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纳米铝颗粒增强Sn1.0Ag0.5Cu钎料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备Sn1.0Ag0.5Cu-xAl复合钎料.采用DSC、STR-1000型微焊点强度测试仪及SEM,研究了纳米铝颗粒对低银Sn1.0Ag0.5Cu钎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纳米铝颗粒的添加对钎料的熔化温度影响较小,其熔点均在226.9~229.0℃之间.随着纳米Al元素含量的增加,钎料的润湿角逐渐减小,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当纳米Al元素的添加量为0.1%时,焊点的拉伸力达到最大,为7.1 N.此外,Sn1.0Ag0.5Cu-0.1Al钎料的内部组织得到显著细化,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也得到明显抑制,主要归因于纳米颗粒对金属间化合物生长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真空热压及热轧制制备SiCp/Al-Ti复合箔材。研究在1200℃反应退火时Ti、Al及SiC颗粒的扩散反应机理与组织演化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对多层金属间化合物的微观组织与成分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SiC与TiAl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产物,并采用差热分析法对反应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出现分层现象并且SiC颗粒消失;多层金属间化合物的成分确定为Ti3Al、TiAl和TiAl3;退火过程中SiC与TiAl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Ti3AlC、TiC、Ti5Si3及Ti3SiC2。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金属颗粒分散氧化物Ag/NiO复合薄膜,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薄膜的成分、相结构、微结构以及光吸收特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存在NiO相和单质Ag相.光吸收谱研究表明,Ag/NiO薄膜在410 nm波长附近有明显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随着Ag含量的增加,吸收峰变窄,蓝移,强度增加.当Ag含量接近41%(质量分数)时,Ag/NiO薄膜在414 nm波长附近表现的吸收峰呈现最大的吸收强度;当Ag分散颗粒的含量超过41%(质量分数)后,吸收峰的强度开始下降.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薄膜的光学吸收峰的强度增强,并且吸收峰峰位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以无水Na2CO3为控制剂,利用微波辅助多元醇法快速加热还原硝酸银制备了球形Ag纳米颗粒,研究了Na2CO3的添加量对球形Ag纳米颗粒大小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形貌、组分、粒径和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Ag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随着Na2CO3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金属颗粒分散氧化物Ag/NiO复合薄膜,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薄膜的成分、相结构、微结构以及光吸收特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存在NiO相和单质Ag相。光吸收谱研究表明,Ag/NiO薄膜在410nm波长附近有明显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随着Ag含量的增加,吸收峰变窄,蓝移,强度增加。当Ag含量接近41%(质量分数)时,Ag/NiO薄膜在414nm波长附近表现的吸收峰呈现最大的吸收强度;当Ag分散颗粒的含量超过41%(质量分数)后,吸收峰的强度开始下降。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薄膜的光学吸收峰的强度增强,并且吸收峰峰位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6.
以纯铝为基材,Ti粉为合金化添加粉末.利用搅拌摩擦加工方法制备Al-Ti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组成,并测试了合金化区域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通过搅拌摩擦加工技术可以制备出Al3Ti金属间化合物,但材料中各部分化合物成分不均匀;合金化后的化合物晶粒尺寸细小,几乎达到微米级;生成化合物处的显微硬度达到65HV.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工业纯铝为基材、Ti粉为合金化添加粉末,试验用热塑性挤压合金化的方法制得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对热塑性挤压合金化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工艺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及Topas(2)X射线分析软件进行物相及晶粒尺寸分析,用金相显微镜对试样进行宏观及微观形貌分析,用显微硬度计对试样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用热塑性挤压合金化方法可制得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相为Al3Ti,均匀分布于基体纯铝上,其质量百分比达44.5%;热塑性挤压合金化后挤压区硬度显著高于基材纯铝,最高达10倍;在整个挤压区,硬度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纳米锑掺杂对回流焊过程中Sn-3.0Ag-0.5Cu-xSb(x=0,0.2%,1.0%和2.0%)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焊点的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EDX)及X射线衍射谱仪(XRD)确定了IMC的相和成分.结果表明,部分纳米锑颗粒溶解在富锡相中形成SnSb二元相,部分纳米锑颗粒溶解在Ag3Sn相中形成Ag3Sb相,剩余部分沉降在界面Cu6Sn5金属间化合物层表面.随着纳米锑含量的增加,IMC厚度减小.当纳米锑的含量为1.0%时,IMC厚度最小.通过曲线拟合,确定出界面IMC层生长指数和扩散系数.结果表明,IMC层生长指数和扩散系数均随着纳米锑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纳米锑的含量为1.0%,IMC层生长指数和扩散系数均有最小值,分别为0.326和10.31×10-10cm2/s.由热力学相图和吸附理论可知,Sn,Sb元素之间易形成SnSb化合物,引起Sn元素的活性、Cu-Sn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驱动力和界面自由能下降,从而导致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生长速率下降,抑制IMC生长.  相似文献   

9.
张一翔  马含  沈志刚 《表面技术》2017,46(9):160-165
目的将通常不适用于颗粒基底的磁控溅射方法应用于纳米颗粒基底,以探索简单、快速、无污染的纳米颗粒表面负载金属新方法。方法采用往复摆动样品台和变频振动发生器,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充分分散,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其表面负载了金属金纳米点,并初步研究了不同溅射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颗粒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结果使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平均粒径为21 nm的二氧化钛颗粒表面成功负载了粒径约1~10 nm的金属金纳米点,其分布均匀,与基底产生了紧密结合。结论磁控溅射方法可以应用于纳米颗粒表面负载金属。  相似文献   

