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G网络时代要求承载网支持大带宽、低时延和泛连接的业务需求,SR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文章阐述了分段路由SR技术的工作机制,介绍了5G承载网SPN设备在SR技术上转发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处理流程,详细说明了两种SR隧道及其相应的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第四代移动通信(4G)承载网络只能满足2G、3G和4G无线业务回传承载,而无法满足5G无线回传对承载网络在带宽、时延、切片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的更高需求,更不能满足5G各种业务场景中极高要求的实时保护倒换需求,以及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中业务保护和快速收敛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分段路由(SR)隧道技术在5 G...  相似文献   

3.
李嘉 《电子测试》2020,(2):83-85
随着5G的到来,网络结构和网络技术不断演进,在网络设备简化、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转发面和控制面分离的技术背景下,为满足云网一体及5G、大客户、家宽等业务的综合承载目标,结合现有固网宽带业务的业务需求和维护需求,提出了SR(Segment Routing)、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vBRAS承载固网宽带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及部署应用,测试验证了5G与固网宽带业务统一承载的可行性,为后续大规模部署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3G/4G网络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习惯,人民利用PC和手持终端,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捷。5G技术改变了整个社会。数字经济时代到来,5G技术构建了全新的生态性、智慧性系统,深度融合各行业,满足了多样化终端需求。介绍了5G承载网需求及变化;重点分析了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SR)技术;5G承载网络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实现了固定宽带、云、政企专线综合承载,为人们构建了更加快捷、体验感更强的网络环境和实际高质量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5.
面向5G的传送网面临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分片、灵活连接、高精度时间同步、组网架构变化等多方面的技术挑战。指出了分组传送网(PTN)、基于IP的无线接入网(IPRAN)、光传送网(OTN)等现有技术难以完全满足5G的长远需求,灵活以太网(FlexE)、灵活光传送网(FlexO)、分段路由(SR)、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技术为5G承载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25 G的光管芯也逐渐成为了高速光通信的基础。认为5G为新的传送网技术的引入提供了重要驱动和时间窗口,并首次提出了将切片分组网(SPN)体系架构用作5G前传、中传和回传的统一承载,同时还对其关键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5G业务已进入正式商用阶段,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将为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5G技术的优势,然后结合智慧校园相关业务需求,提出了5G技术可在智慧校园中应用的各类业务场景。  相似文献   

7.
《移动通信》2010,(19):90-91
上海贝尔近日正式推出其创新的100GIP解决方案,为中国电信进行了7750业务路由器(SR)100G以太网接13卡的首次现实环境演示。该演示验证了该业务路由器具备支持100Gbps下载速率连接扩展的深厚实力,同时也验证了借助100G以太网接口卡在整个运营商网络中广泛部署的可行性,有助于将IP核心网加载到适应业务需求的边缘和城域网络中。  相似文献   

8.
《中兴通讯技术》2018,(1):42-48
大带宽、强路由、高可靠、L3到边缘、25 GE/50 GE/100 GE低成本光模块是5G承载网的基础要求。灵活以太网(Flex E)、分段路由(SR)、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EVPN)、IPv6、设备虚拟化、高精度时钟是5G承载设备应具备的关键技术。认为承载网存在4个方面演进趋势:网络扁平化;管理、控制、转发隔离;传统网管向管控融合的SDN架构演进;4G/5G统一承载。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步入到5G时代,5G主要解决三大应用场景,即:低功耗大连接、增强型移动带宽、超低时延高可靠,这也对承载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随着5G商用服务的开通,为能够更好地满足5G业务的承载,必须加快传输承载网的改造速度。基于此,运营商们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网络现状和市场策略,采取有针对性地建设策略和方式,并将OTN作为出发点,构建起一个智能、高效、灵活的5G承载网。  相似文献   

