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表处混合料轮辙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松 《石油沥青》2007,21(2):11-17
微表处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养护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检验了微表处用原材料的技术指标,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上以试验分析为基础,通过使用不同石料、乳化剂、纤维以及纤维的添加量,分析这些因素对微表处混合料轮辙变形试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择推荐级配范围内的偏细、偏粗和接近中值的三种级配,旨在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级配微表处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最终选择施工性和路用性均为最优的级配,为微表处级配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表处在广泛用于整幅罩面的同时越来越多地用于车辙修复。微表处车辙修复的主要破坏机制是高温稳定性不足。以改善乳化沥青残留物和微表处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为目标,通过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软化点和60℃布氏粘度试验、微表处混合料RLWT车辙试验等,对不同添加剂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效果变化规律进行了评价,为车辙填充微表处混合料添加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微表处混合料设计方法主要针对薄层罩面工况,由WTAT实验得到的容许最小乳化沥青用量偏大,对抗车辙性能考虑不周。采用RLWT实验方法,研究发现微表处混合料在乳化沥青用量较低时其抗车辙性能对乳化沥青用量的变化不敏感,而当乳化沥青用量不断增大超过某一界限值UCEC(Upper Critical Emulsion Content)后,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迅速下降。据此提出以(UCEC-0.2)作为容许最大乳化沥青用量,以油膜厚度不变原则对Ⅵ能T实验结果换算得到容许最小乳化沥青用量的微表处车辙填充混合料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表处稀浆混合料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忠  王波  刘明 《石油沥青》2008,22(2):59-61
目前微表处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快速的高等级公路的预养护措施,微表处技术需要精心设计,选用优质的集料、改性乳化沥青和合适的级配才能取得成功.但是目前微表处稀浆混合料的试验内容规定不明确,有些试验方法不合理.对拌和时间、粘聚力试验、湿轮磨耗试验和轮辙试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微表处混合料乳化沥青用量设计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以及工程数据的汇总,对微表处混合料乳化沥青用量的设计指标进行了检验.建议粘附砂量调整为不大于450 g/m2,浸水1 h湿轮磨耗(WTAT)指标取整为不大于540 g/m2使用;混合料的浸水6天WTAT取整为不大于800g/m2使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MS-3、MS-4型级配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用于我国西南地区高等级公路车辙修复与养护。研究微表处混合料轮辙变形试验方法并进行比较,总结出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程序。  相似文献   

8.
微表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功能全面、适应性广泛、施工简单、快速开放交通等特点.改性乳化沥青是影响微表处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也极易受到pH调节剂和pH值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盐酸和磷酸两种乳化沥青pH调节剂及其pH值对微表处乳化沥青体系稳定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微表处混合料拌和试验,对影响乳化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的乳化剂、石料、添加剂、润湿水量和拌和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合界面膜理论和双电层结构理论,分析了微表处混合料的破乳机理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微表处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对混合料拌和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性乳化沥青的研究,关键是解决好改性及乳化过程,使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且使用改性剂后,能使沥青的低温性能明显提高。介绍了一种专门用于微表处施工中的改性乳化沥青,在微表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速公路的预防性养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Sasobit和Aspha-min两种温拌剂制备温拌橡胶沥青,通过Bookfield旋转粘度试验,DSR和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以及延度试验对比了两种温拌橡胶沥青的性能。结果显示:Sasobit能明显降低橡胶沥青的高温粘度,而Aspha-min却增加了橡胶沥青高温黏度,且黏度随着两种温拌剂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asobit与Aspha-min都可以增大橡胶沥青G*/sinδ,且Sasobit增加幅度大于Aspha-min;Sasobit有利于橡胶沥青抗老化作用,而Aspha-min却略微有负面影响;Sasobit明显降低橡胶沥青5℃延度,而Aspha-min降低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黄猛 《石油沥青》2014,28(6):10-14
采用间接拉伸强度试验方法,评估了不同掺量的消石灰(0~2%)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消石灰的掺量降低了密级配温拌沥青混合料(WMA)的水敏感性,对未掺加消石灰的聚合物改性沥青间断级配(SMA)试件,其抗拉强度比(TSR)满足AASHTO规范大于8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动力学、断裂力学和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带裂缝沥青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裂缝深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裂缝路面结构的路面弯沉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面层层底最大拉应变和面层最大剪应力则对行车速度不敏感。当沥青路面面层已开裂,应力强度因子和路面弯沉随着裂缝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面层层底最大拉应变和面层最大剪应力则均比元裂缝时小,层底最大拉应变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连续管速度管柱作业减少气井生产中的井底积液及提升产量的问题,通过开展连续管尺寸及其作业深度对速度管柱的影响研究,优选出合理的连续管管径、壁厚及其作业深度,通过分析油藏流入动态曲线(IPR曲线)与油管流出动态曲线(J曲线)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不同速度管柱设计能否使已停产的气井恢复生产或持续生产。研究结果表明:气井产生积液时,采用小管径的连续管速度管柱作业能提高气体携液能力,但管径不应过小,过小会降低携液能力;根据储层位置及实际工况,可确定速度管柱最优作业深度,以确保气井长期高效生产;优选的速度管柱作业用连续管及作业深度,能明显提高气井日产气量。研究结果可为含水气藏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微表处养护技术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浩 《石油沥青》2007,21(6):46-53
国内在很多高速公路进行了微表处应用的实践。结合微表处处治路面的实体工程,对采用微表处养护技术的典型路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路面的抗滑性能、渗水系数、车辙、噪音等,分析微表处路段产生病害及功能下降的原因,重新对微表处混合料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指导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硬质沥青良好的高温性能,能够用于解决路面严重的早期车辙病害,因此最近几年硬质沥青或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成为公路界及材料界研究者的关注热点。通过对中国石化抗车辙沥青母粒新产品性能的分析研究,证明其具有便捷的使用方式,良好的路用性能,能够适应路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考察分子结构对针状焦中间相堆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蒽三聚物和四聚物堆积形态比较有序,而二聚物、五聚物和六聚物堆积形态不规整。模型化合物中的蒽三聚物和四聚物是针状焦中间相理想的分子组成。研究发现,蒽三聚物分子结构中引入烷基侧链不利于中间相的有序堆积。总之,与蒽三聚物或四聚物结构相似且不含侧链的化合物是针状焦中间相理想的组成。  相似文献   

19.
The utilization of crumb rubber and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 has proven to be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ly sound, and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the asphalt mixtures. In this research study the RAP content was varied from 0–60% (0%, 20%, 40%, and 60%) and crumb-rubber additive (0%, 10%, and 15% by weigh of bitumen) was blended with the unmodified binder by using wet process. The rutting performance of thes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use of RAP and crumb rubber in H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se mixes.  相似文献   

20.
无缆测井和常规电缆测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测井过程中深度系统与采集系统分开,测井数据易出现深度质量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现场经验,从深度跟踪系统入手,分析无缆测井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深度刻度、校正方法、钻具表的准确度和人为主观因素等,分别采用现场试验和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