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行标准中测定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方法有手工拆分法及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等有机溶剂溶解法,其中的手工拆分法效率较低,且溶解有机溶剂时对人员和环境的伤害大。为了寻求一种准确高效、低耗及安全环保的方法,探讨了采用1.0 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定量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该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在1.Omol/L次氯酸钠溶液中并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溶解40 min时,氨纶的修正系数为1.02。该试验表明,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时的试验数据准确度高、精确性好,可用于定量化学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两组分混纺织物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纺织服装市场上不良商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检测机构应及时准确地检测出纺织服装制品的纤维成分及含量。目前没有测试绵羊毛、山羊绒、棉3组分织物中纤维含量明确的相关标准,因此依据物理法(手工拆分法和显微镜投影法)和化学溶解法(次氯酸钠法和硫酸法)设计4种试验方案,分析比较各个试验方法以及各测试方法的优劣。试验表明:手工拆分法优于化学溶解法,但适用范围有限;化学溶解法中次氯酸钠法优于硫酸法;在50℃条件下,硫酸法对毛绒纤维损伤大,不建议采用;显微镜投影法不建议使用溶解棉后的试样;显微镜投影法与次氯酸钠法相结合,试验结果接近配比,且适用于所有绵羊毛、山羊绒、棉混纺或交织的织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聚乳酸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化学试剂对聚乳酸纤维和其它纤维的溶解性能,筛选出合适的试剂进行试验,测定聚乳酸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羊毛、聚乳酸纤维/桑蚕丝混纺织物可用1mol/L次氯酸钠溶液法,聚乳酸纤维/棉、聚乳酸纤维/粘胶纤维、聚乳酸纤维/腈纶混纺织物可用75%(质量分数)硫酸溶液法,聚乳酸纤维/锦纶混纺织物可用88%(质量分数)甲酸溶液法,聚乳酸纤维/涤纶混纺织物可用65%~68%(质量分数)硝酸溶液法或二氯甲烷法,聚乳酸纤维/氨纶混纺织物可用80%(质量分数)硫酸溶液法。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可以准确、安全、简便地测定聚乳酸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可满足纺织服装面料纤维含量标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前现有的检测标准对棉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但手工拆分法耗时长,效率低,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深色织物氨纶定量分析结果偏大。文中采用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了20.00%盐酸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准确性,并通过计算20.00%盐酸法对纯氨纶纤维定量分析的修正系数优化20.00%盐酸法,测试优化后20.00%盐酸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中氨纶定量分析中氨纶的绝对偏差最大为0.39%,完全符合标准中规定定量的置信区间(1.00%以内);20.00%盐酸法有效地避免了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局限性,对棉氨织物实现准确、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对绵羊毛与氨纶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钠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二甲基甲酰胺法只适用于浅色样品定量分析;次氯酸钠法所得结果不稳定;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对绵羊毛与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绝对误差较小,表明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定量分析绵羊毛与氨纶混纺织物...  相似文献   

6.
针对氨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中,定量分析手工拆解法工作效率比较低,特别是对于针织织物中网状氨纶手工拆解非常困难;以及化学溶解对人体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不环保。使用了0.9 mol/L~1.1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70℃的振荡水浴锅中化学腐蚀纤维素纤维,清洗、烘干后剩下氨纶。其定量分析方法数据准确、工作效率高、更加环保,可以替代手工拆解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棉氨纶包芯纺织品纤维含量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对比了现行的4种棉氨纶包芯纺织品中纤维含量测试方法,以手工拆分法测试结果为标准测试结果,利用正交试验,通过改变测试过程中的试剂浓度、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对偏差较大的两种测试方法进行修正。指出:FZ/T 01095—2002中的手工拆分法和GB/T2910.12—2009测试法的测试结果相近,与手工拆分法相比,溶解法受溶剂浓度、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棉纤维所含杂质的影响,不同测试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有较大差异,通过修正测试条件可以提高测试准确性。认为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测试参数,棉氨纶包芯纺织品纤维含量各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氨纶与纤维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分析常用的5种测试方法,对同一面料进行测试,对比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发现: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法对深色样品测试的氨纶数据偏大,且这两种有机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手工拆分法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效率低,对于一些网状的氨纶耗时、耗力;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无论是深色还是浅色面料的检测结果都接近于手工拆分法,更能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而且产生的废液也更加环保。  相似文献   

9.
冯文  张鹏 《中国纤检》2006,(10):24-25
对于易拆分的棉氨织物,分别采用FZ/T 01095-2002中规定的手工拆分法和化学分析法进行纤维含量测试,然后对两种测试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用化学分析法测试得到的氨纶含量比用手工拆分法得到的结果要大,差异值在1.1%~1.9%的概率有99%。  相似文献   

