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期论文广场栏目中,高度毒性介质负压操作容器制造技术要求的确定一文,分析了正压与负压操作对容器所受压力载荷及壳体承受应力的区别,指出对于高度毒性介质且负压操作的容器,应按给容器施加压力载荷的介质(即容器外的大气)确定,而不是按容器内的高度毒性介质确定。Cr-Mo钢复合管板U形管换热器的合理化设计、级间冷却  相似文献   

2.
耐压试验是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最终检验,是确保容器制造质量及安全运行的条件之一,提出了特殊条件下确定立式容器、真空绝热压力容器和固定式管板换热器3种压力容器耐压试验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ASME高压U型管换热器管束设计及制造的工艺要点。若按标准设计制造ASME换热器,因为规范中只给出了管板的计算公式,没有管束制造的详细要求及设计参数,这对于高压换热器还远远不够。结合多年的容器设计经验,文中给出了高压U型管管束具体设计及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尽管《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1985版、《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1983)以及《钢制焊接压力容器技术条件》等十三项标准,对压力容器和换热器水压试验压力的确定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是,在工程设计以及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资格审查中,对于换热器水压试验压力的确定(尤其是对于一侧为真空的换热器),常常见解不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带超压泄放装置且需做气密性试验容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安全阀或爆破片安全装置容器设计压力的确定以及容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换热器设计标准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中未给出双管板换热器的强度设计方法,所以在设计计算中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主要参考TEMA标准,认为管程管板和壳程管板都能单独满足相应的设计工况的前提下,运用SW6强度计算软件,确定换热器管板厚度。简要介绍了该种双管板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及其材产选用、积液程长度和管板的计算,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压力试验要求等,并提出了几个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标准GB 151《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板计算方法不能适应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计算。文献[1]指出,对这种换热器直接按GB 151方法设计管板,有可能造成大的设计失误。其原因是计算中未考虑壳程压力p_s在膨胀节波谷中作用引起的轴向伸长。笔者分析了此"伸长"对换热器管板应力的重要影响,提出一种将"伸长"化为"当量管壳温差"以解决此类换热器管板设计问题的方法,该计算具有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确定钢制薄壁内压球形容器的安全系数与试验压力,是构建压力容器可靠性设计体系的基本内容。考虑容器静强度与载荷的不确定性,根据静强度在耐压试验和正常操作时的许用可靠度,建立了确定容器静强度安全系数与试验压力的方法。研究表明,对于钢制薄壁内压球形容器,屈服与抗拉安全系数应分别不小于1.45与1.90,试验压力系数在气压试验与液压试验时应分别不大于1.15与1.29。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正压与负压操作对容器所受压力载荷及壳体承受应力的区别,指出对于高度毒性介质且负压操作的容器,容器所受的压力载荷是由大气压力施加的,不会发生因容器内介质的压力而导致容器泄漏或强度失效而造成破坏的情况。提出了对这种工况的容器,在确定容器的制造技术要求时,应该按给容器施加压力载荷的介质(即容器外的大气)确定,而不是按容器内的高度毒性介质确定,即只需要按一般的真空容器对待即可。  相似文献   

10.
在石油化工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得有微量介质泄漏的重要压力容器,设计部门对这类容器的制造,向制造厂提出了水压试验合格后还需对其进行加氨(约占总体积1/100)气密性试验的要求。文献[2]也规定,壳程压力低于管程压力的换热器,应对壳程进行1.05倍壳程设计压力并含氨(约占总体积1/100)的气密性试验,以检查管子与管板接头的致密性。总之,加氨气密性试验使用日趋增多。但对一般容器制造厂来说,这项工作仍较难实施。一是无氨气源,二是难于定量。即使有纯氨,其刺激性亦很大,且不安全。本文介绍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加氨气密性试验方法,并给出了用氨量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1.
4.油气田及管道运输工程基本参数术语 4.1 设计压力 design pressure 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容器或管道计算壁厚及其元件尺寸的压力值。该压力为容器或管道的内部压力时称设计内压力,为外部压力时称设计外压力。 4.2 设计温度 design temperature 容器或管道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在相应设计压力下,壳(管)壁或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高或最低温度。 4.3 操作压力 operating pressure 在稳定操作条件下,一个系统内介质的压力。 4.4 操作温度 operating temperature 在稳定操作条件下,一个系统内介质的  相似文献   

