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碳纤维的发展前景与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世界碳纤维的现状与进展,综述了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对碳纤维的需求、碳纤维在国防和其它工业上的应用,阐述了碳纤维及其碳纤维制品的制造技术,并讨论了碳纤维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接枝的方法对篮球鞋用碳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将柠檬酸接枝到碳纤维表面制备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碳纤维的表面形貌、界面剪切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并对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经过柠檬酸改性后的碳纤维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与树脂基体的结合力最强;碳纤维、氧化后的碳纤维、对苯二胺接枝的碳纤维、聚柠檬酸接枝的碳纤维和二次接枝对苯二胺的碳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为46.8,53.4,68.2,62.4,82.2 MPa,改性碳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都高于原始碳纤维,二次接枝对苯二胺的碳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最大;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碳纤维的层间剪切强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二次接枝对苯二胺的碳纤维的层间剪切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应用。然而,受限于碳纤维较高的制造成本,限制了碳纤维在风电、汽车、建筑增强材料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近年来,世界多国对低成本碳纤维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碳纤维原丝制造成本是影响碳纤维制造成本的主要因素,这是目前低成本碳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综述了采用降低碳纤维原丝制造成本,进而降低碳纤维制造成本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低成本碳纤维的应用领域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外对中国碳纤维现状和发展的看法,包括对中国碳纤维的需求、碳纤维的生产能力、碳纤维的研究和碳纤维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简介了碳纤维的发展历程、种类和性能,重点综述了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的研究进展,并对碳纤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纤维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高昂的碳纤维生产成本,限制了碳纤维的普及应用。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是开拓碳纤维应用领域的关键环节,开发新型的碳纤维前躯体与优化碳纤维生产工艺已成为碳纤维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是碳纤维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也是降低碳纤维成本、 拓展碳纤维应用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发展现状,指出了大丝束碳纤维制备和应用技术难点,给出了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风电叶片、车载储氢气瓶两个重点应用方向,最后建议国内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大丝束碳纤维性能、...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因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简述了碳纤维的发展现状,碳纤维种类、生产方式以及碳纤维表面处理工艺。PAN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是生产最多和使用最多的碳纤维,在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会进行上浆处理,以减少机械摩擦引起的毛丝和单丝断裂现象,使碳纤维使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及其在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叙述了碳纤维生产技术的进展,结构形态以及碳纤维在力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性能。接着介绍了几种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着重阐述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基体的选择、特点和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许深 《人造纤维》2008,38(3):15-19
介绍了国内外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我国碳纤维工业整体水平、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缺少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所用.碳纤维90%以上依赖进口。对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碳纤维市场的广阔机遇和中国碳纤维行业的严峻挑战。通过对国际碳纤维成本构成、利润水平以及碳纤维产业链的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国碳纤维产业"平民化"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出发展大丝束碳纤维和确立"质量灰色地带"的建议,引导中国碳纤维产业走向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法研究不同无机纤维针刺毡(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高硅氧纤维)在高温下的外观变化、尺寸收缩率及质量损失率,综合分析了纤维毡的耐温性能.结果表明,在保温1.5 h条件下,玻璃纤维针刺毡耐温性在640℃左右,玄武岩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在850℃左右,高硅氧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超过920℃.玄武岩纤维针刺毡的耐温性能显著优...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腈纤维的凝胶纺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念 《合成纤维》1993,22(1):30-34
简要介绍了用凝胶纺丝法制取高强高模聚丙烯腈纤维的原理、生产工艺及产品应用。以Mw>5×10~5的丙烯腈均聚物或共聚物为原料,用2~15%的稀溶液进行凝胶纺丝,并对初生的干凝胶纤维进行20倍左右的超级拉伸,便可制得具有能与芳族聚酰胺纤维相比的高强高模聚丙烯腈纤维。该纤维与其它各类高性能纤维一样在产业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特别适于用作石棉代用品和优质碳纤维原丝。  相似文献   

13.
氧化铝纤维是高性能的新型无机陶瓷纤维,与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非氧化物纤维相比,不仅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优良性能,还有很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且表面活性好,易与树脂、金属、陶瓷基体复合,形成诸多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在工业高温炉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高新科技领域中,氧化铝纤维都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介绍氧化铝纤维的制取工艺、生产现状、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并对国内今后氧化铝纤维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外聚对苯撑苯并双恶唑(PBO)纤维热处理工艺技术、PBO纤维热处理工艺机理研究进展、高模量PBO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对比了国内外成果及研究差距。阐明了国内PBO纤维关于热处理工艺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虽能够小批量制备PBO高模量纤维,但与Toyobo公司产Zylon-HM纤维相比,在强度保持率、模量增长率、性能稳定性、产量及类型等方面还有差距。PBO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热等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增强材料、耐高温、耐烧蚀材料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氧化铝纤维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氧化铝纤维的制取工艺、生产现状、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氧化铝纤维是新型的高性能无机陶瓷纤维,与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非氧化物纤维相比,不仅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优良性能,还有很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且表面活性好,易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形成诸多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在工业高温炉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高新科技领域中,氧化铝纤维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国内今后氧化铝纤维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与碳纤维、芳纶并称当今世界三大高科技纤维,因其分子量极高,主链结合好,取向度、结晶度高,强度为当今所有新型化纤材料之最,在高级轻质复合材料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防护、航空航天、航海、兵器、造船等诸多领域,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性能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也是我国"十五"规划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特种纤维品种之一,世界上仅有荷兰、美国、日本和我国拥有该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本文简要介绍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物化性能、制造工艺、国内外生产概况、应用领域、市场前景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并对今后国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合成纤维》2016,(4):27-32
对高强高模聚酰亚胺(PI)纤维与对位芳纶(PPTA)的形貌特征、吸湿性能、热性能(热尺寸稳定性能与耐高温性能)和耐候性能(耐水解性能与抗紫外光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PPTA纤维相比,高强高模PI纤维表面呈现明显的沟槽结构,断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劈裂和原纤化现象;PI纤维吸湿率仅为PPTA纤维的1/6,且具有更高的热尺寸稳定性,在350℃下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在耐酸性、耐高温水解性以及抗紫外老化性能方面表现优异,但PI纤维耐碱性能弱于PPTA纤维。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日本化纤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对其主要发展的功能性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别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纤维增强水泥基设计复合材料( ECC)具有高延性特征,而成型过程影响纤维在水泥基体内分布状态,进而影响ECC获得高延性性能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ECC搅拌过程和拌合状态下的流变性能对纤维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对纤维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加纤维的搅拌过程是ECC成型过程中纤维分布的最优方式;良好的塑性黏度是保证纤维均匀分布的关键,屈服应力影响纤维分布及取向分布;综合调整ECC的流变性可以保证纤维均匀分布,使硬化后ECC获得稳定的高延性。  相似文献   

20.
高半纤维素浆粕纺制Lyocell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成本低、半纤维素含量高的浆粕纺制Lyocell纤维,重点对制得的高半纤维素Lyocell纤维的结晶、取向、力学性能、原纤化和染色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种用高半纤维素浆粕纺制的Lyocell纤维与用高α-纤维素浆粕纺制的Lyocell纤维相比,它的模量、结晶度、取向度、抗原纤化能力和染色性等都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