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差,部分区块一套油层发育多个小层,小层之间薄夹(隔)层发育,部分隔层仅有2~3m,封隔器难以准确座封,给小卡距井分层注水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前期的调研分析,研究并开展了以磁定位和机械定位技术为主导的小卡距分注技术研究与试验,并对工具及工艺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更好的适应了超低渗透油藏小卡距分注特点。  相似文献   

2.
超低渗透C油藏,砂体叠合程度高,非均质性强、层间层内干扰大,注入水不均匀推进,给油藏高效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分注地质标准和注采剖面劈分方法的进一步研究,目的为分层注水技术政策的完善,提高分层开发区油藏开发水平,以及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针对安塞油田超低渗油藏物性差、难以经济有效开发的现状,对其超前注水区油井开井时机进行了研究,在地质和渗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计算和矿场验证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提出并量化了以现场压力测试数据、累积注水量等为依据的两个主要参数,对超低渗油藏的后期开发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庆油田精细分层注水试验的持续进行,低渗透油藏油层细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针对长庆靖安油田"厚油层、层内多小层"的油藏特点,通过分注工艺优化、工具研制及管柱组合优化等,实现从笼统注水、2层分注模式向多层小卡距的分注模式转化。改进后的多层小卡距分注工艺成功实现了百米内6级分注与更精细的分层,提高了低渗透油藏纵向多个小层的动用程度,从技术上解决了分注井层数限制与油藏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在纵向上表现为多套小层叠合,受超前注水、笼统注水等因素的影响,两层笼统合采油井层间压差较大,层间矛盾突出,因此开展分层注采对应技术研究。试验应用了桥式同心分层注水工艺,大大提高了分层测调施工时间、分层配注合格率。将现有的分层采油工艺技术进行优选、改进、创新,确立了"级差式防气分采泵+补偿封隔器"的分采工艺。在旗06-36井现场试验后,累计增油649t,有效期409d,实现了控制主力油层产量,发挥非主力油层的生产潜力,达到了合理开采各油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注水井因油层返吐出砂导致无法分层注水的问题,开发应用了单流防砂分注工艺和控制洗井防砂分注工艺,该工艺在注水管柱上采用防倒流措施,防止地层水倒流进入井筒、井筒水倒流进入油管,减缓了注水井快速泄压时对地层的压力传导,防止因地层返吐导致的严重出砂问题,延长了分注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注水井因油层返吐出砂导致无法分层注水的问题,开发应用了单流防砂分注工艺和控制洗井防砂分注工艺,该工艺在注水管柱上采用防倒流措施,防止地层水倒流进入井筒、井筒水倒流进入油管,减缓了注水井快速泄压时对地层的压力传导,防止因地层返吐导致的严重出砂问题,延长了分注时间.  相似文献   

