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利—保靖断裂带是雪峰山基底隆升带的西北缘边界。前人对断裂带及邻域的地质认识主要基于地面地质调查和少量地震勘探资料,区域构造研究中对断裂带的构造属性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多条横跨该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剖面,结合重力资料和岩石物性测试结果进行了电性构造分布特征综合解释。结果表明:慈利—保靖断裂带由多条不同尺度且大致平行的正、逆断裂组成;主断裂北陡南缓,收敛于基底滑脱面,不是深切岩石圈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作为雪峰山隆升带与扬子地台湘西北褶皱带的分界是合理的;在沅麻盆地的东缘,由于基底拆离上推,沅古坪—沅陵向斜中的寒武系以下地层被推覆构造掩覆深埋,可能成为常规油气或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G78区域大剖面综合解释与苏北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扬子地区构造十分复杂,早期的逆冲、推覆和后期的拉张使该区改造强烈,正确认识该区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对研究保存条件和成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横穿苏北盆地的G78区域地震骨干剖面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以及重力、磁力和MT等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提出了苏北盆地基底及主要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并指明海相中、古生界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3.
4.
黄桥地区是下扬子有利含油气区,后期改造强烈、构造复杂,制约着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黄桥地区经历3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逆断层和褶皱,组合成多种构造样式。通过区域构造和三维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合其成因,主要分为挤压构造、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3种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将黄桥三维区分为西北斜坡带、中部隆起带和东南低凹带3个构造区,指出中部隆起带构造稳定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扬子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自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开始的构造活动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南北边界走滑断裂围限下,下扬子中生代地块呈一西南窄而东北宽的楔形。在该楔形体内,晚白垩世盆地群呈现有规律的展布,西南部盆地为长条状,NENEE走向,规模小,发育山麓相冲积扇相沉积,具有氧化条件;东北部的苏北盆地为面状展布,EW走向,规模大,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还原条件;中部盆地为左行斜列,NNE走向,发育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与此相应,断裂构造及沉积岩、火成岩的发育及分布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上列地质事实表明,下扬子楔形地块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逃逸,西南部为挤压区,东北部为引张区,中部为过渡区,形成一幅如同土耳其安那托利安新生代的构造逃逸系统。  相似文献   

6.
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典型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研究,对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厘定出5种主要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地深入研究了该地区盆地性质和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大多集中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圈闭中,同时也要加强逆冲推覆和反转构造样式的圈闭研究。  相似文献   

7.
分析研究了下扬子地区的磁异常特征;应用小波分析技术,从观测的磁异常中分解出了区域磁异常;利用该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探(MT)反演的高阻基底特征和磁异常的矩谱法反演结果,确定了结晶基底的空问展布及地球物理特征(电性及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等),结合钻孔、周边和地表地质资料,对下扬子区基底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依据磁法和MT资料给出了基底单元划分图。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下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扬子区是南方海相具有油气勘探远景的地区之一。应用新增的勘探资料,采用新的技术方法,结合野外、室内综合研究,分析烃源岩构造-热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晚印支-早燕山期,下扬子区的构造运动以逆冲推覆为主,大部分地区遭到抬升剥蚀,部分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抬升后晚期没有再度深埋,保留了印支期的热演化状况,因此下古生界高成熟腐泥型烃源岩现今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在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的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找到局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地区和层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区同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将非线性理论和塑性流动理论应用于同生断裂研究,并利用FORTRAN 77语言编写了二维带夹层单元弹塑性非线性等参八结点分析程序,应用于同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同生断裂的生长源于上盘的应力作用。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还说明,太湖穹窿是由于水平应力作用导致盖层底部软弱层塑性流动加厚而产生的向上力源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可看到,地堑、地垒的形成与早期的断裂和边界条件有关,是它们组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藏形成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扬子区是一个多旋回沉积实体相叠置的复合型含油气区,有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稳定背景下的海相沉积:有上三叠统一下白垩统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沉积:也有晚白垩世以后拉张背景下的断陷沉积。其中,海相烃源岩在地史中发生了两次主要生油高峰期:第一次是加里东期,第二次是晚白垩世之后。三大主要成藏期: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燕山晚期-喜山期。其中,燕山晚期-喜山期形成的油气藏是该区最现实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2.
构造样式一直是下扬子区油气勘探选区的重要条件。依据构造活动所波及的层位和深度,在下扬子区划分出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两种典型构造样式。并根据滑脱面的不同,将盖层滑脱划分为盖层底部滑脱和志留系滑脱。通过总结以上构造样式的分布特征,对下扬子区进行了构造分区。依据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结合地层保存、区域盖层以及烃源岩发育程度等几个方面优选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中扬子海相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江汉平原南部沔阳地区的构造复杂,使得地震资料品质差,圈闭落实不好,进而导致该区中扬子海相 地层油气勘探多年来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分析沔阳三维中扬子海相地层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静校正 方法、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技术和偏移速度适时拾取技术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平原水网地区静校正问题和各 小三维区块间的相位非一致性问题,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极大地改善了该区中扬子海相地层的成像品质。  相似文献   

