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婧  廖娟  陈莹  唐爱东  杨华明 《硅酸盐学报》2022,(10):2746-2753
针对口服给药体系如何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人体内环境影响这一挑战,采用乳化凝胶法设计合成了一种pH值敏感性的海藻酸钠(SA)-蒙脱石(MMT)复合微球MMT/SA,用以负载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在保护药物分子的同时克服了胃肠道的生物化学屏障。探索了MMT处理工艺和合成配比的不同对微球形貌的影响,最终控制微球尺寸在20μm以内,且分布均一。复合载药微球DOX/MMT/SA的载药率为14.7%,在模拟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药物缓释效果,在模拟人工肠液中的累计释放率(31.7%)明显高于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15.8%),且对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凹凸棒黏土(ATP)与海藻酸钠(SA)进行复合以改善SA的缓释性能。以ATP/SA复合物为球芯材料,壳聚糖(CS)为包覆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凹土/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ASCM),并以双氯芬酸钠(DS)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凹土添加量对复合微球溶胀性能、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土的加入改善了微球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而对微球载药性能影响不大。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SCM)相比,当复合微球中ATP/SA(w/w)为20%时,其在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2 h的累积释放率由58.8%减小到38.7%。复合微球体外释放动力学数据表明,其释药行为可以很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凹土的加入有效改善了SA的缓释性能,ASCM可作为缓释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任欣  金蜀鄂  李玉宝  李吉东 《化工进展》2020,39(4):1439-1446
引导组织再生膜在引导组织再生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性能的引导组织再生膜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再生修复。本文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己内酯(PCL)、明胶(Gel)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不同含量n-HA增强的PCL/Gel/n-HA纤维膜,并对其形貌、组成、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SEM结果表明,纤维膜中的纤维形态良好,纤维直径大致分布于200~400nm之间,交联后纤维直径明显增加;TEM结果表明,n-HA较均匀分散在纤维中,随着n-HA含量的增加,n-HA在纤维膜表面发生聚集。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HA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n-HA含量约为15%时,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9.18MPa和180%。n-HA加入后,纤维膜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n-HA含量约为15%的复合纤维膜体外降解12周以后约降解25%。本文制备的PCL/Gel/n-HA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能满足临床对引导组织再生膜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正硅酸乙酯在W/O乳液中的原位水解聚合,成功制备了包埋井冈霉素的二氧化硅载药空心微球. 对所得产品进行了SEM, XRD, FT-IR和粒径分布等分析,结果表明,载药空心微球粒径分布窄,范围在7.5~15 mm,球状形貌良好,具有空心结构,呈无定型态. 热重分析表明载药空心微球的药物负载量约为31.9%(w),缓释溶出实验显示载药空心微球药物释放持续时间约240 min,最终释放量达总载药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大蒜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海藻酸钠/明胶/壳聚糖复合微球,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微球溶胀性、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3)为2%,大蒜素投入量与混合胶比为1∶2时,制备的载药微球(DSGCM)外形规则,粒径分布在0.8~0.9mm之间,载药量为24.3%,包封率为69.4%,复合微球具有p H敏感性,在p H=7.4介质中微球溶胀率达到450%,药物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明胶的加入可以延缓DSGCM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哑铃型三嵌段聚己内酯(PCL)-聚乙二醇(PEG)-聚己内酯作为壁材,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二氯甲烷为有机溶剂,去离子水为水相介质,通过W/O/W型复乳法制备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载药微球.制得的载药微球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2.20~ 2.42 μm,载药量可达到9.01%,体外释放实验的缓释时间达到27 d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得到制备PLGA微球的优化条件为:过膜压力5 kPa,水相中PVA浓度19 g/L,油/水相体积比1:10,该条件下所制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约为24 mm,粒径分布系数Span<0.7. 在此基础上制备载生长激素释放肽-6(GHRP-6)微球,油相乳化剂浓度2.5 g/L、外水相中NaCl浓度10 g/L条件下所制载GHRP-6微球包埋率最高可达85%,初乳制备方式对药物包埋率及体外释放行为均有较大影响,超声法制备的初乳所得微球内部结构紧密,药物包埋率较高(85%),但释药缓慢;而均质法制备的初乳所得微球内部结构疏松,药物包埋率较低(76.8%),但在体外释放更完全.  相似文献   

8.
改变嵌段材料PLGA-mPEG亲、疏水端的分子量,通过体外降解和释药实验,考察材料性质对PLGA-mPEG载药微球的性质、降解以及释药行为的影响.当亲水链段mPEG较短时,PLGA-mPEG材料疏水链段的分子量越高,微球对药物包封率越高;微球的降解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水渗入的速度,亲水链段mPEG的引入增强了微球的吸水性,加速了材料的水解,释药速率相应提高,低分子量mPEG加速水解的效应更明显;但mPEG对微球有增塑作用,使微球在降解过程中维持了一定机械强度和完整形态,降低了降解后期微球崩解造成药物突释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甲磺酸沙喹那韦的生物利用度,制备了甲磺酸沙喹那韦三甲基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甲磺酸沙喹那韦三甲基壳聚糖微球,用红外光谱进行鉴定,采用PBS7.4缓冲液和0.1 mol/L盐酸溶液考察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速率,用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甲磺酸沙喹那韦三甲基壳聚糖微球在体外近中性及酸性条件下能够持续释放,无突释现象。甲磺酸沙喹那韦三甲基壳聚糖微球有利于口服给药后,药物的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10.
