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羧基化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CPES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全自动界面张力仪研究了羧基化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CPES水溶液的界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发泡稳泡性、增溶力以及配伍性等.结果表明,CPES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及发泡稳泡性能,其CMC为4×10-6 mol/L,γcmc为32.58dyn/cm.5g/L CPES水溶液对5#机油的增溶力达到了44.32%,而对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的增溶力则达到了71.4%.将CPE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有助于改善体系的浊点.而CPES与阴、阳离子树脂、助剂相混使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聚醚、氨基改性有机硅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乳液聚合合成聚醚、氨基改性有机硅乳液,讨论了乳化剂、催化剂、改性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乳液聚合的影响;采用水相和逆相乳化法制得有机硅微乳液,并讨论了乳液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氨基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气流粉碎的牡蛎贝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并与尼龙6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通过激光粒度、表面元素分析、热失重分析、高压毛细管流变仪等分别研究了贝壳粉体的粒径分布、元素构成、热稳定性及相应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变性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气流粉碎和表面改性后的贝壳粉体具有粒子尺寸小(D50为5.1μm)、粒径分布窄(1~10μm)的特点。贝壳粉残留有机质和主体无机物热分解温度分别在300℃和600℃以上,表现出较好热稳定性。改性贝壳粉较未改性粉体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及与树脂的界面结合,相应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性和力学性能也明显优于后者。另外,贝壳粉因含有机质而具有一定极性,其尼龙树脂基复合材料较商品化碳酸钙填充尼龙的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型氨基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N,N-二甲基-γ-氨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进行单体聚合反应制得氨基硅中间体,再与环氧聚醚开环反应制备一种水溶性的氨基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PEAS),并用IR和1H-NMR对中间体及终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糖酰胺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详细叙述了糖酰胺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简单介绍了糖酰胺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官能团有机硅功能单体对丙烯酸酯乳液改性研究主要包括物理共混和化学共聚法,本文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孙亚月  佘铜 《材料保护》2014,(8):22-25,7
为了解决常规有机硅单体在乳液聚合反应中易水解的问题,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三甲基氯硅烷间的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难水解的新型有机硅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再以其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采用种子乳液共聚法合成了高硅含量有机硅-丙烯酸酯复合共聚乳液。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对新型有机硅单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测试、热失重分析、拉伸测试等表征了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结果表明:新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胶膜比纯丙烯酸酯乳胶膜在耐水性、耐热性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有机硅氧烷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有机硅氧烷乳液及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子形态、胶膜表面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步合成方法可制备稳定的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在复合乳液中有机硅氧烷链段主要分布在粒子表面;在有机硅氧烷乳液中引入不饱和双键,则由于舍乙烯基的有机硅分子在第二阶段聚合过程中与丙烯酸酯分子发生接枝共聚.导致有机硅氧烷链段在表面富集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发明涉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弹性乳液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用有机硅对丙烯酸酯大分子进行改性,提高了丙烯酸涂料的耐水性、附着性、抗污性和抗龟裂等性能。该乳液所用单体组成为以单体总质量计4%~15%质量的有机硅单体,以单体总质量计1%~5%质量的烯属不饱和酸单体和以单体总质量计80%~95%质量的烯属丙烯酸系单体。本发明制备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弹性乳液不但具有有机硅树脂的优良特性,而且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细乳液法制备γ-甲基丙烯酰氧基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改性苯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pH值、MPS的用量等对乳胶膜凝胶含量、溶胀比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溶胀实验表明,乳胶粒子和乳胶膜凝胶含量及溶胀比主要受体系的pH值影响比较大。