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储藏年限的大豆进行发芽率、精脂肪、粗蛋白,脂肪酸值及水溶性蛋白和氮可溶性指数的测定,分析大豆品质变化与储藏年限长短的关系,用以减少因储藏时间过长或方法不当对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钱佳成  宋伟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6):252-258,265
为通过挥发性物质变化来探究玉米储藏期间品质变化,并找出相关性特征挥发物,为玉米安全储藏提供参考。本实验模拟不同仓储条件,通过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GC-MS)对玉米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样品得分图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储藏周期变化,不同水分、温度条件下玉米样品,雷达图有明显区别,对应传感器显示15%高水分样品比低水分样品更易出现霉味。高温高水分样品在储藏3个月后在主成分分析图上与其余样品有明显区分,表明气味变化较大。气质检测中共检出醇类物质15种,芳香烃25种,醛类23种,酸酯类59种,酮类18种,烷烃53种,烯烃22种,杂环类27种。贡献率较大的是酸酯类、芳香烃和醇类物质。氧气浓度较低时,酸酯类物质挥发量减少,氧气浓度对醇类、芳香烃等影响较小,且只在浓度极低(2%~5%)时,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1-氯二氟甲氧基-4-硝基-苯挥发量会增加。在低水分条件下苯甲醇挥发量较大;alpha-戊基-gama-丁内酯、壬酸和烯醛类物质在低温低水分条件下挥发量较大;酰胺类物质则在高温高水分条件下产生较多;香兰素在高温高水分下挥发量较小;不饱和烯烃与烯醇类物质都随着储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电子鼻和GC-MS能有效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玉米样品进行区分,亦可通过特定挥发物质的多少来判别玉米品质的好坏,水分与温度两个条件对挥发物质影响较大,氧气浓度影响较小,当水分含量低于13%,温度低于20℃时在常压下储藏就能有效防止玉米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3.
对稻谷脂肪酸测定原理、试样制备、监控结果有效性控制等操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进行阐述;探讨稻谷脂肪酸值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对科学保粮、及时推陈储新、掌握粮食质量情况和保障粮食加工品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甬优15在储藏期间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含水量以及储藏时间的甬优15优质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烯烃类、醇类、醛类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酮类和酯类变化不明显,烷烃类和酸类呈下降趋势。含水量14.5%的甬优15的清香物质含量高于13.1%和13.8%含水量的甬优15;当储藏180 d时,很多清香物质的含量达到峰值,继续储藏清香物质含量降低,储藏效果变差。1-壬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可作为甬优15储藏时间延长的醇类标志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可作为甬优15的酯类标志物;反式-2-壬烯醛的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先上升后降低,且含水量越高,其含量越高,可作为甬优15的醛类标志物。关键字  相似文献   

5.