10.
VoLTE是4G语音的目标解决方案,其业务优势明显,与VoC S相比,VoL TE将对其所承载在的IP网络带宽需求带来较大变化,也提出进一步优化媒体路由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5G作为万物互联的基础条件,具备毫秒级别的低时延、可以连接密度达百万的大连接、拥有10 Gbps以上的高峰值速率等。由于5G网络会承载多样化的业务,所以新一代网络架构设计要灵活搭配不同的业务需求。目前运营商在全面了解网络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实际立体组网方式进行了深层探究,并依据全新的网络架构实现不同的网络功能,以此保障现有网络演进过程和5G网络可以充分融合。因此,文章在了解5G立体组网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5G立体组网的设计思路,由此探讨了以用户感知为核心的5G立体组网和智能方案。  相似文献   

12.
SA组网的5G核心网已开始大规模部署,智能城域网是中国联通5G网络的承载解决方案,但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充分考虑5G核心网的业务承载需求.简要介绍了当前承载网络结构,并结合中国联通现网,对5G核心网信令面、用户面以及4G/5G互操作等业务承载提出了解决方案,对5G建设及后续的网络融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IP技术发展定位转型的背景下,本文重点对运营商面向承载传统电信业务需求建设其“IP专用网络”的设计要点进行了介绍,其中主要涉及业务定位、层次结构、自治域(AS)组织原则、网络拓扑结构、业务/应用组织方式、QoS解决方案、业务承载及故障恢复解决方案、网络路由组织、应用系统接入解决方案等。此外,本文还对基于“IP专用网络”的移动增值应用承载方案进行了分析描述。希望能对相关网络、应用系统设计提供框架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数据通信》2010,(5):34-34
上海贝尔近日推出100G IP解决方案.为中国电信进行了7750业务路由器(SR)100G以太网接口卡的首次现实环境演示。该演示验证了该业务路由器具备支持100Gbps下载速率连接扩展的深厚实力及借助100G以太网接口卡在整个运营商网络中广泛部署的可行性.有助于将IP核心网加载到适应业务需求的边缘和城域网络中,表明上海贝尔的100G解决方案在业务边缘已经可以应用,将有助于超级宽带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移动通信互联网从最初的与网络连接,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再到现代的5G网络技术应用,足以说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讲求高速率、智能化,5G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朝着各类需求的满足发展。5G技术的应用对基础性承载网络提出了安全承载要求,5G技术的发展将会让承载网结构及发展出现新变化。下文将对5G承载网业务需求及基本建设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5G传输网络承载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丽莉  姚军 《电信科学》2019,35(7):145-151
5G时代3类典型场景的业务需求对承载网络在容量、时延和组网灵活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针对无线网和核心网架构的变化提出了网络切片、增强路由转发功能等要求。首先分析5G的承载需求,重点考虑5G的3类典型业务场景、无线和核心网的架构变化;然后结合现网100GE PTN的实际应用情况,重点围绕容量、时延等维度完成需求与网络现状的对标;最后提出了网络回传、机房配套的演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苟坤 《电信快报》2021,(8):26-28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巨大作用.针对5G应用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从网络结构和业务需求出发,描述毫米波频段的基本传播特性,对5G无线通信系统的几种关键技术给出较为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高带宽毫米波频谱中5G的应用,结合5G标准演进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混合波束成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5G业务需求对传送网影响的基础上,针对5G业务特性、SPN技术成熟度和传送网络架构等方面提出SPN承载解决方案,以及过渡阶段演进步骤。同时从综合业务接入区、管道和光缆等基础资源角度提出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伴随5G网络的建设,以大带宽、高速率、广连接为特点的5G网络开始融合人们生活,如何有效解决传输“最后一千米”,保障5G业务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介绍了WiFi 6技术高传输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等优点,提出了基于WiFi 6技术实现5G非视距传输回传的技术方案,并对方案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了实地测试对比,从而论证了基于WiFi 6技术5G非视距传输可作为应急通信业务的补充手段,能实现业务数据稳定回传,完成应急通信网络的业务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5G业务发展领域,OTN相较于其他传送网体现出了更多优势,能够较好实现5G业务承载。在对5G业务发展的OTN承载需求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面向5G业务的OTN组网架构,并对OTN采用的前传、中传等承载技术进行探讨,能够为发展5G通信网络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