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桂平 《化肥设计》2004,42(3):57-58
中温热管空气预热器的最佳工作状态为:热烟气温度320~200℃,经热管空气预热器降温到150℃;空气出口温度为≤220℃。此工作状态对于小型氮肥厂吹风气回收最为适合。笔者对中温热管的工作状态、换热面积及结构的设计计算进行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把小氮肥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做好,现将我省近年来部分厂采用的几项节能措施简要列出如下,供参考。一、锅炉烟气的余热利用 1,利用烟气余热加热空气,提高入炉空气温度盐城地区,太州等化肥厂利用烟气余热予热入炉空气,使空气由常温升至100~150℃以上,提高了炉膛燃烧温度,节约了燃料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估测,排烟温度由原来的300~500℃降到200~220℃,锅炉热效率提高2.5~5%,吨氨节标煤21~27公斤。  相似文献   

3.
超低排放背景下燃煤电厂大多采用湿法脱硫装置,装置出口饱和湿烟气排放后一般会在烟囱出口形成湿烟羽,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切线法对烟气及环境空气状态进行计算,确定湿烟羽消除的临界温度及混合空气当量比,比较不同烟气消白技术路线的适用环境条件及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湿烟羽消除难度越大。环境相对湿度为60%,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为50℃时,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前提下可实现无湿烟羽排放的临界环境温度为37. 3℃,可见在常见环境条件下,调整湿法脱硫装置出口烟气状态参数以消除湿烟羽是有必要的。假设可适用的烟气最大降温幅度为30℃,最大升温幅度为30℃,仅采用烟气加热技术可消除湿烟羽的临界环境温度为12. 9℃;仅采用烟气冷凝技术可消除湿烟羽的临界环境温度为8. 7℃;采用烟气冷凝再热技术可消除湿烟羽的临界环境温度为-12. 9℃。对于空气加热混合技术,基于切线法对空气烟气混合过程进行热平衡计算,确定可消除湿烟羽的临界空气当量比。将烟气加热、烟气冷凝及空气加热技术组合使用可拓宽烟气消白适用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常,具有高含氮资源禀赋生物质在能源化利用过程中需控制NOx排放。解耦燃烧是可适用于高含水、高含氮燃料的低NOx燃烧技术,其对NOx生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其他燃烧技术。为揭示解耦燃烧中热解挥发产物的原位控氮潜力、发展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以糠醛渣为原料,借助固定床装置和双流化床装置,分别开展其热解特性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近实际工况模拟研究。具体地,首先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糠醛渣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解产物分布,继而借助双流化床反应器考察了热解在线挥发产物对热解半焦同步燃烧烟气中NOx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在500~700℃热解温度区间内,随温度的升高,半焦产率逐渐减少,从45.2%下降到39.8%;气体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2.4%上升到22.5%,CO、CH4、H2等还原性组分产率增加显著;焦油产率略有降低,从15.9%降低到12.9%;水分产率变化不大。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实验中,糠醛渣热解挥发产物对热解半焦同步燃烧所产烟气控氮效果良好,热解挥发产物对半焦燃烧烟气NOx减排效果主要受热解温度、二次风占比影响,总过量空气系数ER=1.3,热解温度600℃、二次风过量空气系数ER2=0.5时,糠醛渣热解挥发产物对相同热解条件下生成的半焦燃烧(900℃,过量空气系数ER1=0.8)所产烟气原位控氮效果达到最优,NOx减排率为54.80%。这表明,可通过控制热解挥发分产物产率、氧化程度,充分发挥挥发分的NOx还原能力,从而明显改善解耦燃烧原位控氮效果。  相似文献   

5.
1979年我厂在一台SHF10-25/400型沸腾锅炉上配置了管式空气预热器,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参数为:换热面积181米~2,进口空气温度25℃,出口空气温度75℃,入口烟气温度250℃,出口烟气温度144℃,空气平均流速7.06米/秒,烟气平均流速13.32米/秒,烟气中飞灰浓度48.9克/标米~3。采用492根φ40×1.5的有缝钢管。错列布置,纵向节距70毫米,横向节距88毫米。Ⅰ组与Ⅱ组间隔开,是考虑低温段腐蚀后,更换方便。使用燃料为造气炉渣加白煤,混合后的工业分析如下:W~y=12.86%,A~y=57.78%,V~y=2.32%,C~y=32.9%,Q_DW~y=6580千卡/公斤。该炉自同年底投运至今五年多来,在实际  相似文献   