新型聚氨酯微球制备及其药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相对分子质量生物可降解DL-聚乳酸二醇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聚氨酯微球(PUMS),考察了扩链剂1,4-丁二醇(BDO)的含量对微球表面形态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F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的化学结构、表面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并以溴百里酚兰为亲水性模型药物,初步研究了微球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合成的微球的平均粒径47um,粒径分布在10~90um之间;微球表面有孔,但随着BDO含量的增加,微球表面变得相对粗糙,孔数减少,孔径减小,直至孔消失;BDO含量的增加也使模型药物的包封率减小,释放速率变慢;药物释放初期出现程度不同的“暴释”现象,但随后近似于零级释放。  相似文献   

11.
以聚乳酸-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作为生物降解材料制备了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缓释系统.采用湿法化学工艺制备了球状和棒状的nHA粉末.将TMZ药物分子负载在nHA表面(nHA-TMZ),再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将nHA-TMZ包裹在PLGA微球中,同时研究了微球中nHA的形貌和含量对缓释微球物化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微球的结构、形貌、药物包封率和缓释行为.相比于不含有nHA的TMZ/PLGA缓释微球,nHA的介入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并且包封率与nHA的加入量有关.此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包裹在微球中的nHA的形貌和溶解速率能够影响微球的缓释行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喷雾干燥法将活性成分包载到海藻酸钠微凝胶中,再经钙离子和壳聚糖交联得到复合微球。以维生素B2为模型药物探讨了微球的控制释放效果和机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海藻酸钠微凝胶经复合交联后形成了团聚体结构。与单一钙离子交联的海藻酸盐微球相比,复合微球对维生素B2释放更慢,半数释放时间(t50)延长约6倍,且交联时间越长、交联剂用量越高,维生素B2释放越慢。当载药量介于16.0%~35.6%时,维生素B2释放时间达24 h以上,释放过程主要受费克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3.
首次以头孢吡肟为球心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测试表明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分布均匀,微球粒径在400nm左右,包覆效果良好,微球栽药率为6.50%,药物包封率为35.75%。经红外光谱(FT—IR)分析得知,两种物质互相融为一体。以p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实验,微球在前10d有明显的突释,此后缓慢释药,最终药物释药率达65.3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14.
铜微球对防污剂异噻唑酮的控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小伟  时清亮  付玉彬 《精细化工》2007,24(10):944-947
以铜微球为包埋载体,4,5-二氯-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简称异噻唑酮)为防污剂,利用毛细吸附作用,将异噻唑酮防污剂包埋进铜微球,并对铜微球中异噻唑酮的释放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表明,铜微球可有效包埋异噻唑酮防污剂,最大包埋质量分数为15.2%;不同的包埋工艺,异噻唑酮有不同的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速率为0.38 mg/(L.d),最小释放速率仅为0.08 mg/(L.d),表明铜微球具有较好的控制释放能力。铜微球样品在w(NaC l)=3%的水溶液中的释放速率接近于在蒸馏水中的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琼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释放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分子离子交联法制备了pH值敏感的壳聚糖-琼胶复合微球,对壳聚糖-琼胶复合微球的粒径、形貌、pH值敏感性等进行了表征.以茶碱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壳聚糖-琼胶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发现一定量琼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壳聚糖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6.
氨苄西林磁性明胶药物微球的制备及控制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药物封装入一个输送系统,以便在适当时间内持续控制药物释放.为此,利用明胶的生物相容性,选用难溶性氨苄西林(AMP)为药物模型,Fe3O4作为磁性内核,戊二醛作交联固化剂,液体石蜡为有机分散介质,采用反相悬液冷冻凝聚法(RPSCC)制备出了磁性AMP明胶核壳微球.用SEM、FT-IR和UV/Vis光谱等考察了药物微球的结构和外观形貌,以及药物在包封后的性质.结果表明磁性明胶药物微球的粒径小于20 μm.氨苄西林微球载药率(w/w)为7.1%,Fe3O4的含量为22.1%,微球包裹率为65.13%.7h内释放的药物占总含药量的72.3%.微球的缓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丙交酯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共聚物——聚(乳酸-氨基酸)制备药物缓释微球的方法以及微球的结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微球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电荷、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成分、药物包附及释放行为等性能的表征方法,展望了这种微球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聚ε-己内酯(PCL)药物控释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PCL微球、PCL纳米微粒、PCL纤维、PCL薄膜、PCL胶束、PCL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CL在药物控释领域研究中,可通过与其他聚合物共混或共聚来改善亲水性和控释行为。PCL共聚物也可应用到靶向给药系统中,靶向给药系统不仅能够将药物输送至病灶部位,还能实现定向释放。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研发,构建新型智能药物控释系统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9.
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比妥为球心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测试表明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分布均匀,微球粒径在400nm左右,包覆效果良好,微球载药率1.039%,药物包封率42.34%。红外(FT—IR)分析得知,两种物质互相融为一体。以P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实验,微球在前10天有明显的突释,此后缓慢释药,45天后药物释药率在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液滴法,借助海藻酸钠(SA)与钙离子之间的交联反应,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硅酸锌/硅酸钙(RGO/Zn2Si O4/Ca Si O3,RGO/ZS/CS)复合微球,并将盐酸万古霉素(Vancomycin Hydrochloride,VH)原位负载到复合微球中。XRD、FE-SEM、EDS、Raman和UV-Vis分光光度计,分别用于表征RGO/ZS/CS复合微球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体外矿化行为及释药行为。研究结果显示,RGO/ZS/CS复合微球在人体模拟体液中浸泡28天,虽未矿化形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但其表面有胶状无定形磷酸钙沉积,表明RGO/ZS/CS复合微球仍具生物活性。VH在RGO/ZS/CS复合微球中的包封率为30.66%,RGO表面层与ZS中间层能有效地减缓VH的释放。总之,具有核壳结构的RGO/ZS/CS复合微球展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