玉米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玉米储藏期间气味变化情况,采用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玉米在常温(25℃)密闭储藏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检出的物质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和少量杂类物质。结果表明,在储藏过程中烃类物质总相对含量在储藏末期比储藏初期有所增加。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缓慢上升但含量较低。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且呈逐渐降低趋势。醇类挥发性成分在储藏120 d前呈现增加趋势,在120 d后有所降低。醛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二者相对含量较高,储藏180 d后的相对含量接近于0 d,是玉米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而烃类和醇类风味阈值较高,不是玉米储藏期间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25℃下密闭储藏180 d后的玉米其气味与储藏0 d的玉米相比,并未发生人嗅觉可感知的明显异味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央  刘昆仑  陈复生  郑家宝  赵爽 《食品与机械》2016,32(10):120-122,126
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研究糙米、发芽糙米及富硒发芽糙米储藏期间脂肪酸值和总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3种样品的脂肪酸值和总酸值均显著升高;不同储藏温度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样品的脂肪酸值均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总酸值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各储藏温度条件下,未发芽糙米的脂肪酸值及总酸值变化最小,但富硒发芽糙米的储藏品质明显优于发芽糙米,提示硒对糙米储藏期脂质氧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国内72个不同储藏区域、储藏时间商品稻谷的脂肪酸值与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测定。探索了挥发性物质与储藏时间和脂肪酸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谷中挥发性物质各组分的总含量和小极性、低沸点物质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稻谷中极性较强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与脂肪酸值存在幂函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萌动芽麦和露芽芽麦在25℃和30℃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活性,脂肪酸值及呼吸作用,以此判定芽麦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12%及13.2%的低水分芽麦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微生物活性及呼吸作用)和脂肪酸值与正常麦变化趋势相似,两者间差异较小,储藏稳定性都较高。当含水量为14.5%和15.5%时,芽麦与正常麦微生物活性值和脂肪酸值都逐渐升高,但芽麦较同水分正常麦的增量显著,霉变时间缩短。含水量14.5%萌动芽麦较正常麦呼吸作用强。与萌动芽麦相比,露芽芽麦的脂肪酸值和呼吸作用表现出基础值高,储藏时上升速度较快的特点,其储藏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5~9月小麦粉在储存过程中脂肪酸值变化规律。以期对此段时间内小麦粉的储藏和保持品质方面提供参考数据,保证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0.
大米储藏过程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储藏条件对大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储藏温度、不同包装条件下大米的品质变化。试验得出,1~15℃的储藏温度有利于大米的保鲜,但综合储藏成本和品质,15℃、RH50%的储藏温度和相对湿度更为合理;包装对大米储藏品质有重要影响,与普通包装组相比,真空组、充气组延缓了大米脂肪酸值的增加、脂肪酶活力的降低以及大米感官品质的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包装与充100%CO2包装均能达到大米储藏保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储藏温、湿度条件下小麦粉脂肪酸值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6种温度(10、15、20、25、30、35℃)和3种相对湿度(55%、70%、85%)组合情况下进行小麦粉储藏试验。在90 d的储藏过程中,每10 d取一次样测定脂肪酸值。结果表明:55%RH和70%RH条件下,储藏温度越高,脂肪酸值增长速率也越大,且相同储藏时间的小麦粉脂肪酸值也越大。在85%RH的条件下,10℃和15℃下储藏的小麦粉脂肪酸呈直线上升趋势,20、25、30、35℃下储藏的脂肪酸在储藏初期都呈上升趋势,然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储藏温度愈高,下降速度愈大;另外,分别在55%RH、70%RH和85%RH条件下,就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脂肪酸值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建立了脂肪酸值与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将水分含量为12%、14%、16%的苦荞麦,分别进行常规包装、真空包装后在10℃、常温(25~30℃)、40℃的条件下储藏80 d,每20 d测定一次苦荞麦的色度,研究苦荞麦在不同储藏条件下色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荞麦水分含量对荞麦色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储藏时间和包装条件对色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储藏温度为40℃、苦荞麦水分含量为16%时.储存20 d后苦荞麦的颜色变化最明显,△L*值降低达14%,△a*值增大达19%,荞麦米失去原有的淡绿色,向红褐色变化.苦养麦在干燥(水分为12%)、低温环境条件下储藏,有利于苦荞麦原色度的保持.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黄曲霉、白曲霉、产黄青霉四种常见霉菌侵染稻谷储藏28 d,测定探究不同稻谷染霉前后外观质量、酶活、糊化特性及挥发性物质变化。结果表明,白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的生长速度较快。染霉稻谷质量整体变化较大,染霉稻谷的出糙率及整精米率下降明显,不完善粒明显增加,染霉稻谷质量低于国家三级粳稻谷要求。并且稻谷的酶活受染霉影响变化明显,导致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同时产生酸败的气味,稻谷整体品质不佳。在扫描电镜的测试中发现受霉菌感染的稻谷,虽经去壳磨康处理,但菌丝体依旧附着大米表面。侵染霉菌的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发生变化,黑曲霉侵染的稻谷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在3.45%~11.89%,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约2.38%~4.00%;产黄青霉侵染的稻谷烃类相对含量在54.45%~72.45%,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约0.24%~3.44%。本实验为我国预防稻谷储藏霉染探究提供理论基础,综合有效地降低霉染稻谷对粮食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与油脂》2016,(5):41-43
