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不同地域文化出发,探讨了景观建筑学。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景观建筑学要注重各个地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从而设计出让公众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景观建筑。  相似文献   

2.
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设计介于城市规划的同行业——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之间。作为公共事业的基础,城市规划涉及形体设计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则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必需的技术、科学知识和工具。然而近年来,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之间出现了更多的亲缘关系。这是因为,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均根植于景观建筑学,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已经变得更为强大(指景观建筑学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展景观建筑学研究,有利于更多的发挥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生态交流特性、增进景观建筑学的多元化和异质化发展,文章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特征及人文关怀等四个角度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建筑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猛 《山西建筑》2006,32(8):18-19
通过对景观建筑学百年发展的研究和对景观建筑的构思过程与设计方法的剖析,在理论层面探索了在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内涵的风景场地内营造符合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模式,从而为景观类建筑的设计方法提供一种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景观建筑学在中国 景观建筑学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衍生出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小尺度城市景观对美化高密度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目前,景观建筑学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发展现状、城市设计中应用景观建筑学的必要性、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以及设计者努力的方向,以便具有借鉴之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在实用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且对美学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景观建筑学应运而生,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它巧妙地将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同时具备建筑的特点以及景观的特色,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各个方面的要求。在本文,笔者立足于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对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融合的表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龙华 《建筑师》2005,(1):109-112
文章以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依据,探讨规划、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设计方法;并结合作者创作实践,阐述景观建筑学在规划设计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规划、建筑、景园三者关系,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当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在西方读者中盛行的景观建筑学的论文片断的分析,揭示出这些论文是如何掩饰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指出目前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已经使它与中国文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并表明对理论的反思和写作可以为激活景观建筑学的跨文化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6)
如今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活动场所的要求更高,不仅在实用性上满足人们的要求,并且还要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景观建筑学的诞生正是为这样的需求服务的,它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完美结合,融合建筑与景观的特点,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本文从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互性和文化性入手,分析景观与建筑的相互关系,阐述两者的文化融合表现。为更好地对人们居住工作环境进行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关系,以建筑设计为基准点,分析了景观建筑学的概念和手法引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建筑呈现了丰富的景观,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景观共生。  相似文献   

12.
金云峰  杜伊  李瑞冬  沈洁 《风景园林》2018,25(3):117-119
由于当前的环境问题与设计注重循证的趋势,将景观绩效引入风景园林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以美国风景园林学科将景观绩效引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为例,介绍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引入景观绩效的背景与有关举措;并根据多位具有景观绩效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大纲、阅读列表、课程作业以及课后总结,介析景观绩效课程的特色、目标、内容等;最后讨论美国的景观绩效教学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教学体系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是一个热衷于园林景观事业的国家,其园林景观艺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原因之一在于法国具有有别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完整的风景园林师培养体系。本文以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通过对法国风景园林师培养体系的简单介绍,试图对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段旭东  刘原平 《城市建筑》2014,(24):121-121
美学思想一直在园林建筑发展过程中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园林建筑修建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禅宗美学思想,将禅宗美学思想应用到园林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对中国园林建筑的良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1980—2010年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建设全面发展,为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风景园林学学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以恢复并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3个时期进行梳理,总结这一阶段学科发展的4个特征:1)风景园林行业体系逐步规范化;2)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从传统到现代;3)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由单一到多元;4)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该时期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为2011年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艳梅  陈望衡  齐君 《园林》2021,(2):42-46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注重传统环境审美思想与当代风景园林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领悟,培养学生汲取传统智慧应对当代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国风景园林的时代传承。  相似文献   

18.
梅瑶炯  刘定华 《中国园林》2006,22(11):11-16
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里,互动园林的出现正当其时。互动园林是一种重视人类活动与园林景观相互作用的园林营建方式和园林存在方式,注重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在城市环境中的良性进步;注重人类心灵的需要成为城市园林的一大主题。注重情趣的互动园林不同于自然风景式园林,它吸引公众的自发参与,将很多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引入人们的生活,并且自然而然地将人作为互动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些互动园林实例,希望能够引起人们注意这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贺斌  瞿志 《室内设计》2018,(1):96-100
乡土景观是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 要学科,拥有多学科的研究语境。当前对乡 土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科和建筑学 科,而聚焦于宏观区域面貌的风景园林视角 下的乡土景观研究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乡土景观的研 究划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 在研究过程中以农业景观为主线,以成都平 原地区乡土景观的演变过程为对象,详细阐 述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成都平原乡土形成 过程,并归纳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旨在促进广大学者在更宏观的视野中解读乡 土景观,展开更多的乡土景观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三种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思维特征,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总结提出其科学、艺术、工程的三位一体属性;从风景园林的自然、人文、营造的时间进程,分析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前瞻超越式的时间思维;从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特征,把诸多问题事件、甚至是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事件,置入同一空间予以“同时”思考,总结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立体交叉式的空间思维;指出与大多数理工学科自成一体、回路闭合的逻辑思维的不同点,提出并分析了风景园林的非闭合发散式的逻辑思维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