8.
深井高压两层分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井深大于3 000 m,注水压力大于25 MPa的分层注水问题,文章剖析了其存在的投捞调配水嘴困难、测试误差较大、封隔器密封性能差等问题,从两层分注入手,研制了一种新型分水工具,并以此工具设计了一种新的分注工艺管柱.通过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完全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坪北油套分注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常规分层注水工艺普遍存在封隔器密封有效期短、注水管柱蠕动、投捞测试成功率不高、分层计量不准等问题,特别是对斜井、小排量的分层注水工艺难题进行了攻关,研制出了油套分注工艺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一级两层分层注水问题,提高了分层注水有效率,使地质配注方案得以准确有效的实施,对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控水稳油、维持油田稳产高产起到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南堡油田大斜度井分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南堡油田注水井造斜井段和注水井段斜度大、井段长和分注难度大等问题,研究了大斜度井偏心分注配套工艺技术。介绍了该技术在管柱的支撑扶正、安全起下、封隔器的密封和钢丝投捞等方面的改进研究情况。现场25井次的应用情况表明,最大井斜为59.33°,最大注水井段斜度为44.04°,最大分注井段为545m,封隔器验封合格率100%,投捞测试成功率为96.2%,目前有3口井已顺利起出分注管柱,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在用的常规偏心分注工艺技术在分层流量测试上存在较大误差,各层之间进行流量和压力测试时工作量大,调配效率较低,资料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引进了桥式偏心分注工艺。该工艺在吴仓堡、塞392、虎狼峁、五里湾等区块104口新增分注井得到大规模应用,简化了偏心分注井调配测试工艺,实现高效、准确分层流量和压力测试。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介绍了研发的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对应低渗透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高渗透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实现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的双重控制;在不影响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通过对分子量的剪切降解作用,有效增加了聚合物分子可进入低渗透油层的孔隙体积。通过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分质分压注入井与正常分层注聚井对比,剖面动用明显提高。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满足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多油层油藏分层注水稳产条件与井网加密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家宏 《石油学报》2009,30(1):80-83
实现注水开发油田的稳产,须提高产液量,以弥补产油量的下降。当现有的井网适应性变差,提高产液量受到限制时,就应该进行井网加密调整以增加井点数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来提高产液量。提高产液量是实现油田稳产的基本条件,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增加可采储量则是实现油田稳产的必要条件。油田稳产的5个要素包括含水率、产液量、井网密度、注水量及注水时机。以含水率与产液量关系建立了油田稳产方程,表述了不同含水阶段实现油田稳产的技术界限。根据统计规律提出了井网密度与可采储量增长率表达式,该计算式可用于预测不同开发阶段井网加密调整可采储量的增幅。对保持产液量稳定增长的宏观注水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超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超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研制出由质量浓度为320~850 mg/L 的双子表 面活性剂G12-3、质量浓度为60~200 mg/L 的防膨剂NNR、质量浓度为16~50 mg/L 的阻垢剂YJ 以 及质量浓度为4~20 mg/L 的铁离子稳定剂QA 组成的降压增注体系。当降压增注体系溶液的质量浓 度为400~1 200 mg/L 时,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防膨率为81.2%~89.3%,Ca2+,Ba2+ 和Fe3+ 的 阻垢率分别为84.7%,83.5% 和81.7%;降压增注体系溶液能够使亲油的云母表面向弱亲水转变;从油水 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看出,降压增注体系溶液能够改善地层中油水的渗流能力。现场试验表明,降压增注 体系溶液使欠注井(T214-16 井)的注入压力平均降低了3.5 MPa,且能够按照配注量注水,有效期达6 个月以上,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中原油田注水井管柱的特点,介绍了自行开发的一项适应笼统注水井分层测试的工艺方法,实现了压力、流量分层测试,得到了各层段的吸水能力,分层注入参数、启动压力、指示曲线,并获得了分层段的渗透率、表皮系数等参数,为进一步选择合理的采油工程措施,多层配注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渗吸采油开发方式下,因采、注井转换作业,导致占井周期长,开发成本增加问题,开展分层采注一体化工艺研究。通过将新型液力反馈泵和新型桥式同心分层注水管柱集成,形成一种分层注采一体化管柱。实施油井转注及水井转采过程中,只需要将柱塞整体提出或下入到泵工作筒。现场在官东6X1区块分别试验2口两段一体化管柱分注井,1口采油井,实施井最大井深3 645 m,最大井斜23.95°,下泵深度最大1 810 m,配水器最大下深3 207 m,试验成功率100%,分注合格率100%。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同时满足直径φ50.8 mm柱塞及目前常用φ42 mm测调仪顺利起下,实现不动管柱注采转换目的。该工艺的试验成功对于低渗透油藏由传统水驱开发向渗吸采油开发方式转变,实现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牛庄油田牛25区块低渗和粘土矿物含量高等特点,分别从改善注水水质以减小注水对地层的伤害和通过基质酸化以提高地层渗透率两方面对注水井增注技术进行了研究。污水对地层岩心的液测渗透率的损害率高达96.5%,而通过微孔滤膜过滤以及水质改性技术处理后的混合水对液测渗透率的损害率降为22.2%,研制的乙酸配方基质酸化后渗透率提高1861.5%。  相似文献   

18.
为弥补常规偏心注水和同心集成注水工艺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分流道注水工艺,本工艺具有独特的注水管柱、井下工具和配套测试方法。在实现大斜度、薄隔层注水井分注的基础上,侧重考虑了测试过程中的流态稳定,简化了测试工序、提高了测试精度,降低了注水成本。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