12.
压力容器强度设计技术分析(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压力容器的构成与应力1.1 压力容器的构成 压力容器按其作用功能可分为塔式容器、换热容器、储存容器、反应容器、搅拌容器等。按其受力计算可分为直立容器、卧式容器、管壳式换热器等。压力容器按使用功能和计算可有多种形式,但这些容器的基本受载都离不开压力的作用,故称压力容器。且凡是压力容器都离不开一个为维持介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述换热器是涉及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油气集输系统用换热器,它主要由耐压容器、保温填充材料、水平挡板、45°斜挡板、气体进口、气体出口、液体出口、液体进口和工型管组成,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通过在耐压容器的内部填充保温材料,用于防止热量的损失;换热器内部换热管采用工型设计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三个主要钢制压力容器标准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应力分析法设计标准》和JB/T4735—19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我国三个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区别。详细论述了超高压容器、快速开关盖式容器等超出GB150适用范围容器的设计原则,指出应根据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和工作条件等选用合适的压力容器设计标准。对凸形封头和热卷圆筒的成型厚度、压力容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的确定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本期论文广场栏目中,乙二醇高通量换热器的制造一文,介绍了乙二醇高通量换热器的制造过程,对其制造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管壳式热交换器中"三元素法兰接头"有限元分析、分子筛脱水装置的工艺设计及应用、船运大型卧式容器地脚螺栓的设计、水下阀门可靠性设计研究、多风地区储罐倒装法的抗风装置设计、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河流溢油应急设备选用研  相似文献   

16.
机械密封液膜反力与K值的选取浮头式换热器钩圈设计的探讨卧式容器的简化设计法离心压缩机性能换算的近似方法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高温立式容器裙式支座的设计大型立式圆柱形贮罐的地脚螺栓设训球面反射式聚焦斜探头的研究期号2222 3 4 4 4页次1620263722 llO13~『而~设~·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螺栓连接的双锥密封结构高压容器,由于受到筒体端部上主螺栓承载能力的限制,每一种封口直径的双锥密封结构,在不同的设计温度下,存在一个最大设计压力即极限设计压力。虽然我国的压力容器设计规范规定的双锥密封结构的最大设计压力为35MPa,但是,由分析计算可知,当容器的封口直径≥DN2200时,即使布置的主螺栓使总截面积达到最大,且选用设计温度下许用应力最高的主螺栓材质,容器的最大设计压力均达不到35MPa,容器的封口直径越大,其极限设计压力就越小。如果需要设计的高压容器设计压力大于相应的极限设计压力,则该工况的容器无法按常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尚无统一规定的情况下,笔者介绍了设计时如何确定设计压力、环境温度下的选材、低温下存在真空的可能性及容器的充装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埋地卧式容器与地上卧式容器不同的是要承受土壤所施加的外压力。如果它被部分或全部置于地下水位以下,那么地下水对其有浮力作用。因此,在设计中这两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将埋地卧式容器的设计分为两种情况,当卧式容器本身承受内压时,可以将容器分别按照承受内压的卧式容器和承受外压的卧式容器分别进行设计计算;当卧式容器本身承受外压时,可以将容器自身的外压与土壤所施加的外压之和作为容器所承受的压力进行设计计算。同时介绍了埋地卧式容器的抗浮设计。  相似文献   

20.
确定钢制压力容器试验压力的可靠性理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钢制内压容器静强度在压力试验时的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统一确定钢制压力容器试验压力的可靠性理论.认为钢制压力容器进行压力试验的目的有三个(1)使试验压力可能的最小值大于设计压力的可靠度不小于95%;(2)把试验压力可能的最大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量让容器在试验时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并把容器在试验时不出现事故的可靠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容器在试验时的安全性;(3)通过压力试验,预测性地把容器在正常操作时的可靠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容器操作时的安全性.在不同失效的准则下,对钢制压力容器静强度的可靠度、试验压力大小与安全系数的关系进行定量探索.结果表明,文中对试验压力系数的取值与我国的标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