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樟树籽油 樟树籽油以含大量癸酸而著名(40%—50%),该油取自樟树籽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叫香樟树、乌樟树等,属于樟科(Lauraceae),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樟树也是一种经济树种,能适应各种土壤条件。其种籽一般直径为8mm,含60—65%籽仁和35—40%的壳(壳含油仅2—3%)每粒种籽一般干基重130mg,传统上一般通过压榨取油。  相似文献   

2.
樟树是我国特产珍贵木材和经济林树种,南方城市绿化多有采用樟树,1986年江西省政府将樟树定为省树,为樟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的加工、货架期及营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本文分别对其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含量、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分析总多酚及不皂化物对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的贡献率,明确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樟树籽油中主要为中链脂肪酸癸酸和月桂酸,二者含量占总脂肪酸的94.80%,不皂化物含量为0.55±0.01% ,总多酚含量为33.07 ±0.63 mg.kg-1。樟树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0.13 g.mL-1。相同质量浓度的樟树籽油、不皂化物和总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8.92±1.58%、38.49±0.66%、49.60±3.78%。因此,不皂化物及总酚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贡献率分别为38.91%、50.14%。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为多酚类成分和不皂化物,二者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能力的总贡献率高达89.05%。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樟树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为樟树籽油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樟树籽油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周武  张彬  邓丹雯 《中国油脂》2004,29(2):30-31
樟树籽核仁含有40%左右的油脂.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的工艺,确定萃取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 MPa、CO2流量35 kg/h、萃取时间100~120 min.  相似文献   

5.
香樟因其各部樟脑香气幽幽、持久延绵而得名。别名樟树,小叶樟,红心樟乌樟,属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 Trew),学名为C.camphera,英文为Camphorwood.下面从香樟的地理分布,同属樟木、香樟的特征、用途与开发前景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樟树叶多酚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樟树叶为原料,用70%的乙醇热回流法提取樟树叶中多酚,研究樟树叶多酚对油脂基质的抗氧化性质。结果表明:樟树多酚提取物可以有效地延缓植物油及动物油的氧化,抗氧化能力随着樟树多酚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但是,樟树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如维生素C、维生素E、柠檬酸及没食子酸丙酯。  相似文献   

7.
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产中碳链甘油三酯提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是一种珍稀食药两用蕈菌,具有解酒保肝、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无性孢子接种的深层发酵技术是樟芝目前最高效、最普遍的人工培养方式,但樟芝深层发酵产孢量低,种子制备成本高,限制了樟芝深层发酵工业化生产效率及效益。为了提高樟芝深层发酵产孢效率,该文首先考察了牛樟树不同溶剂(甲醇、乙酸乙酯、石油醚及水)提取物对樟芝深层发酵无性产孢的影响,发现只有牛樟树水提物能显著促进樟芝无性产孢,且在最佳添加量(60μg/mL)下,可使樟芝产孢量较对照组提高58%左右,同时生物量提高26%左右,三萜产量提高35%左右,多糖产量提高270%左右(即产量是原来的3.7倍);随后,该文将添加牛樟树水提物促进产生的樟芝孢子接种发酵,发现其产孢性能及产胞内多糖性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添加牛樟树水提物发酵产生的樟芝孢子),其中最大产孢量及胞内多糖产量分别提高了28%及46%左右。该研究成果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较具开发价值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樟树叶为研究对象,通过超临界萃取和微波萃取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处理后的樟树叶残渣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表征,以期对提取效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处理前后的樟树叶表面主要由C、O、N、Si等元素组成。通过对C1s进行曲线拟合与分峰发现,处理前后的樟树叶中的C1s存在三种形态:C1、C2、C3。C1的相对含量的变化为:微波萃取后的樟树叶<超临界萃取后的樟树叶;C2、C3的相对含量变化规律与C1正相反。对于处理前后樟树叶表面O1s拟合分峰发现其有两种结合形式:O1和O2。由于樟树叶中不仅含有C元素,还含有N、Si元素,因此,经超临界和微波两种方法处理后樟树叶中O1的含量较素材有所提高。经微波处理后的萃取液中的萜类化合物等抽提物含量高于超临界萃取;经超临界萃取的挥发油中含有抽提物的同时也含有大量的葡萄糖类化合物。可根据提取物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测定分析了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甘油三酯组成,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融化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其中癸酸含量为60. 25%、月桂酸含量为35. 88%、辛酸含量为0. 45%,长碳链脂肪酸含量低于5%;樟树籽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为CCC(12. 55%)、CCLa(56. 38%)、CLaLa和MCC(20. 36%);樟树籽仁油酸价(KOH)为0. 32 mg/g、皂化值(KOH)为267. 30 mg/g、碘值(I)为5. 70 g/100 g、过氧化值为0. 03 g/100 g;樟树籽仁油的融化温度为21. 63℃、结晶温度为1. 54℃,在人体体温下处于完全融化状态,利于人体吸收代谢。  相似文献   

