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恺之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为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但顾恺之传神美学中"以形写神"的理论,留给后人的影响与争议同样巨大。本文试从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题部分——形神论以及后人的评价,对怎样理解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开先河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在画论中首先提出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理论,本论文旨在探究顾恺之形神观的形成和确立,得力于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嵇康玄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形与神的问题是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核心问题,伴随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是争论不休话题。中国古代画论中,形一般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中国绘画表现物象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这些理论在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潜在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形与神的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查立译,腾守尧校对的。此书收集了康定斯基的四篇论文,即《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和《论具体艺术》,其中《论艺术的精神》与《点、线、面》是比较著名的,也是康氏的美学理论精华,《论艺术的精神》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角度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形成张力的因素。意在深入研究"张力"产生的根源,以期对以后的绘画创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西方人物画空间意识的比较,了解到二者虽同属于平面造型艺术,目的同样是为了营造超越画面限制的更大的空间,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绘画理论及审美趋向使得营造空间的意识产生差异,一个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的空间;一个则是客观的"象"的再现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画理的研究源远流长,从谢赫的六法论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因此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可以概括为既重视形又不拘泥于形的约束,同时重视神似,讲究神形统一。中国画在传统观念发展到极端之后诞生了新的思维。这也促使现代艺术有了多种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形写神"美学命题是顾恺之首次提出的.顾恺之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主要是从创作实践、鏊赏品评等角度,对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指出人物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应该是形神并重,不可偏颇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自由是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自由又是中国早期哲学家很早就关注的重要审美范畴。庄子的"虚静"说作为中国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之一,对中国后世的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体现在对审美自由的不懈追求与向往。本文通过对"虚静"进行分析与探讨,对"自由"进行界定。进而分析"虚静"到审美自由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情与景作为古代诗歌中两个基本的审美范畴,当心与自然景物相契合、主观与客观相碰撞就使得二者出现辩证统一的关系,诗歌不仅要情景交融还要以情为主。同时王国维强调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能入"无我之境",使主观的心灵感应与外在的山水景物相互融合,达到物我相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引语:石涛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位大家,又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他的绘画美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展现了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文章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以文艺美学为基点,采用跨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自身逻辑的视角研讨石涛绘画美学对儒道禅继承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发展脉络.下面作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意境探讨的是人与自然或心与物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为意境中人与物的和谐、统一关系奠定了基础。宗白华先生这样概括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宗教市场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们使用的固有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被誉为宗教社会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本文通过对旧有宗教社会学理论与宗教市场论的比较分析,试图从其对旧理论范式的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以及新理论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述宗教市场论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以"跳水"为例,从语义的聚合与类推来阐释其词义衍生的过程,用隐喻理论揭示其词义衍生的机制。研究中发现,随着"跳水"语义跨域投射的完成,原本隐性的量级标尺开始显化,同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相似文献   

19.
文章摘取中国古代声乐典籍《唱论》中的部分观点,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这些观点予以理解和释义。一方面,《唱论》中某些声乐观点具有很强的历史时限性,但在当时音乐理论研究与声乐演唱实践中起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尤为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对当今音乐理论尤其是声乐理论研究、实践领域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唱论》中的声乐理论赋予声乐美学研究以史料支持,而从声乐美学视角审视《唱论》,又使《唱论》焕发一种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理论新意。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作为宋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尚真"等理论影响了宋代绘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宋代的风俗画亦是以写实作为出发点以市井、田家、民风民俗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这些风俗作品从造型到内容都体现了"尚真""求真"的绘画理念,《货郎图》便是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代表性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