6.
伍捷申 《玻璃》2015,(9):3-19
总结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蓄热式窑炉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论述了蓄热室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提高热回收利用遭遇的技术瓶颈,以理论的最高回收率84%为目标,以作者的蓄热-换热组合式玻璃池窑专利为手段,可将现实的蓄热室的空气预热温度由近1 000℃提高到1 250℃,烟气热能回收率由52.6%提高到65.8%,。以"七五"攻关544 t/d窑为例,可节省渣油3515 t/a,达到投资最小而烟气热能资源化率最大化,为节能减排、增产降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加热炉节能增效,研究了烟气回流掺氧助燃技术对2#管式加热炉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烟气回流掺氧助燃技术,可提高加热炉燃气理论燃烧温度、降低NO排放浓度、减少排烟热损失、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在富氧空气预热温度为155℃、排烟温度为120℃的条件下,烟气回流掺氧助燃技术可使2#管式加热炉热效率提高2.09%~4.09%。当掺氧浓度为24%、排烟体积回流比为32.57%时,燃气理论燃烧温度下NO生成速率为1.26 mg·(m~3·s)~(-1),排烟热损失减少1 583.70 kJ/(1 Nm~3燃气),2#管式加热炉热效率提高3.48%。  相似文献   

8.
我厂供热系统采用KZL4—13型快装锅炉。过去,锅炉的烟气虽经省煤器回收部分余热,但排烟温度仍在200℃以上,不少热量从烟囱里白白浪费掉。83年我厂从上海引进了一台硼硅玻璃管空气予热器,用加入锅炉的空气来回收烟气的显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空气予热器的换热管系采用硼硅玻  相似文献   

9.
<正> 我厂一台SHF10—25/400型沸腾锅炉(系自行设计制作)配置了管式空气预热器(见图一)。其设计参数:换热面积181m~2,进口空气温度为25℃,出口空气温度为75℃,入口烟气温度为250℃,出口烟气温度为144℃,空气平均流速为7.06m/s,烟气平均流速为13.32m/s;结构采用φ40×1.5的有缝钢管、错列布置,共472根;纵向节距为70mm,横向节距为88mm;Ⅰ组与Ⅱ组间隔开(基于考虑低温段腐蚀后更换方便);使用燃料为造气炉渣加无烟煤,其混合后的工业分析为:W~y=12.86%,A~y=51.78%,V~y=2.32%,C~y=32.9%,  相似文献   

10.
耦合工况下回转窑热工过程综合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回转窑的结构特点及物料运动特性出发,针对回转窑热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对流、辐射、传导多种热交换方式及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应用区段法建立了反映回转窑热工过程特点的综合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大部分区段烟气、料床、窑壁温度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烟气温度高于料床、窑壁温度;在距窑头约10 m处,烟气温度达到最高值1 524℃,随后烟气温度沿轴向下降,到窑尾,烟气温度下降到最低值383℃;料床温度随窑体转速的增加而减低,温度愈高,窑体转速对料床温度的影响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换热器热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全生 《化工设计》1998,8(1):22-23
对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过程各热阻进行数量级估计,并对总传热系数随各热阻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折流杆换热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折流杆换热器的研究进展、结构特征和特性。并阐述了此类换热器的局限性与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王瑞广 《化肥设计》1999,37(1):39-41
介绍化肥厂造气工段余热回收设备--热管换热器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热管式废热锅炉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在自制的固—固套管式换热器中,以催化裂化催化剂为原料,对系统的循环特性、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床层密度、提升风量、床层温度、催化剂粒径等因素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提升风量增加,表观气速增大,床层密度下降,传热系数下降;提高床层温度,减小催化剂的粒径,传热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15.
Ulf Wickstrm 《火与材料》2004,28(5):411-415
Fire safety engineers, especially those experts writing fire test standa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cepts of heat transfer from a fire to a surface by radiation and convection. The concepts are therefore often not very well defined, in e.g. ISO and CEN standards, leading in many cases to confusions,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siderable errors. This paper is an effort, in a very simple way, to make the issue a little clearer, particularly for use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work. ISO/TC92 and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Fire Research Directors are currently endorsing very important work on procedures to calibrate heat flux meters. The two entities, heat transfer by radiation and convection, may be treated independently. The presentation below is deliberately very short and basic avoiding many phenomena that are not immediately needed in most fire standardization work. Recommendations are reached on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heat transfer in fire testing.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国外非金属换热器的种类、结构以及发展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热管的发展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热管换热器的发展情况,通过两类典型热管换热器在工业上使用情况的比较,阐述了新型径向热管换热器的优良性能将促进热管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岳志刚  蔡红梅  刘玉华 《辽宁化工》2014,(3):263-264,268
从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及换热管厚度计算两个方面阐述了标准中为什么规定换热管不考虑腐蚀裕量;指出换热管考虑腐蚀裕量的方式与其它受压元件不同;总结了换热管考虑腐蚀裕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金仁虎 《涂料工业》1999,29(3):26-27
探讨了设计燃油、燃气烘干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着重讨论间接燃烧时换热器传热系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通过钠热管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分析研究热管轴向传热率受粘性传热极限、声速传热极限、毛细力传热极限的限制。给出各种传热极限时的壁温分布曲线,并将实验的传热率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最后对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携带传热极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