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一种多载波数字通信方案,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本文介绍了OFDM基本原理,建立了其通信系统模型,并利用Matlab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地反映OFDM的性能特点,同时验证了该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在OFDM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IFFT/FFT的OFDM系统模型,并结合Turbo码编译码原理,提出了Turbo—OFDM的Matlab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3.
非精确信道状态信息下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在精确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和不精确的信道状态信息环境下的自适应调制,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信道估计不精确和延迟均对自适应调制OFDM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延时的影响.为了减小其影响,提出了利用多个以前的信道估计值来确定每个子信道所传输的比特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自适应调制OFDM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OFDM调制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算法,基于IP Core-Xilinx Fast Fourier Transform V3.2软件,设计了OFDM调制解调系统各模块参数及硬件结构,并利用matlab仿真验证了系统结构和各算法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将最优的比特分配算法应用于MIMO—OFDM系统.运用Chow算法和Levin Campello算法实现子信道的比特和功率分配,在MIMO—OFDM系统中采取奇异特征值分解方法来对抗子载波间干扰。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MIMO—OFDM系统自适应非常有效,而且较SISO—OFDM系统性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可视化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系统可分性思想和交互式图形建模技术,针对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机理,研究了OFDM系统的图形建模及可视化仿真问题. 通过采用具有分层和递阶结构的系统可视化仿真方案,构建了OFDM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平台,并给出了其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系统仿真结果. 实验表明该可视化仿真方案是一种快捷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建模、仿真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OFDM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并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给出了系统仿真部分时频域曲线,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并将其运用到通信方面的实验教学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在FPGA上来实现OFDM,选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Ⅲ系列芯片对其进行了硬件实现,并得到了与仿真结果一致的硬件实现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但各子载波频率的偏移,会造成严重的载波问干扰。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调制消除OFDM系统子载波问干扰的方法,并与标准的mPSK调制OFDM系统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差分调制能够有效消除频率偏移造成的OFDM系统子载波间的干扰。并且计算简单,不牺牲系统的带宽利用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格状编码调制级联空时分组码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方案,给出了在无线瑞利衰落信道中的系统性能上界和误码率仿真结果,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分集资源,并且与单天线发送OFDM系统相比,系统能获得相当大的分集和编码增益,而与相同状态数的空时格状码的OFDM系统相比,也能有2dB左右的好处.  相似文献   

10.
OFDM技术概述     
OFDM技术是一种高频带利用率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它在提高频带利用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抵抗字符间干扰。目前OFD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广播式的音频、视频领域和民用通信系统。在OFDM系统中引入了正交的子载波,使得它的频带利用率比以前任何一种调制技术都要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计划以OFDM为技术核心提供增值服务,它在宽带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M带小波的基本理论及其提升格式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基于提升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多载波调制系统——M带小波提升多载波调制(LWMT)系统. 通过在多径信道、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及存在脉冲干扰情况下对其误比特率(BER)进行详细的分析及系统仿真,得到了基于提升的M带小波多载波调制系统在多径信道下及存在脉冲干扰时其系统性能优于传统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而在AWGN下其性能与传统OFDM系统相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OFDM技术以其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良好的抗多径干扰能力,被看作是3G以后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本文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优缺点,最后还对OFDM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符号同步的目的是确定接收端每个OFDM符号的起止时刻,即确定准确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窗口位置,进而实现帧同步。在对Schmidl&Cox和H.Minn的2种符号定时同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种改进的符号定时同步方法,并对其定时性能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2种改进方法在OFDM系统中具有较好的定时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SC—FDMA技术的可见光通信信号峰均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白光LED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实现有限带宽的高效利用,目前广泛采用具有较高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实际中易对设备和人眼造成伤害,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较低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并模拟室内通信信道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信噪比情况下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具有更低的峰值平均功率比和误码率。  相似文献   

15.
在无线OFDM通信系统中,信道参数估计一直备受关注。该文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盲信道估计算法,利用并根据循环前缀的周期平稳性来进行信道盲估计。该算法是在接收端DFT之前进行信道估计和均衡。研究和仿真表明,该算法不仅显著地减少了运算的复杂度,而且使系统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鉴于短波OFDM系统的频带较宽,很容易受到传统短波电台窄带的干扰,且当干扰严重时性能恶化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短波OFDM系统窄带干扰消除技术.该技术是以自适应子载波为基础,在接收端估计窄带干扰的位置和幅度等信息,然后将受窄带干扰影响的子载波关闭,并通过反馈信道将关闭子载波的信息反馈至发送端,使之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关闭这部分子载波.仿真结果表明:在信道估计准确的前提下,采用此消除技术的系统性能指标与无窄带干扰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指标基本一致,对改善短波OFDM通信系统性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线OFDM系统广义信道分析和自适应盲信道估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OFDM系统接收端的FFT看成是广义信道的一部分,对无线OFDM系统多径环境下的广义信道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无线OFDM系统多径环境下广义信道子信道输出和其非线性估计输出之间服从Bussgang过程. 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自适应LMS-Bussgang盲信道估计算法,并提出了加快算法收敛和防止误差传播的方法. 避免了信号相关检测时,周期重发导频信号带来的有效传输速率降低和传输时延. 结果证明该算法是稳健、低复杂度、次最优的.  相似文献   

18.
多载波CDMA在Rician衰落信道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种同步OFDM-CDMA的系统模型基础上,对频率非选择性Rician衰落信道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数值结果说明由于多径的存在系统误码率性能迅速下降,而且当直射成分很小时,信道为Rayleig h信道,系统性能变为最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扩频OFDM通信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提出了一种将并行组合扩频技术和OFDM技术相结合的并行组合扩频OFDM通信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建模仿真,并和频域扩频多载波CDMA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并行组合扩频OFDM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频带利用率,而且在信噪比较大时可靠性优于频域扩频多载波CDMA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尽管并行组合扩频OFDM系统的可靠性比频域扩频多载波CDMA系统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频带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在基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减小LED非线性的影响,将幅度-相移联合键控(APSK)与OFDM技术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引入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同时为了提高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实现系统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将OFDM调制与自适应技术相结合,即根据信道状况的不同,在各个子信道上使用相应阶数的APSK调制方式。文章介绍了3种典型的基于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的OFDM技术,并与基于相同阶数APSK调制的OFDM技术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APSK信号的包络要比QAM信号小,自适应OFDM技术的性能要明显优于基于相同阶数APSK调制的OFDM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