14.
根据露头及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分析了下扬子区碎屑岩储层物性主要控制因素。明确区内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影响。龙潭组和老坎组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影响,砂岩以碳酸盐胶结为主,次生溶蚀孔隙相对发育;五通组、茅山组和坟头组砂岩主要为硅质胶结和铁矿石胶结,后期溶蚀孔不发育,储层物性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研究认为,老坎组和龙潭组后期溶蚀作用强,次生溶蚀孔隙相对发育,为下扬子区物性条件最好的碎屑岩层系。  相似文献   

15.
高利华 《石油物探》2006,45(4):427-430
北天山前缘地形变化大,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实施地震勘探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而大地电磁测深(MT)不受地形约束,实施灵便。利用MT法对该地区的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展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对方法技术进行了简述;对勘探区的电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电性层层序;将MT资料与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了构造区带划分、地层产状和厚度分析、断裂系统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地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海相下组合"构造背景、生储盖发育、演化、保存以及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下扬子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叠置区"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具备长期生烃、多期次生烃的条件,同时该地区志留系高家边组大套海相泥页岩构成良好的油气封盖层。进一步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是印支期拼合到欧亚大陆的古板块,古板块的主体部分是历次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即下扬子中央稳定带,此中央稳定带位于盐城—南黄海一带的广大区域,是下扬子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前陆盆地由相向的南北两套前陆变形系统组成。依据西南缘、南缘和东南缘露头,以及地震资料厘定了下扬子前陆盆地北部的断裂系统格局、地层展布及断裂褶皱样式,总结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印支期盆地北部的断裂格局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北部前陆褶断带中,变形程度由苏鲁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相应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地层越来越新,主要构造样式由冲断型向推覆型再到褶皱型转变。下扬子区北部前陆变形系统可以分为根带、中带和对冲锋带。总体上,根带变形强度最强,中带的推覆体上盘次之,对冲锋带和中带的推覆体下盘是相对弱变形区,也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苏皖下扬子中、古生界油气显示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油气类型有轻质油、凝析油.高氮、高氨、高氩含烃天然气,二氧化碳天然气。低熟-成熟原油.固体沥青;呈现三多三少的分布特征。轻质油、凝析油主要来自下三叠-上二叠统烃源岩.高氮、高氨、高氩含烃天然气主来源于中、古生界.固体沥青为下古生界来源,二氧化碳气来源于古生界碳酸盐热分解,低熟-成熟原油属新生界来源。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区基底性质、盖层岩相、构造特征,以及岩浆活动等,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存在南(钱塘)、北(扬子)两个地体,经长期的构造演化,至三叠纪末期才拼贴成一个统一的复合地体的结果。钱塘地体下古生界和扬子地体上古生界(含三叠系)是烃类生成、聚集的有利领域;应以钱塘地体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