动态力学分析表明,在中性条件下使用过硫酸钾(KPS)引发剂得到的乳胶膜的储存模量要高于偶氮二异丁腈(AIBN)乳胶膜的储存模量;增加MPS的用量以及对乳胶膜进行酸化处理或热处理可以提高乳胶膜的储存模量。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乳液聚合法,并以种子乳液法分步加料方式,将一定比例丙烯酸酯单体、自制的有机硅大分子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利用单因素实验和5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MM用量为1.2%,有机硅预聚体的用量为9%,单体配比为0.76,异丙醇用量为1.5%,可获得高稳定性乳液,成膜各项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维  陈佑宁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8):67-68,72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带活性有机硅预聚体为单体,K2S2O8作为引发剂,OP-1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当反应温度为80℃时,乳化剂浓度为2%,引发剂浓度为0.2%,搅拌速率为70~100r/min,反应3h,单体转化率可达到70%以上,得到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其平均粒径为46nm。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水性聚氨酯(WPU)耐水性差和表面性能差等缺陷,将有机硅和纳米SiO2同时引入到WPU中,首先通过自乳化法制备了WPU和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SWPU)。然后采用超声共混法将纳米SiO2粒子加入到SWPU中,制备了纳米SiO2/SWPU复合材料。最后,采用FTIR和SEM对WPU、SWPU和纳米SiO2/SWPU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接触角、吸水率及抗拉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WPU、SWPU和纳米SiO2/SWPU的疏水性能及抗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SiO2已被成功引入到SWPU中;纳米SiO2含量较小(≤3wt%)时能够较均匀地分散在纳米SiO2/SWPU胶膜中;当纳米SiO2含量从0增大至5wt%时,纳米SiO2/SWPU胶膜的吸水率降低了69%,拉伸强度从16.72 MPa增大至24.22 MPa,断裂伸长率从545%增至731%,表明纳米SiO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SWPU胶膜的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以磷酸三丁酯(TBP)为流动载体,液体石蜡为膜相添加剂,煤油为膜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W/O型乳状液膜体系提取模拟发酵液中的青霉素,考察了单一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对青霉素传质和液膜溶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胺类表面活性剂(兰113B、N205、ECA4360)对青霉素的提取率优于酯类表面活性剂(span80),且用量少、液膜溶胀率低;酯类表面活性剂与聚胺类表面活性剂不能配伍使用,聚胺类表面活性剂混合性能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有利于提高青霉素的传质,降低液膜溶胀.表面活性剂在液膜分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液膜的稳定性、溶胀性能及液膜的破乳.选择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适宜的液膜配方和操作条件,有利于控制液膜溶胀,提高青霉素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以ABn(n=2,3,4)型单体制备超支化聚碳硅烷、超支化聚碳硅氧烷和超支化聚烷氧基硅烷三类超支化有机硅树脂的合成工艺及其改性技术,重点介绍了制备含不饱和双键和环氧基团的功能性超支化有机硅树脂单体的分子设计与制备技术。论述了超支化有机硅树脂在薄膜材料、复合催化剂、增强助剂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巫朝剑  庞起  覃爱苗  梁春杰 《功能材料》2013,(21):3174-3177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苯丙乳液。采用FT-IR、DSC、GPC、Nano-ZS90等对聚合物乳液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单体配比、复合乳化剂、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乳液成膜性、耐水性、稳定性等常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粒径受复合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引发剂用量有关;单体配比是乳液玻璃化温度(Tg)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对液膜分离传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液膜体系在分离过程中的传质、溶胀和渗透等性能,分别考查了聚胺型表面活性剂L-113A和LMA-1及酯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对含P204载体液膜体系迁移镧(Ⅲ)的影响,以及L—113A、L—113B和EM-301对无载体液膜体系富集氨氮的影响.实验表明,因表面活性剂不同,造成乳状液膜体系在分离富集镧或氨氮时,分离传质性能相差较大,LMA—1—P204-煤油的液膜体系对镧具有最大的迁移能力。迁移率97.4%;而L-113A-膜相添加剂-煤油的液膜体系对氨氮的溶解渗透能力最大。迁移率为86.4%.另外,对因表面活性剂结构不同而造成油水界面黏度的差异以及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从乳状液膜和自组装双分子液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乳液插层法制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一种聚合物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新制备方法———乳液插层法。该插层法分为两大类 :聚合物乳液插层和单体乳液插层 ,这两大类又可按各自不同的插层机理进行分类。叙述了蒙脱土和复合材料的结构 ,以及复合材料的一些特性。并对聚合物乳液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指出将实验室技术产业化是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