10.
在医用纯钛表面先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预涂层,然后通过AgNO3溶液浸泡和紫外光照射处理实现银颗粒在预涂层上的固定,再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制备出载银多孔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涂层表面形貌、载银量、银元素纵向分布及特征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了涂层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两步电化学法可以在纯钛表面制备出含银量较高的多孔涂层,涂层中银元素大部分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涂层表面和最外层Ag元素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沿涂层法向向内Ag单质与Ag氧化物共存,且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制备直径约20nm,长度达到微米级,且形态分布均匀的Ag2O-TiO2纳米纤维。以TEM、XRD、DRS及XPS手段对样品晶型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化学组成进行表征,探讨掺杂对TiO2纤维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掺杂纤维表面平滑,浸渍法制备的Ag2O-TiO2纤维表面有明显的球状颗粒存在,颗粒直径为2~5nm,分布均匀,且其XRD谱出现Ag2O的衍射峰。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掺杂纤维的DRS谱线发生蓝移,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表明Ag2O-TiO2纤维光催化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简单的一步反应水热法制备了石墨烯-硒化银(G-Ag2Se)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硒化银纳米粒子的形成与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同时进行。石墨烯氧化物被充分地还原为石墨烯,并且Ag2Se纳米粒子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的片层上,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G-Ag2Se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series resistance and increasing dye loading, novel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architecture was designed with TiO_2 nanoparticle-coated Ag nanowires array as the photoanode. Ag nanowire array was prepared by anodic aluminum oxide(AAO) template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route. Then, Ag nanowires were coated by TiO_2 nanoparticles in hydrothermal process. The structures of the photoanode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Ag nanowires are covered by a layer of very fine nano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5 nm.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selected-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SAED) show that Ag nanowires have a strong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220) direction and the TiO_2 coating layer is a polycrystalline structure. With this photoanode, 3.2%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achieved for the cell sensitized with N3 dye.  相似文献   

14.
在室温下通过界面法合成硒化银-聚苯胺纳米复合颗粒。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与红外分析证实了样品的相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复合颗粒为核壳结构:衬度较浅的聚苯胺为壳而衬度较深的硒化银为核。对硒化银-聚苯胺纳米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做了探讨。所得粉末经冷压成型后测试其热电性能,常温下样品的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分别为5.5S·m-1和179μV·K-1。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不同银含量的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银质量分数分别为0%, 30%, 46%, 56%, 63%)。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光电子能谱仪(XPS)、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银含量对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形态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和银离子被成功地还原成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所得石墨烯由3~4单层碳原子层堆砌缠绕而成,同时银纳米颗粒沉积在石墨烯的表面。银纳米颗粒的介入有效地阻碍了石墨烯的团聚,增大了石墨烯的比表面积。银纳米颗粒的尺寸与银含量相关,当银含量较低时,银纳米颗粒在石墨烯表面具有很好的分散性且粒度基本分布在25~50 nm之间,而当银含量超过46%时将会导致银纳米颗粒的团聚。另外, 银纳米颗粒增强了石墨烯的拉曼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旋转摩擦挤压合金化法制备Al3Ti金属间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旋转摩擦挤压合金化设备以纯铝板和纯Ti粉为原材料制备了Al-Ti金属间化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化产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显微硬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原材料Al、Ti在摩擦棒的剪切与强烈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固态下发生合金化反应,生成Al3...  相似文献   

17.
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纳米Cu2O/Ag/Ti O2三层复合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FLO)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及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对复合薄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插入Ag层的纳米Cu2O/Ag/Ti O2三层复合薄膜显示出远高于Cu2O/Ti O2双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提高了三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吸收强度,增加了表面积,促进了激发电子的转移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采用St(o)ber方法,以AgNO3与柠檬盐钠还原反应所制备出的Ag纳米颗粒为种子,合成了Ag/SiO2核-壳结构的亚微米球.用透射电镜(TEM)观测所得产物的形貌和大小,并用光吸收谱仪测试了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引起的光吸收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能谱分析(EDS)、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研究了5059铝合金均匀化热处理过程中金属间相的演变。结果表明:5059铝合金铸锭中枝晶偏析严重,大量难溶金属间相在晶界处呈连续网状分布。难溶金属间相由富含 Zn、Cu 元素的非平衡β(Al3Mg2)相、Fe元素富集的Al6Mn共晶相以及Mg2Si平衡相组成。在均匀化热处理过程中,难溶金属间相发生回溶,并析出大量弥散的β(Al3Mg2)相和短棒状的Al6Mn粒子。根据实验观测及均匀化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得到合金的最佳均匀化热处理制度为(450°C,24 h)。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尝试改进生物医用钛的常用碱热处理表面改性方法,使钛不仅具有生物活性,而且具有抗菌性能。方法将纯钛片磨光和清洗,在60 2.5 mol/L Na O℃H溶液中进行碱液处理后,分别在0.2、1、5、20mmol/L硝酸银溶液中浸渍,然后把未浸渍和浸渍的试样在600℃热处理1 h,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膜层的成分和结构,评价试样的抗菌性能和生物活性。结果在浓度≥1 mmol/L硝酸银溶液中浸渍制备的试样,检测到单质银的X射线衍射峰。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升高,银颗粒从约100 nm增加到1.5μm以上;钛酸钠凝胶层和银颗粒具有较好的附着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检测到金属银和少量银化合物。抗菌实验和模拟体液实验表明,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升高,试样的抗菌活性升高,但生物活性下降。结论碱液-硝酸银溶液浸渍-热处理方法改善了钛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性能,这为钛基硬组织植入体的表面改性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