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滩坝相沉积体系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微相的划分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油砂山油田滩坝相储集体的储集物性特点、单砂体的分布特点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本区油砂体分布复杂、单砂体联通性较差,但剩余油相对富集,仍然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图12表1参11  相似文献   

2.
马北油田是青海油田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油田,主力油层厚,储层物性好。利用水平井加直井的开发井网,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由于该油田油层单一,边底水能量弱,油井递减快,稳产难度大。本文针对目前注水开发未见效的实际情况,提出井震结合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认识,刻画主力油砂体的内部沉积特征,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用电位法判断水驱方向,为合理配注量的确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奠定基础,利用丰富的测录井、开发动态资料,复核地质储量,为制定合理的采油速度,论证合理的单井产能,为油田的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胜国  黄保纲  王惠芝  权勃  郑浩 《海洋石油》2015,35(2):66-71,90
锦州9-3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多期砂体叠置,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生产矛盾突出,剩余油富集且复杂。通过研究油田小层平面分布特征、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层间沉积旋回的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等参数,对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表征。研究认为油田主力油层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造成储层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原始沉积环境下沉积旋回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的差异性。结合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分析认为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主要在Ⅰ2、Ⅰ4、Ⅱ11、Ⅱ12、Ⅱ2、Ⅲ1、Ⅲ2七个主力小层和油田的西侧、东部裙边带井控程度较低的区域。综合考虑造成剩余油分布差异的储层非均质性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总体调整方案和注采井网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4.
1."三低"油井的地质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1)油砂体平面分布.从油砂体平面分布看,低含水油井主要分布在油层发育差的油砂体边缘、砂体边部、土豆、条带状油层上,只少数分布在油层发育好的中部.  相似文献   

5.
针对G油田XX井区非均质油藏参数变化难于适应剩余油分布富集描述的问题,利用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和原油性质接近的油砂层控制在一个单井计算单元内,考虑非均质油砂层参数平面和纵向上的差异及其油气采出量,计算出了各油砂层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分析单井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油分布图表,阐明了剩余油平面和剖面分布富集井区、层位及其相应位置和形态,提供了目的层段剩余油挖潜规模、范围及其具体井位和富集量,为剩余油挖潜和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精细油藏描述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应用动态资料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对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指出其剩余油分布类型有3种: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庆长垣各类油层动用状况及挖潜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分3大类油层对其非均质性及动用状况进行剖析,在分析各类油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采油工艺技术水平,提出各类油层相应的挖潜对策,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综合分析认为:大庆长垣油田纵向上油层多,平面上各种类型砂体相间分布,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特别是进入特高含水期水驱、聚驱共存的开发阶段后,平面、层间及层内各类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针对各类油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结合目前采油工艺技术水平,制定各类油层相应的挖潜对策,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江汉油田,根据岩心润湿性试验证明,油层性质都是亲水或强亲水的。毛细管自吸水量可以达到13—26%,吸水排油采收率可达18—34%。因而,可以利用油层的亲水性能,采取多种注水方式,有效地开发小油砂体、非均质油层和高含水层,不断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驱油效率。一、室内油层物理模型试验影响油层水驱油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油层岩石的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的大小及孔隙结构的分布等。根据大庆油田室内水驱油效率试验表明:在油水界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樊勇 《河南石油》2000,14(B08):27-29
赵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针对前期开发中暴露出来的井网不完善,地层压力下降快,主力油层平面和层内矛盾突出,非主力油层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特点进行了井网调整,滚动开发,注采结构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控制住了产量递减加大的趋势,实现了赵凹油田在高含水期的稳产,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探索出了小型水驱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稳产开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井楼油田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层厚度在10.0m以上,平面非均质严重,为非均质稠油厚油层,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动态监测、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纵向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挖潜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下二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储采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接替不足,井网细分、加密潜力相对较小,原油生产稳产难度较大,面对这种形势及厚油层内非均质严重、产能不均匀问题,需要精细地层对比,对厚油层内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13.
H26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WH油田H2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古城油田B124区普通稠油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平剖面矛盾突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稳产难度大。要通过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水,改善水井吸水剖面,适时动态调配,确定合理注采比,逐步提高地层压力,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注水受效分析优化油井产液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是影响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注水后油井见效、见水的时间和特征,计算出两井间非均质系数,并据此调整油井产液量,使井组内不同井距、不同油层厚度的油井,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见注入水,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平面非均质性给油藏注水开发造成的影响。将此方法用于渤中25-1 南油田的动态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油砂体小、油稠、边水活跃 ,靠天然能量开采 ,油层水淹严重 ,平面上调整难度大。针对以上情况 ,通过评价新层系、利用闲置井、故障井、降粘以及采油井工作参数优化技术措施 ,使新庄油田年生产原油 1 .1 2 67× 1 0 4t。  相似文献   

17.
双河油田北块Ⅳ4厚油层细分开采做法及认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典型巨厚非均质油层-双河油田北块Ⅳ4层的解剖,对该厚油层层内精细的砂体平面和纵向岩电对比,找到了两个稳定夹层,将该厚油层进一步细分成3个独立流动单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沉积微旋回,微构造,剩余油分布等精细的油藏研究,并根据剩余油的分布形态提出了具体挖潜措施,制定出了下一步厚油层的具体细分挖潜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对HWH油田H2 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 ,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 ,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 ,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 ,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 ,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辽河油区锦16块(西)面临油层非均质性严重、采出程度高和含水率高等开发难题,亟待采取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针对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聚合物和表面活性荆对复合体系粘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的增粘特性,以及碱浓度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粘度和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并首次利用界面张力值来评价表面活性剂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添加剂对界面张力存在不利影响,使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值升高.表面活性荆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链形成络合结构,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具有增粘作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荆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量存在差异,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垂向上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水动力特征及沉积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向韵律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平面上砂体内渗透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流河道微相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而漫溢相的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