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于立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93-101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中国不少城市将生态域的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成为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中国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对中国生态城镇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论述了中国生态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7个主要的共性问题.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城镇在探索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尽管存在困惑,但仍然在成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模式"?围绕这一问题,法国的一些规划师就中国城市建设的状况和方式、机动性在城市发展中的结构性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这些意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之路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师》2011,(3):89-94
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般归结为中国建筑师受到的学院派教育和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则试图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指出通过“式样”,建筑的装饰、外...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材》2000,(5):42-42
4月13日,中国首家立足全球、专注室内设计业、建材业及室内装饰施工相关行业的目标网站chinainteriors.com(中国室内网)正式开通。这是国际室内设计及装饰业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全面服务的窗口。作为行业化目标网站的先驱,中国室内网旨在成为一家集业界相关信息、行业先进的理念、商业行销、客户咨询于一身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中国室内网的诞生,将对整个行业设计、建材以及室内装饰产生重大的整合影响,其互动性、跨越地域性将彻底改变行业的传统模式。与时下风行的门户类、竞价类水平网站不同,中国室内网不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王”的画像与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城市开发》2009,(11):63-65
作为中国土地市场上的一个独特景观,当代"地王"产生的速度和频率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特别是当那些财大气粗的"国"字号企业也轰轰烈烈地加入到"地王"角逐的阵营中来时,中国又一轮"圈地运动"的争夺战势必升级得更加激烈,而血拼之后的残局将会加剧中国经济反思的痛苦与煎熬.  相似文献   

6.
袁忠 《华中建筑》2003,21(1):18-21
以中国大陆为范围,对20世纪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进行了整体简析,认为其中出现了三次高潮与三种不同的路向,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将古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作为史料的、作为涵义性的、作为过程与体验中的。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建筑、古典建筑三个范畴进行了意义和价值的区分,最后提出认识中国古典建筑本真的以人学为底蕴。在关系中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穗 《四川建筑》2005,25(5):13-15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将个体融入自然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唯理主义的指导下,追求对自然的征服和驾驭.中国与法国的古典园林作为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其园林美学思想,造园风格等都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比两者的特色,将会对古典园林的保护与发展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单位:解读中国城市转型的钥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位,作为带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产物,近来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中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关注城市单位社区,将其作为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空间转型的关键.在回顾单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质性方法在研究城市单位社区中的适用性.初步归纳出转型期单位社区变迁的研究框架,认为"单位居民一单位社区一单位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释城市单位社区变迁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这里讲的恶性循环描述了汽车对美国和部分欧洲城市的影响,当然不能预测私家车普及化将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形势和西方国家的完全不同.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稀缺,我们可以设想私家车普及化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严重.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中国普及私家车会带来的一些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作为无锡市实施太湖治理和生态修复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阶段展示成果,是无锡市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项重要生态文化工程.作为无锡市面向全世界的一个最亮丽的生态文化地标,这一项目将是一个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工程.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志刚  陈瑶 《山西建筑》2010,36(1):66-67
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创新问题,以及对如何继承、建造出有中国特色建筑方法的理解和对将来中国建筑的看法与展望,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建筑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关联的现代转变及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还鲜有讨论。本文考察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性质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建筑专业的影响。文章论证,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外来势力和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多元的公民社会出现并成为建筑商品化和多元化建筑价值取向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话语权的把持者,即建筑职业标准和审美评判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传统国家与建筑业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被以租界为代表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取代,建筑形式从传统等级社会的制约下获得了发展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仅延续了外国租界对于建筑活动的法制化管理方式,还出于国家认同和改造国民的需要,推动了建筑中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于政府行政建筑、纪念物和国民教育空间等特殊类型建筑的建造。国家与建筑学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国家与建筑再次经历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多元化格局为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条件,国家正在重建与建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1):31-44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寯——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传者.并对古典复兴式设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另一方面.他热衷于中国文人绘画.还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第一位现代学者。本文试图说明,童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了一位满族建筑师的现代性。作为一位满族人.他经历了本民族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倒台.他对传统文人绘画与园林的心仪便反映出他的”遗民“心理和寻找可以遗世独立的”胸中丘壑”的愿望。而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的现代建筑师,他对于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思想当比其他同道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这当是他讽刺大屋顶设计.在创作上坚持时代精神,在写作中积极宣传现代建筑科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历史一样的悠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建筑美学观大相径庭。本文从不同的社会性质对建筑产生影响的这个角度,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审美的比较分析。归纳中国建筑美观的时代变化的特色和规律。为当今的建筑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魏筱丽 《建筑师》2018,(2):108-112
风格作为西方美术史中的关键概念,近代时期,它承载着美术史学方法引进中国。为探索书写建筑史的角度,本文采用风格作为西学引进中国的典型,去追寻它的历史渊源和引进到中国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进的西方建筑概念会结合其他引进的新概念(例如风格结合后现代主义),为建筑知识的更新提供可能。西方建筑学思想的引进是一个西方话语秩序接受调整的过程,它被作为参照去解释中国。  相似文献   

17.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8.
50年之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默 《世界建筑》1999,(9):24-28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50年发展道路,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仿古为主的“民族形式”时期,简约化时期,“文化大革命”庸谷艺术时期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健康的多元建筑论时期,多元建筑论时期又有几种流派:即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生活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唯一源朱,坚持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唯一”与“多元”并存,“唯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日益普及,英语全球化已经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趋势。英语进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在接受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熏陶后,出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两个不同却又易混淆的概念。文章从二者的定义、成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