10.
目前桑蚕丝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有二甲基甲酰胺法、物理拆分法、二甲基乙酰胺法、次氯酸钠法,这4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文中通过改变次氯酸钠浓度和测试时间对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进行检测,并将4种方法进行比较,计算了不同方法之间的极差值。结果表明,4种试验方法均能够符合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要求,且0.7 mol/L次氯酸钠定量测试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的危害小、耗时少、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1.
方方 《针织工业》2013,(11):65-69
为了研究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交织产品三种定量测试方法间的差异,选取棉+氨纶、黏胶+氨纶、莱赛尔+氨纶和莫代尔+氨纶等7种类型的交织产品,分别采用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手工拆分法结果最为稳定,平行样品测试结果偏差不大于0.2%,试验结果接近真实值;DMF法和DMAC法的测试结果比算术平均值偏大1%~4%,可通过调整修正系数d降低偏差,建议调整棉+氨纶和黏胶+氨纶型交织产品d为1.02,调整莱赛尔+氨纶和莫代尔+氨纶型交织产品d为1.01。  相似文献   

12.
为正确把握蛋白质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服用性能与生产工艺,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混纺比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的羊毛和桑蚕丝纤维为例,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盐法及拆分法分别对5种不同的羊毛/氨纶混纺产品和桑蚕丝/氨纶混纺产品纤维含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完全符合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四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要求。且在测试中从纤维溶解过程来看,采用次氯酸钠盐法测试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的含量比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更为合理。为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试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研究了次氯酸钠溶剂对氨纶与一般再生纤维素纤维(莫代尔纤维、粘胶纤维、莱赛尔纤维、铜氨纤维等)的混纺面料进行定量的方法,同时与二甲基甲酰胺法和手工拆分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经比较发现,二甲基甲酰胺法只对浅色的样品适用,针对深色的样品而言,检测得到的氨纶比例偏高,而本试验选用的次氯酸钠方法不受颜色深浅的影响,检测得到的氨纶比例和手工拆分方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纺织品纤维定量化学分析中,对含黏合剂的混纺织物提高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减少检测机构的风险。以棉/聚酯纤维混纺织物为例,分别采用手工拆分法、三氯甲烷/三氯乙酸法、硫酸法、近红外光谱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由于黏合剂的存在,采用三氯甲烷/三氯乙酸法和硫酸法的试验结果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较大;而采用手工拆分法和近红外光谱法时,受黏合剂的影响比较小,试验结果更接近于设计值,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聚酯纤维/棉/黏纤/氨纶四组分牛仔面料纤维含量不同定量测试方法间的异同,选用6种织造类型不同、组分相同的牛仔面料分别进行3种定量方案测试,并将测试含量与标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案1实测值与标称值相比,氨纶偏大了0.8%~1.7%,黏纤偏大了2.99/6~4.7%,棉偏小了3.9%~6.0%,聚酯纤维比较接近;方案2实测值与标称值无明显差异;方案3中3。试样的氨纶实测值比标称值偏大了1.8%,2。面料棉实测值比标称值偏小了2.3%、黏纤偏大了2.27/5,其他纤维含量与标称值无明显差异。该试验表明,经、纬纱分开溶解定量的测试结果优于整体溶解定量,拆分法测试氨纶含量最为准确,棉/黏部分应避免直接选用化学溶解法,选用“拆分+溶解”方案减少混合物组分,测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到正确检测出氨纶含量的方法,分析了GB/T2910中关于棉/氨纶混纺面料中氨纶含量的各个检测方法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手工分解法结果准确;建议检测时首选手工分解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组分含氨纶混纺面料纤维含量分析方法的设计、试验、比较,得到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案,可用于检测棉/锦纶/氨纶、粘胶/涤纶/氨纶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较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在煮沸状态下溶解纤维素纤维的方法,使次氯酸钠可以应用于对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以及棉腈等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其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且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9.
方方 《针织工业》2018,(7):67-72
黏胶与氨纶交织物定量分析方法不同时,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文中探讨了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的质量损失,并分析了定量效果。指出,二甲基甲酰胺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中黏胶质量修正系数与标准中有差异,定量过程对染料有一定的剥离作用,定量结果误差较大且不稳定;手工拆分法对黏胶和氨纶损失极小,定量结果较为准确,但对人员技术要求高,且拆分后的氨纶网中有黏胶残留;次氯酸钠法对氨纶无损伤,结果准确,但是定量时间较长,试剂稳定性较差;20%盐酸法对氨纶无损伤,试剂易配制和保存,试验时间短且定量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0.
文中对棉氨混纺织物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手工拆分法花费时间长,对于密度较大的织物试验结果会出现偏差;对于N,N-二甲基甲酰胺试剂法,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在25℃处理棉氨混纺织物10 min并不能完全去除其中的氨纶;而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在50℃或沸腾状态下均可以完全去除,且试验结果的误差范围符合标准规定。对比分析发现,N,N-二甲基甲酰胺试剂(50℃,10min)法比行业标准规定的N,N-二甲基甲酰胺试剂(沸腾,20 min)法,试验条件更加温和,试验时间更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验效率,且不影响检测结果质量,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