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面筋,又称麸,美食,古人早已深知。据明代黄正——《事物绀珠》1592年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亦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  相似文献   

2.
面筋与烤麸     
由鸟 《中国烹饪》2014,(3):64-65
面筋是中国人饮食的奇妙发明,又称“麸”,古人早巳知晓其做法。据1592年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民间关于面筋由来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多为听来饶有兴味的故事。有关面筋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宗夫《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称其为“麸干”,又称“面根”、“麦肉百搭莱”等。  相似文献   

3.
杜健英 《烹调知识》2001,(12):14-14
“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佳。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这是宋代诗人王炎在《双溪集·山林清供架味咏·麸筋》一诗中对面筋的称赞。 何谓面筋?即是将麦面和成面团,然后用清水洗去淀粉,剩下的就是由麦麸蛋白和麦胶蛋白组成的面筋了。古人又称麸筋,是我国的特产。  相似文献   

4.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5.
正月初七这一天.古人称之为“人日”或“丁日”,而就在这天,南方许多地方都有食用七种羹的习俗。南北朝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日:“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各地方志当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种作羹”。广东潮汕地区:“以菜七样煮食,云益寿。竞抬神出游,各村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相似文献   

6.
面筋,又称麸,是用麦面制成的一种烹饪原料。面筋的制作并不难,饭店、家庭均可自制:在面粉中加入适量水、食盐,和成面团,揉光滑。然后放入温水中不断挤压翻动,反复揉洗,洗去粉浆,至面团变得色泽乳白、软滑柔韧、富有弹性时即成为生面筋。此过程称为洗面筋。  相似文献   

7.
面筋,是用小麦面粉制成的一种烹任原料,古人称为麦筋。宋代诗人王炎在《山林清供杂味咏·筋》中说:“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佳。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可见,面筋在当时已被人们视为美味了。如今,面筋已成为我国菜肴中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但由于现市场上多以面筋罐装品出现,故一些青年厨师已不甚知晓如何去自制好面筋。在此,笔者拟定这个题目,是想就自己制作及运用的体会作一点介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行家指正。一、面筋的制作原料:精面粉1500克清水约750克精盐8克制作方法:把精粉放入一干净盆中,加入精盐和水,揉成软硬适…  相似文献   

8.
北宋道家葛长庚咏面筋诗云:“结庵白云处,山供味味新,嫩腐虽云美,麸筋最清纯”。诗中说豆腐鲜嫩,还不及面筋清纯。  相似文献   

9.
风味独特的中国茶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亦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能祛病健身的作用,古人早已知晓,并为之广泛运用。他们以茶叶为原料,制成各种茶菜,并视此为珍品。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过将茶叶制咸菜肴来招待客人的记载,且被当时的上层人士所看重。唐宋以来,各种以茶为原料的茶点、茶菜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0.
二饼惊奇     
薛嵬 《饮食科学》2001,(1):48-48
古人陶谷在《清异录》中列举了“健康七妙”,其中一妙:“饼可映字(薄如蝉翼,透明如纸,下面的字清晰可见)”,这种薄饼做法史书中没有记载,一度绝迹。  相似文献   

11.
牛全书 《四川烹饪》1997,(12):36-37
面筋.作为制作素食的一种主要原料.可以做出许多美味性看来。说来好笑.我事厨至个曾做过不少面筋菜,然而却做不好面筋。我师傅的制作水平虽然不高.对我却还是教一半留一半,故使我不甚了了。《四川烹任》1997年第六期刊登的“浅谈面筋的制作及在烹调中的运用”一文的作者牛国强师傅,我们是去年才相识的。我拜读此文后.又专门去请教牛师傅指点.故现在我对面筋的制作及运用算是有了较深的了解。近段时间,我制作了一些水面筋川菜,比较受客人的欢迎.现整理录下以飨读者。~、麻辣“肥肠”原料:水面筋350克青尖辣椒75克于红尖辣椒4个…  相似文献   

12.
“斯人气金玉,视世一鼠肝。”(宋·黄庭坚)鼠肝,鼠之肝,比喻小而轻微之物。唐代高彦休《唐阙史》下《军中生》:“及大军加境,畅饮荐羞,不常厥味,猫脾鼠肝,亦登於俎。”从古诗及史料记载来看,古人视鼠肉为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13.
禾苗 《食品指南》2013,(11):104-105
早在公元五世纪魏代的古籍中,就有对腐乳的记载:“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成甘心”。绍兴因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其水质甘冽,又含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故绍兴腐乳品质优质,加之以绍兴老酒作辅料,其色香味更佳,从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4.
美国褐尔食品公司准许贝尔面包房出售一种棉籽蛋白面包。这种新品种所提供的蛋白质比一般面包多60%,其主要成分为面粉、水、乳清、烤棉籽仁、面筋、保麸面  相似文献   

15.
锅盔饼作为饼食的一种,不仅风味别致,香酥可口,享誉华夏,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的传统面食食品,其优美动人的掌故轶闻,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特介绍三种最具特色的锅盔饼子,以飨读者。  饼字由来以久,《说文》曰:“饼、面糍也,并声。”周礼祭太牢,其中有各种食品叫“牢九”,就是用面做的食物。这大概是饼的最早记载。已有疏饼、蒸饼、肺饼等诸多名目品种;并有专门的饼店制售,可见,我国人们吃饼之风由来已久。  博望锅盔,是河南省南阳地区的一种古老食品。这种食品制作,系取面筋和酵面…  相似文献   

16.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动物,栖息于丘陵或树木潮湿地带,掘洞穴居,夜出觅食。古人认为穿山甲是两栖动物,故将其划归为水族鳞部,所以,古代的穿山甲多称作鲮鲤,或称龙鲤、石鲮鱼。 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古时生息繁多,史家常为记载。如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O载云:“鲮鲤,一名穿山甲。生湖广、岭南及金、商、均、房诸州,深山大谷中皆有之。”古人很早就发现穿山甲的肉质甘美,同时捕捉容易,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将穿山甲摆到了餐桌上。先秦古籍《山海经》,其《南山经》曾记载南方山林之间“有鱼焉,其状如牛,陵…  相似文献   

17.
中秋识秋食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最舌尖的月供秋季足丰收的季节,对于古人而言,很多食材只有在秋天可以享受到,特别到了中秋,无论足瓜果还是菜蔬,无沦是虾蟹还是豆米.都在这一刻呈现了极大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傅建伟 《中国酒》2023,(2):26-37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中国酒的性状及药理作用作了精准的解释:“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管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尤指黄酒性辛热,故可温通血脉,和脾暖胃,祛风散寒。古人多因此用药物与黄酒制成保健药酒用以防病治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症篇方剂中,用黄酒做药引子的占三分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69种药酒,均以黄酒配制而成,乃百药之长,固不虚言。黄酒,理应列入国民食单、走上国人的餐桌,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健康饮品!  相似文献   

19.
刷牙是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样刷牙的呢?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的方式来护齿。《礼记》中即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明确指明漱口对保护牙齿的作用。宋人张呆在《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相似文献   

20.
酒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策·魏策二》 :“昔者帝女令仪狭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过之”。故后世有“仪狭造酒”之说。酒与医药关系密切 ,从“医”字、从酒(酉)可明之。中医有“酒为百药之长”说。在商代已有药酒出现 ,由单味或多味药材浸泡酒中而成。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考黑出》解释 ,“鬯者 ,以百草之香 ,郁金合而酿之成鬯。我国最早的药酒酿制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古人重视用酒防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 ,“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该书中有两例以药酒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