(也就是缺失了这些炮检距道)有的炮检距道道数为1或大于1。这种面元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缺失某些炮检距道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叠加剖面质量降低。为了提高海上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质量,必须使三维面元覆盖尽可能均匀化。本文基于从附近面元借用所需炮检距道的思路出发,提出了海上三维面元覆盖均化的方法,并分析了面元覆盖均化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南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与工作效率的条件下,重新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新采集的资料剖面断裂系统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楚,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东营凹陷共采集67块三维地震资料,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凹陷三维地震勘探的历程,对其三维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后评估;根据凹陷内2块二次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结果,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第二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胜利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结构探测技术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系列。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油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