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画的关系中,"诗画相通"的观点历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诗"如画"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灿若星河的诗歌苍穹里,还有大量"不如画"之诗在熠熠生辉。诗画之间,媒介的差异,使两门艺术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本文拟从对"不如画"之诗的分析中,阐述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因媒介上与画的差异而具有的独特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2.
禅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禅者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禅诗的语言除了运用诗意浓郁的典雅语言外,还引入白话语、俗语和佛教常用语,形成了风格别致的语言特色。它意象丰富,既有"常态意象",也有"非常态意象",意境富有禅意,是禅者对生命"大美"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3.
白石的七绝诗意境清幽,韵度悠远飘逸,是对其"余之诗"理论的精彩实践,体现了诗人乐颜子之乐的精神理想。这些七绝诗虽为小诗,但承载却极其丰富,特点鲜明,"自有一家之风味"。  相似文献   

4.
康德美学中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当下审美文化特色景观之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直接将"审美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将大众的衣、食、住、行等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光圈下,无不显示出当代审美的泛化力量。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出实用性、独特性、功利性、符号化等特征。由此,逐渐对康德美学的"审美判断四契机"构成冲击。  相似文献   

5.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审美自由是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自由又是中国早期哲学家很早就关注的重要审美范畴。庄子的"虚静"说作为中国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之一,对中国后世的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体现在对审美自由的不懈追求与向往。本文通过对"虚静"进行分析与探讨,对"自由"进行界定。进而分析"虚静"到审美自由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南朝钟嵘、刘勰等以"味"言诗,与当时士人间盛行的诗歌吟咏之风密切相关。通过吟咏,能鲜活地呈现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华美辞藻,突显诗人情性及诗歌深潜的意味。作诗追求诗味与吟咏相辅相成,不仅提升诗歌鉴赏时的审美享受,也促进诗歌创作艺术的发展,影响后世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等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审丑"是传统美学的一部分,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审丑"倾向。在现代竞争中,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性的"审丑"排解压力获得愉悦,但是文化也陷入了低俗化发展。本文通过了解"审丑"的历史起源、发掘其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以及过分"审丑"导致的后果,使人们认识大众文化娱乐中"审丑"的利弊,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相似文献   

9.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色彩问题主要是围绕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即所谓的"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和"固有色"的观念。中国画重表现主观情感意志的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清代画家恽寿平一生坎坷、品格清高,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用柔美秀雅、清丽明净的色彩去表现他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从美学上而言,宗白华先生不仅与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的"美学双峰",是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奠基者,是中国跨文化美学比较的先行者,但是从艺术实践上来说,他首先以诗歌(《流云小诗》)蜚声诗坛,而后才转入美学领域。《柏溪晚归棹》是后期唯一的诗歌,彰显出浓厚的东方宇宙生命意识与情调,可以说是他对中国艺境的创造性诠释的最好的艺术化体现。不但体现了"艺道合一"的指向,而且此诗是在抗战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出的,带有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在艺境的悠远超脱下还显出巨大的现实底蕴。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在全省职工中开展的"红诗辽宁"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优秀职工诗歌作品,极大地弘扬了时代主旋律,为凝聚主力军力量,推进辽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装饰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的理念中,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美"与"丑"是一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美学范畴,在中国装饰艺术中,"以丑为美"也是一种别样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14.
姚雪垠是新时期校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陈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15.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构筑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童话世界,本文以诗人纯净自然的美学思想为径,探索顾城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美学否定味与美的联系不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对味觉的感受.中国古代的"味论"正是脱胎于中国古老发达的饮食文化.味与诗本是两个领域的概念:饮食和文学,但是,它们又有着诸多相似和相通的特性,从饮食文化范畴到美学范畴,与文学本质的内在契合促使味走进了诗学领域,在由"食"到"味"到"诗"的过程中,味的审美特性不断得以开掘,最终以"诗味"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阐述实践论美学"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及"以美立命"思想主张,其从人的主体性入手论述美育功能,这套话语表述与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互动关联,体现了具有新启蒙理想的美学家试图在现代性转型语境中激活并发展中华美学精神与美育传统,以美学言说方式为世界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诠释"后实践美学"在放眼世界、厚植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主客二分的实践论美学,及其"新启蒙"美育理想。指出,"身心一体"的主体间性存在论美育观能为新时代审美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9.
飞天舞具有着中国古典舞的传统身韵特点。飞天舞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飞天舞属于古典舞的范畴,又属于古典舞当中的一种风格性舞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山水哲理诗是智慧的结晶,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理性思考,对理想与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社会与生活的满腔热情。山水哲理诗转向非人的世界的目的是欲从大自然那里领悟人生的终极价值,揭示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的奥秘。作为诗与人生哲学交叉、整合的核心体现,后者无疑更具有山水哲理诗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