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一位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张永和)~([9]9);一个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城市规划,它"将现代城市规划所承载的思想、理念和科学原则引入了中国,其中所闪耀的理性主义光辉意味深长"(李德华)。他们"相逢"于70年前的上海。1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王大闳,祖籍广东东莞,1917年生于北京。1.1父亲与教育父亲王宠惠(字亮畴,1881—1958年)是国际  相似文献   

2.
正德国建筑学者麦耶(Ulf Meyer),2012年发表了英文世界首部介绍台湾建筑的专著《Architectural Guide Taiwan》(中文版书名为《台湾最有意思的建筑》)。书中将王大闳、李祖原、姚仁喜同列为台湾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而麦耶形容姚仁喜如"闪电般崛起",作品已然超越上一代。王大闳、李祖原、姚仁喜可视为台湾现代建筑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年代,努力突破政治、环境的限制,企图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与现代生活对话。生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来台定居的王大闳,以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与工法,在建筑中简化中式图样,却保存留白、神秘等中国文化氛围。代表作台北中山纪念馆,在传统中国"宫殿式屋顶"中融入现代建筑飞扬的线条,被誉为台湾第一栋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3.
正书名:银色的月球作者:王大闳编者:李宗哲构成/设计:王志弘出版社:通俗社ISBN:9789868453104主持人推荐语《银色的月球》是一本做工精致的台版图书。与它的结缘,来自于2016年新春半层书店的第一次学术活动,台湾著名策展人、建筑史学者徐明松老师用王大闳的人生故事、建筑作品和文学著作,为这位传奇建筑师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也将我们阅读王大闳的目光首次引向了建筑之外。的确,作为一位经历过中、西方文化"完整"养成的大师,王大闳的艺术成就并不仅限于建筑。在那些兼具西方现代建筑内核和中国传统空间  相似文献   

4.
钱锋 《时代建筑》2011,(3):134-141
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是中国近代时期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思想的教学机构。文章研究了该系师生设计的一组早期校舍作品——原山东省中等技术学校校舍(1951年建成),分析建筑所蕴藏的现代特点,指出设计者在注重功能、结构等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外,采用"流动空间"的处理、"风格派"的造型、多种材质的精心搭配等多重现代设计方法。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手法源自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多条探索路线,包括密斯的空间处理、"风格派"的建筑形态操作方式、格罗比乌斯和包豪斯的教育中对材质的关注等。同时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对该系师生探索现代建筑的重要影响,阐述了他们在建筑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5.
简讯     
正台湾建筑师王大闳逝世2018年5月28日,台湾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王大闳逝世,享年101岁。王大闳于1918年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和苏州;1936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机械工程系,来年转入建筑系。二战爆发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攻读硕士学位,与贝聿铭和菲利普·约翰逊同窗。1947年王大闳回到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五联建筑师事务所,同时在上海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大上海都市计划》。王大闳于1952年迁居台湾,1953年在台北开设大洪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作有建国南路  相似文献   

6.
访王大闳     
王大闳是台湾建筑界的元老,有百余件建筑作品问世,其有关建筑问题的许多观点极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现代主义建筑师王大闳于2018年5月28日去世,享年101岁。王大闳是广东东莞人,1917年出生于北京,1936年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后转建筑系,1939年取得剑桥大学建筑系文凭,在学期间曾获得建筑学会举办的不分年级的餐厅设计竞赛第一名。王大闳于1941年进哈佛大学随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学习,班上同学有贝聿铭与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42年10月取得建筑设计硕士学位。1947年,王大闳回到上海,与四位友人共同成立"五联营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史学基础上,提出面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建筑数字史学"和建筑语法概念,梳理"数字之人"探索空间、结构和形体等"建筑大数据"的计算性表达与生成方法的研究历程,探索建筑语法和"建筑数字史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探讨未来"数字之人"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3月18日正式成立,这是厦门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王有为向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授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在贺信中指出:绿色建筑的推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希望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多干事、干实事.为探索、开创南方地区的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姚安海  金缨 《华中建筑》2008,26(2):31-34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11.
讲座时间:2011年4月26日晚讲座地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单位:《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出席嘉宾:张鹏举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黄居正《建筑师》杂志主编王昀简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研究"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间的相互传承关系。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一、中加签署关于"采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谅解备忘录" 2010年3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及加拿大卑诗省政府签订了关于采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谅解备忘录. 2010年11月4日,"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项目"联合工作小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联合工作小组会议于在北京召开.宣布成立"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项目"联合工作小组,同时成立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项目专家组.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合作项目重大事项决策,仇保兴副部长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助理副部长Tom Rosser先生、卑诗省投资贸易厅厅长Pat Bell先生任联合工作小组联合主席.  相似文献   