对橄榄油在五种不同储藏条件下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角鲨烯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开盖室温自然光条件下,过氧化值和角鲨烯含量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酸值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角鲨烯含量对橄榄油过氧化值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第四轮次新酿、储藏1 年和3 年的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解析,探讨储藏时间对酱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电子鼻结果表明,传感器W3C(对氨气、芳香类物质灵敏)、W5C(对烷烃、芳香类物质灵敏)、W1W(对有机硫化物、萜类物质灵敏)和W2S(对乙醇灵敏)对不同储藏时间的酱香型白酒响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对储藏3 年的酱香型白酒响应值最高。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ale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GC-IMS 结果表明,己酸乙酯、戊酸乙酯、异戊酸乙酯、乙酸戊酯和异丁醛是对酱香型白酒风味贡献较为突出的关键化合物,异戊酸乙酯和异丁酸乙酯对不同储藏时间酱香型白酒之间风味贡献差异显著(P<0.05),且对储藏3 年酱香型白酒香气贡献更大。3-甲基-1-丁醇、糠醛、异戊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酸乙酯是不同储藏时间酱酒中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且在储藏3 年酱酒中相对含量更高。由此可知,储藏对酱酒风味品质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且储藏3 年的酱香型白酒整体风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HS-SPME-GC-MS分析发芽糙米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分含量为(14±0.5)%的发芽糙米为原料,取1 kg装入聚乙烯(PE)袋(15 cm×20 cm)密封后分别在湿度(65±3)%的4℃和35℃条件下储藏6个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4℃和35℃储藏及新鲜的发芽糙米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发芽糙米挥发性成分主要有烃类、醛类和酯类,其次是醇类和酸类;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糙米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4℃与35℃储藏下的发芽糙米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有差异性;在35℃下储藏的发芽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较4℃下有显著性增加.储藏6个月之后,变化较明显的挥发性成分有十六烷、十八烷、己醛、n-十六酸、2-乙基-1-己醇、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7.
不同储藏温度下植物油的品质劣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4种植物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随储存温度、储存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储藏温度越高,储藏时间越长,过氧化值和酸值增加越大;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植物油的品质劣变与自身的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质联用分析一级菜籽油储藏期间挥发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一级菜籽油及其储藏期间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一级菜籽油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醛类、烷烃类、醇类、酮类、有机酸类、酯类以及杂环类等,经2个月储藏后,醛类、醇类、杂环类挥发性物质增加,烷烃类、酯类挥发性物质减少,含量变化较为明显的挥发性物质是:丙烯醛、己醛、庚醛、壬醛、(E)2,4-庚二烯醛、二丁基羟基甲苯、庚醇。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炒制时间的燕麦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初步建立脂肪氧化程度与燕麦风味物质形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整个炒制过程中,燕麦中烃类、醛类、醇类物质的含量随炒制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吡嗪类物质含量在炒制25 min后显著增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炒制前期(≤15 min)与炒制中后期(≥25 min)的燕麦风味区分明显。相对香气活度值、主成分分析表明,炒制前期的特征风味物质以醛类为主,包括癸醛、(E)-2-壬烯醛、壬醛、苯甲醛等,呈果香、甜香、花香、弱油脂香;而炒制中后期的特征风味物质以吡嗪类、醛类为主,呈焦香味、果香味。炒制初期燕麦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84.41%降至81.72%,炒制中后期脂质氧化产物逐渐增多、氧化程度逐渐加深,茴香胺值从0.73升高到4.49后开始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从0.023 mg/kg升高到0.039 mg/kg后保持不变,炒制前中期(<35 min)脂肪氧化程度与醛类等重要风味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