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有利于区域发展总体效益的提升,使核心城市主导区域发展方向,"配角城市"推动区域发展效益最优。文章结合漳州的实践,基于厦门、漳州、泉州的竞合关系及其比较优势的差异,构建了漳州"配角城市"多层次的发展路径:从规划层面构建符合区域优势的城镇体系格局、规划原则与空间形态模式,综合引导市域生态空间组织;从实施层面组织生态公园竞赛,并突出闽南文化特色,使漳州的发展符合"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综合职能需求。漳州的经验可为"配角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吴玲 《山西建筑》2005,31(21):39-40
分析了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国际背景,根据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并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比较作了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区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跃鸿 《福建建筑》2015,(2):14-17,42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漳州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秀晨  傅凡 《中国园林》2016,(12):44-47
生态功能区是指对区域性生态具有主导性、关键性和正面作用的地域,对于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区域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副中心"两大战略的主体思路,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跨越以原有的行政区划为范围的模式,向区域化联动方向迈进。针对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大重要战略,提出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实施战略要实行区域联动,对风景园林专业进军生态修复领域具有战略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散集团式”城市具有向生态型发展的优势条件张浩然一、"分散集团式"城市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城市发展模式居民新区或开发区以分散的孤立集团城市块的形式出现,每个城市块的周围是大片绿化带和农村,居民们既享受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又能领略四周树林和田野的安静和美...  相似文献   

6.
目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内外部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革。基于SWOT-PEST分析框架,明晰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变革给“造价工程师”带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挖掘新变革要求下造价工程师在“传统能力”基础上,构建“能力新优势”的来源和相应的拓展路径,从而为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等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竹竿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工商业较发达城镇,与商业店铺相结合的民居形式。本文首先对“竹竿厝”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及发展变迁三个方面依次进行介绍,进而从建筑学和城市学的角度分析“竹竿厝”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城市发展的贡献。最终在漳州固有的红砖文化氛围中探寻独特的“竹竿厝”街巷空间。  相似文献   

8.
漳州地处福建九龙江三角洲区域,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母亲河——九龙江的干流北溪和西溪分别自西北往东南"穿城"而过,并在九龙江下游三叉河段汇合而流入东海。九龙江三角洲区域三面环山,峰峦环绕,连绵起伏,山体林木葱郁;九龙江北溪与西溪犹如两条蓝色的锦龙把"福建的乌克兰"这颗璀璨明珠拱托于世;九龙江支流形成的河、港、湖、汊也蜿蜒曲折地渗入三角洲区域构织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令漳州城市充满灵气与生机,构成"山、水、田、城"的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并运用计量方法和模型得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该区域新的比较优势。最后 ,提出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崔晶  曹荣林 《山西建筑》2008,34(16):28-29
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出发,阐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剖析了城市生态基础的内涵,指明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入紧缩期。在国际倡导"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区域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面对经济基础、发展阶段、动力和危机各异的城市个案,转型的动力、思路和举措应当各不相同。文章借鉴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理论中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成果,以沿海城市深圳和东北老工业城市阜新为例,提出在"降增速、去杠杆、调结构、促公平"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未来"仍然持续增长"和"持续慢增长或收缩"两种类型的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
自由贸易是WTO追求的价值取向,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WTO并不能对每个国家一视同仁,也解决不了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如何应对,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内学者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贸易的作用以及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对挑战,我国应该做出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漳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处于全省发展第一层面,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形成“闽南金三角”厦、漳、泉并驾齐驱的格局,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同兴共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美国查塔努加市成功发展生态城市不同时期的主要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发展生态城市的路径:建立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重新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生态城市工业经济等,最后对正处于城镇化大发展的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促进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点。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旨在按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牢固确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坚持把城市建设发展定位在可持续型、低碳生态型等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
随着经济全球步伐的加快,服务业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外包成为实现经济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关键是应充分利用和创造比较优势,湖南省发展服务外包主要在要素成本、人才储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加速推进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应围绕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人才、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区和集聚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培育、组建行业协会以形成服务外包联盟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实现优势企业品牌化、重点行业规模化、主要园区集群化,将湖南省打造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外包承接地。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在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经济时代人、知识、生态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起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理论模型.借鉴知识生态学方法论,以生态学演化原理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和特征,指出在空间单元漂变与空间单元天择的共同作用下.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呈现自然生态空间、物质空间、知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多维空间层次,城市功能展现出高级化趋势,演化出知识生产功能聚集体,知识传播、转换与知识应用等非生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研究采用原型法和关联分析方法,以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表征代替知识城市与生态城市纷繁复杂的现象与特征,根据多原则筛选核心表征指标,采用直接对比分析、专家群决策评价分析与基于SAS统计分析系统的主成分与线性回归分析,证实了城市发展中知识表征与生态表征之间存在高关联度,确认了关联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生态学的DICE理论模型,探寻遵循生态系统自组织规律的、满足知识功能网络需求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以生态学竞争原则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的城市空间竞争发展的背景与特征,指出竞争导致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既有协同与共生效应,也有竞争与取代效应.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城市空间呈现土地利用高度兼容混合、土地利用比例的结构性调整、弹性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