13.
“得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雷 《建筑师》2007,(4):40-49
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的发展中,20世纪50年代的"得州骑警"重新回顾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础,探索系统的教授现代建筑的方法,形成了以"九宫格"练习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新的学科规训基础。在"得州骑警"对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研究中,20世纪20年代的"多米诺"结构和"空间构成"这两个现代建筑的重要图式为其界定了办学背景,以柯林·罗为代表的战后形式主义研究则展开了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在这些基础上,相继在画家斯路茨基和建筑师海杜克等人的工作室中,逐渐由抽象形式到具体建造,发展出"九宫格"练习,和一套"装配部件"式的设计方法,并与"建筑分析"练习、"方盒子"练习等一起,开辟了战后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源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合作基本情况 2010年3月29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卑诗省林业厅在北京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将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用于中国建筑节能与减碳领域,并开展相关合作. 合作旨在探寻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通过共同发展技术研究、建设试点项目、编制技术规范、进行技术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在中国发展并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为中国的绿色建筑、节能减碳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东海大学早期建筑的主要设计者陈其宽、张肇康先生,与同辈的冯纪忠、王大闳先生,以及再早一些的夏昌世、华揽洪先生,都是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留学国外时接受了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之后又归国实践的华人建筑师,他们是探索现代中国建筑的先行者。由于那个时代的动荡和苦难,他们遗存的作品本就不多,历史的烟尘更屡屡将它们遮蔽。幸运如东海大学这样的建筑探索,在半个世纪中也仅有地标性的路思义教堂受到瞩目,其它日常性的普通建筑则长期沉默  相似文献   

16.
李洪艳 《施工技术》2012,(6):132-133
2012年3月22日,本期杂志即将付梓之时,才得以前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采访了住建部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王有为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言,虽然身为《施工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但要接受采访还是件很难的事,"分身乏力",作为绿色建筑专家,王有为先生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奔波,指导、交流。此次,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2,(4):126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五周年庆典3月16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简称"现代规划院")召开了院五周年庆典暨住宅发展趋势及精细化设计研究专题学术交流会。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业界领导、上海市区  相似文献   

18.
汉宝德与他那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养成"都来自本土教育的初步"给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自身,这不仅体现在汉宝德身上,也体现在高而潘、蔡柏锋与吴明修的职业生涯中。这一代建筑师尽管受到王大闳、陈其宽、张肇康等上一代的影响,却在建筑语言上产生了一种"疏离",几乎看不出任何继承性,这经常成为研究台湾现代建筑史时的困惑,难道华人社会那么渴求向外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章以汉宝德作为讨论的核心,并对他同时代的几位重要建筑师也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台湾匮乏的年代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样貌。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28日,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加拿大林业协会携手卑诗省林业厅林业发展投资处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带来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加拿大低碳木结构样板房(以下简称"样板房"),作现场展示。加拿大卑诗省贸易投资部帕特贝尔部长为样板房打下了最后一钉,并为此揭幕。中  相似文献   

20.
在作者六年留学生涯中深刻体会了欧洲蕴藏在现代风格之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其表达的生活态度与思想精神之后,对中国千年积淀的建筑文化精神产生了迫切的研究欲望,并从中探索中国建筑语言今后发展可能的脉络。该文在概括了近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百年交锋后,分析了近代中国建筑文化语言发展的利弊。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表达的探索,论述与探讨了今后中国建筑语言在现代背景下演绎的一种可能性。该课题对中国建筑语言的传承与营造思想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