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从IPv4到IPv6过渡的三种常用机制: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NAT-PT(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建立一个小型、简易的实验室,具体给出了NAT-PT的实现技术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NAT-PT网关的地址和协议转换功能成功将IPv6和IPv4数据包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地址协议转换(NAT-PT)的转换网关是目前IPv4向IPv6过渡的主要形式之一。IPv6强制实施的IPSec不能与NAT-PT协同工作。本文结合安全协议集IPSec和NAT-PT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增加安全机制的转换网关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NAT-PT协议转换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随意 《计算机工程》2009,35(6):127-129
介绍NAT-PT的技术原理,给出NAT-PT协议转换网关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根据RFC2766文档和RFC2765文档的相关说明,参照Linux内核关于IPv4/IPv6网络实现部分的源代码,设计并实现NAT-PT网关应用程序。该程序由主体模块、应用层网关模块、网络地址转换模块和协议转换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4.
孙骞  张进  王莎莎  杨建锋 《软件》2013,(10):111-111,113
IPv6校园网规划建设及实现IPv4与IPv6资源互访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网研究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IPv6的原理和新特性、NAT-PT的地址转换及协议转换功能等IPv4向1Pv6过渡技术,结合校园网光缆和设备,研究使用NAT-PT和双栈技术规划部署IPv6校园网和解决校园网内IPv4与IPv6资源互访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校园网实际情况的IPv6网建设方案,实现了IPv4与IPv6资源互访。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的IP网络将是一个以IPv6协议族基础之上的统一IP网络,本文首先介绍IPv6协议的技术特点,以及实现IPv4协议到IPv6协议的过渡,并着重描述了IPv4向IPv6的转换的NAT-PT技术实现原理及算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NAT-PT网关实现IPv6与IPv4网络互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敦亚南  王振兴  郭润 《计算机应用》2006,26(Z1):226-227
分析了NAT-PT网关的地址转换和协议转换功能,研究了NAT-PT将IPv6和IPv4数据包进行相互转换的过程。提出了一种利用NAT-PT网关实现两类主机通信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增强的NAT-PT和IPSec兼容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IPv4/IPv6过渡时期NAT-PT和IPSec协议的兼容性解决方案,并基于此提出一种增强的IPSec分段保护方案,通过对IKE协议的适当改进增加了发起方对NAT-PT转换网关的发现和自动处理机制,提高了NAT-PT转换网关的透明性。性能分析显示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适应性,便于过渡网络安全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单介绍了IPv6协议,并阐述了在现阶段IPv4与IPv6共存的情况下,IPv4向IPv6过渡的三种较为成熟的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NAT-PT技术,最后概括了过渡策略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NAT-PT的分段IPSec隧道建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顾欢 《软件》2012,(2):136-138
NAT-PT技术解决了IPv4/IPv6之间的通信问题,但是通信过程中的安全却没有得到保证。对基于NAT-PT的IPv4/IPv6网络通信原理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了IPSec安全协议的应用实施分析后,提出一种分段的IPSec安全隧道建立技术,实现在NAT-PT特殊网络环境下部署IPSec安全隧道从而保证通信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分析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技术这三种常用的过渡机制,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过渡机制,有效地实现了校园网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与已有的技术相比,该方法实现了IPv4和IPv6的共存及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正逐步得到应用与部属,解决好IPv4/IPv6之间的过渡问题已是迫在眉睫。文中研究了NAT-PT过渡技术,分析了基于NAT-PT的互联网基本服务过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IPv4/IPv6基本服务过渡的原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Netfilter框架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帅  刘雷  柴乔林 《计算机工程》2006,32(13):147-149
在IPv4向IPv6过渡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纯IPv4节点与纯IPv6节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基于NAT-PT机制的转换网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该文对NAT-PT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应用Netfilter功能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NAT-PT机制的转换网关的一种模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NAT-PT转换网关在netfilter框架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在IPv4向IPv6过渡的过程中,两种网络将共存,所以这两种网络之间的通讯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应用NAT-PT转换网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首先对NAT-PT机制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NAT-PT机制中的地址转换操作过程,然后对Linux Netfiltr功能框架作了介绍.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netfilter功能框架的NAT-PT转换网关的一种模块化设计.这种模块化的NAT-PT转换网关具有实现简单和易于进行进一步功能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地址/端口/协议转换(NAPT—PT)是在AIPv4向IPv6过渡阶段实现纯IPv4和纯IPv6节点间互通的一种机制,如何提升IPv4/IPv6转换的性能是关键.本文给出了在Intel IXP1200评估板上通过采用硬件流水线技术实现的高性能转换网关系统设计.通过与PC机上运行的NAT—PT软件进行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说明基于网络处理器平台实现的NAPT—PT性能明显地优于PC上运行的NAT—PT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NAT-PT和PROXY的HTTP过渡方案的研究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AT-PT技术和PROXY技术是HTTP服务从IPv4向IPv6过渡的两种主要技术,文章讨论了基于这两种技术的过渡方案的实现与改进。论文从原理上分析现有方案,提出现有实现方案存在的问题,如NAT-PT中的动态映射地址对过期而导致的访问出错的问题,以及PROXY方案中IPv4端不能通过IPv6地址直接访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IPv6已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的核心标准,IPv4向IPv6的转换已成为必然,因此掌握过渡技术成为网络管理人员的迫切任务。首先介绍目前常用的双栈、隧道、协议转换等过渡技术,对每种过渡技术的实现原理、适用环境和特点等进行阐述。然后对不同的过渡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过渡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原则。通过部署6to4隧道和ISATAP隧道,详细描述了网络节点间的报文交互及路由配置过程。成功实现了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互联互通,从而为IPv6网络的建设、实施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NAT-PT的转换网关实现IPv4向IPV6过渡存在诸多的不足,且不能兼容Ipsec,IPsec是IPv6下的强制安全协议,提供网络层数据的安全。本文在分析了几种转换网关的原理及与IPsec不兼容的原因后,提出了自己兼容IPsec协议的转换网关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IPv4/IPv6校园网的规划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ERNET2建设的全面展开,高等院校建立IPv6校园网,积极投入IPv6的试验和研究成为必然趋势。主要研究基于IPv4的IPv6校园网规划问题,首先从技术方面,阐述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以及IPv6网络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双栈、隧道、NAT-PT等重要的过渡技术;然后,从规划与实现方面,研究在现有IPv4网络拓扑的基础上添加IPv6网络后的层次化网络拓扑结构,新增的IPv6网络所提供的服务以及为满足需求所选用的设备等。从而为IPv6校园网的部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2011,31(5):1180-1183
为充分利用IPv4/IPv6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隧道技术、前缀管理、地址池管理协作及移动IP的IPv4/IPv6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该框架的实现以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在过渡演进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