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结合广州市河涌特性,分别提出适宜广州北部山溪性河涌、南部平原网河性河涌及城市密集区河涌的如土工网垫植被复合型护坡、水生植物护岸、景观净污型混凝土组合砌块护岸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实践证明所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可行的,不仅能保证岸坡稳定和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同时对河涌景观和生态恢复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生态系统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主要应用的河流水质改善、生态护岸建设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3个方面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江苏省丰县的生态水利建设实例,提出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小河流的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多采用混凝土护岸的基本模式,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本文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化保护的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及其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护岸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的硬质化、规整化的城市河流整治工程片面强调行洪、排涝等功能,降低甚至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河流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河水严重污染。结合我国城市水域大面积污染现状,概述了城市河流污染成因与整治现状,提出污染河流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指出芦苇生态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等多种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适用于城市狭窄河流的岸坡生态修复技术:空心砌块生态护面的加筋土轻质护岸技术、石笼网装生态袋和废旧轮胎联合的生态护岸技术。  相似文献   

5.
河流地貌多样性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域开发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理念,针对修复河流缓冲区、恢复河流蜿蜒性及连续性、创建深潭浅滩、修建生态护岸等内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今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城镇河道存在的行洪能力不足、水体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河流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原则.根据我国城镇河道整治的实际要求,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水体环境与创造滨水景观为目标,从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生态系统、景观需求与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对生态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进行了分析,其中河道线形一般应按照原有天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河道断面一般可设计成复式断面和梯形断面;护岸形式建议首先采用自然生态护岸,其次是人工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人工增氧、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苏州市农村中小河道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采用不同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通过分析修复后水体的水质指标及浮游生物量变化,得出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各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水体水质,但均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河道水环境的修复需求。底泥疏浚能够改善水质指标,但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大幅减少且恢复缓慢;生态护岸对于含氮量较高的河道修复效果较差;生态浮床对于含磷量较高的河道修复效果不佳。联合修复技术,如生态护岸/底泥疏浚、生态湿地/木桩/自然护坡、生态浮床/生态护岸能显著改善水体水质和水生态,以上研究对其他平原地区农村河道的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现状、需求及型式等的分析,探讨了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护岸研究.要更加重视从生态角度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与险工段河段的综合整治,同时还需开展对不同类型生态护岸防护机理、生态效应、已实施护岸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生态护岸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河流污染严重,人工化问题十分突出,基于生态近自然理论,开展河流修复技术的研究.从自然化原理、自然生境构建、护岸材料选取、近自然风貌运用、近自然植物搭配等角度,对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论述.典型工程应用表明,采用基于底泥预处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微生物应急调控的水质提升技术,并合理构建栈道景观、河道植物绿...  相似文献   

10.
太湖湖内污染控制理念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的水环境恶化与生态系统退化已制约了湖泊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湖内水生态修复工程首先要解决重污染底泥的局部薄层精确生态疏浚,为后续生态修复创造必要生境条件;湖盆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应与湖滨带、生态护岸建设融为一体,维护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更殖再生和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双绞生态格网结构的生态环保性、整体性、柔韧性、耐久性、透水性、造价低及良好的消浪性能。结合双绞格网结构在防城江护岸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其在河道护岸工程及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设计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几种生态型护岸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护岸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为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部设立了“生态水工学关键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项目,其子题——生态型护岸材料和结构的技术开发目前取得一系列阶段研究成果,并正  相似文献   

13.
绿化混凝土护岸是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护岸形式之一,具有固土护坡、保持水土、生态修复、美化景观等重要功能。简要综述了国内外护岸技术的研究历程,基于绿化混凝土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绿化混凝土的特点和优势。从绿化混凝土护岸的原理和发挥效益为出发点,探讨了其防治工程的安全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城市环境的美观性。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对比研究了不同护岸型式在工程、经济、生态方面的优劣。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阐述了绿化混凝土技术在材料性能、工艺方式方面的改良。围绕现阶段护岸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护岸的发展理念和绿化混凝土在生态护岸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自嵌式植生挡土墙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传统重力式挡墙护岸工程费用高、维修频繁、破坏生态、影响景观等缺点,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技术无需砂浆,直接干垒,本身结构可以为水生动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利用植物修复和生态护岸技术达到对水质的净化,既满足挡墙的要求,又在景观、环保及河道防污、治污、防洪等综合效果方面具有优势。文中对这种挡土墙的特点和在水环境中的应用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对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措施、生态护岸的类型、材料做了简要介绍。针对河道生态修复与现有建设成果、防渗防冲与透水透气、行洪与种植、绿化与硬化等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南京段河岸带整治工程的建设历程、现状及问题,提出将长江南京段河岸带分为护岸(水上护岸和水下护脚)、河滩和支流入江口3个部分来进行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同时构建由防洪堤生态修复技术、河滩湿地营造技术、支流入江口净污技术构建的长江南京段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具体分析了上述单项技术在南京段河岸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河流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其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研究在调查山区典型河流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山区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并在北京拒马河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拒马河整体处于健康状态,但有向亚健康和受损状态发展的趋势,为此提出了河槽生境构建和生态护岸改造技术等生态修复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护岸既满足了河岸加固、防洪安全,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的功效.湖雷镇上湖溪小流域水由于水土流失,大量径流和泥沙冲入河道,淤塞河道、水库、渠道,造成河床抬高,影响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文章介绍了生态护岸的技术和作用,及生态护岸的设计和技术措施,以湖雷镇上湖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的生态护岸工程为例,项目实施后有效遏制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道护岸土壤基质松散而导致基础不稳定,以及底泥淤积等上海郊区河道存在的普遍问题,以上海市北潮塘100m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河道护岸生态设计,并进行了中试试验。根据河岸现状,以固化后的河道淤泥和边坡土壤作为主要建材,河道护岸设计从结构角度提出3种典型护岸设计模式,近岸处河床底部采用置石或建筑废料进行堆砌加固处理,达到稳定边坡土壤、美化边坡环境和恢复边坡自然生境的目标。同时,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建设河段相比,建设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对TP的效果尤为明显,下降约70%,表明材料对磷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本研究可为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黄沙河目前已为纳污渠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护岸硬质化导致河岸表面植物稀少,两岸植被缺乏连通性。该文以黄沙河生态修复为出发点,探讨工程中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河道功能性、生态性、亲水性,达到“安全、健康、生态、亲水”人与自然和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