11.
酶催化水解樟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樟树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林产资源。本文主要针对樟树籽油脂肪酸组成中富含癸酸这一特性,为探讨其开发和利用的途径,通过琛麦催化水解樟酸籽甘油反应行为,并得出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樟树叶中提取天然染料并用于真丝绸染色,讨论了氢氧化钠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等对樟树叶天然染料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及染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硫酸钠用量等对真丝绸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樟树叶中天然染料提取,其优化工艺为:氢氧化钠0.3 mol/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80 min,料液比1:30;樟树叶提取液对真丝绸直接染色的优化工艺则为:染色pH值3.00 ~3.50,染色温度90℃,染色时间60 min,浴比50:1;染色真丝绸具有一定的牢度,媒染可适当提高染色真丝绸的染色牢度.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樟树籽油的出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为自变量,樟树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显示,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拟合性好,樟树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液料比14 mL/g,提取时间31 min,超声功率120W,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提取率理论值为36.83%,验证实测值为37.45%,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68%.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仁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超临界CO2对樟树籽仁油进行了萃取试验,主要考察了原料粒径、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的影响,并对萃取出的油的组成及物性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径80~100目、萃取时间3.0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和CO2流量为4L/h的条件下,樟树籽仁油的萃取率达57.2%,并且油的色泽淡,酸值低,质量好.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癸酸和月桂酸.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超声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樟树籽油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提取温度70℃、超声波提取时间32 min、料液比1∶21 g/m L,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的提取率为38.12%,与模型预测值相差较小,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章挺  江香梅  付宇新 《食品科技》2012,(6):194-196,200
为优化樟树籽油溶剂脱酸工艺,在单因素水平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萃取次数、液料比、温度为因素,以酸值为响应值,设计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优化了樟树籽油溶剂脱酸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萃取次数为3次、液料比为1:2.8、温度为34℃时,脱酸效果最佳,酸值由21.58KOHmg/g降为1.41KOHmg/g。  相似文献   

17.
<正>樟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从4500年前"筑卫城"至3500年前的"吴城遗址"再到1800年前"閣皂山"形成的由道而药、由药而商的传统成为了"中国药都"渊源。千年的樟帮创业精神又使得樟树这片丰饶的土地成为了创业沃土,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樟树儿女在这片热土上开创鸿基伟业,续写创业传奇!至今,樟帮商道文明成为了樟树创业者的精神脊梁,催生了樟树产业发展,形成了"药""酒""盐""金"为代表的樟树市四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开发樟树籽仁蛋白作为一种新型植物蛋白资源。以石油醚低温脱脂的樟树籽仁为原料,采用Osborne法对樟树籽仁蛋白进行分级,得到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4种组分。为了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樟树籽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及动物毒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樟树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占总蛋白的25.64%,23.51%,2.32%和18.39%;等电点分别为3.1,3.5,3.3和4.5;变性温度分别为45.35℃,46.15℃,43.53℃和52.56℃;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醇溶蛋白含量较低;清蛋白和谷蛋白表面较规则,球蛋白和醇溶蛋白表面发亮;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叠,醇溶蛋白主要为无规卷曲。MTT和ELISA测定结果表明,在推荐膳食浓度(1.2 g/kg)下不会对BALB/c小鼠肝细胞和脾细胞引起凋亡及免疫炎症的反应,说明在动物水平上樟树籽仁蛋白是安全无毒的。试验对樟树籽仁分离蛋白的研究,为樟树籽仁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也为其他植物蛋白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以石油醚低温脱脂的樟树籽仁为原料,按照Osborne蛋白分级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蛋白进行精细的分类,分别得到了樟树籽仁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四种组分,分别占总蛋白的25.64%、23.51%、2.32%和30.1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蛋白组分的功能性质,包括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及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清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及其稳定性较好,分别为59.15%、2.5 g/g、72.92%、80%和123%。樟树籽仁球蛋白的吸油性最好,为4.19 g/g。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丹雯  张彬  周武 《食品科学》2003,24(9):108-110
对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对樟树籽油萃取的影响,在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35kg/h条件下,萃取2h,樟树籽油的萃取率可达9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