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城市水体,导致城市水体严重污染。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城市水体水质,能强化和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达到水体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市城区河涌水环境治理为例,分析目前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的模式,探讨现有模式的得失,认为利用生物生态治理和修复技术能强化和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达到水体生态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7,(5):76-80
城市污染河道缺氧会导致水体发黑变臭。设计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四种沉水植物自然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的复氧试验:将四种沉水植物分别放置于清水和城市污染水体中培养一周后,测定清水中溶解氧(DO)和城市污染水体中DO、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研究水体中DO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复氧效果明显,四种沉水植物作用下水体在自然光照条件下DO浓度均高于避光条件下的;四种沉水植物对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率,自然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5.05%、92.74%、89.45%和88.29%;沉水植物对COD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后期水体中COD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对北京市亮马河微污染水体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各项水质指标的监测,研究了该系统对河湖微污染水体的处理性能.结果显示:水质净化系统安装后,有效改善了试验区内水体表层富氧、底层缺氧的状况,缓解了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的现象,表、底层DO和叶绿素分布日趋均匀.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IBAF)系统对北京市马草河微污染水体进行了现场连续运转中试研究.通过对进水与出水COD、氨氮和总磷的监测,研究了IBAF系统对河湖微污染水体的处理性能.结果显示:采用IBAF系统处理河流微污染水体,处理后主要水质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CODcr60%以上、CODMn30%以上、氨氮90%以上和总磷在50%以上;克氏定氮法测定表明IBAF系统中的生物量为35 g/L,可极大地提高处理效率;IBAF系统在驯化完成后,能够满足重复使用的要求;试验还表明在温度5~15℃的条件下,IBAF系统脱除氨氮性能未受影响,这对低温脱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合酶制剂处理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复合酶制剂(BZ剂)处理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的使用对COD、NH3-N、TP等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BZ剂投加量为0.4 mg/(L.d)时,CODCr、NH3-N、TP的最终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达到25.0%7、7.6%2、6.1%;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不曝气优于曝气状况。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F215断层复合灌浆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F215断层水泥化学材料复合灌浆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试验设计方案、工艺及处理标准的合理性,为确定类似三峡工程F215断层性状的处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F215断层复合灌浆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F215断层水泥化学材料复合灌浆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试验设计方案、工艺及处理标准的合理性,为确定类似三峡工程F215断层性状的处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物滤沟处理景观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将传统的砂石过滤与湿地塘床相结合的组合处理工艺———生物滤沟 ,并对其在常温下处理受污染城市景观水体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滤沟采用多级跌水曝气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出水的嗅味、氨氮值和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治理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底泥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从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底泥脱水、余水处理3个方面,研究了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可采用的技术方案,探讨了各类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选择最佳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曲炜 《中国水利》2013,(23):50-52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发展历程的回顾,从回用量、回用对象、回用工艺、回用水价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的主要特点,根据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中存在体制、制度、工艺、水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从体制建设、法规体系、工艺选取、监督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今后工作建议,为水利部提出的"三条红线"管理做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净化城市径流的净水箱护岸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集防护效果、景观效果、生态效果和净水效果于一体的陡坡净水箱护岸结构。模拟试验表明,净水箱护岸系统在不同进水浓度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运行条件下,对以氨氮为代表的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都是理想的。该结构既可用于岸坡陡直条件下的新建护岸工程,也可用于已建挡土墙护岸改造;既可用于以漫流方式入河径流雨水的净化,也可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对以管沟方式入河雨水的净化。该结构运行维护成本低,在我国城市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污水灌入土柱试验的基础上,用自来水代替试验配水,模拟污染河流还清后对地下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回灌会很明显地把污染河流下部渗透介质中的COD,NH4+带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其进入地下水的量取决于渗透介质中截留的COD和NH4+的量;清水回灌仅会把河床下部渗透介质中少量的Cr(Ⅵ),TP和苯系物带到地下水中,成为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一个来源;Pb2+一般不会被带到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汛期大汶河泄洪进入东平湖区的高浓度污染团的发生规律,减少和防止东平湖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根据1999~2001年环境监测资料,找出了主要污染指标是泥沙悬浮物、总氮和化学需氧量,查清了污染水团的发生原因、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氧化塘—浮石床湿地系统处理暖寒季低污染河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滇池流域构建氧化塘-浮石床湿地复合系统对暖季与寒季的城市低污染河水开展了净化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通过小幅调节流量来有效净化暖季与寒季低污染河水。塘与湿地的水力负荷分别为0.22、0.37m3/(m2.d)时系统对暖季低污染河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Cr75%、TP 93%、TN 64%、NH4+-N 87%。塘与湿地的水力负荷分别为0.17、0.29 m3/(m2.d)时系统对寒季低污染河水具有较优的处理效果: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Cr72%、TP 89%、TN 53%、NH4+-N 73%。系统出水均符合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系统在暖季对低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明显高于寒季。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采用野外自然放养的方法,研究景观金鱼及家鸭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定期采集水样并检测水体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金鱼及家鸭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净化效果,水体中的TP、TN、叶绿素a都大幅度下降,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其中金鱼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其对TN的处理效果达到63.6%,对TP的处理效果达到78.7%,对chla的处理效果达到88.7%。  相似文献   

17.
以4种药理活性化合物(PhACs)为目标物,运用UPLC/MS为检测方法,针对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的分布迁移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实验研究了其迁移机理。所有PhACs在城市污水厂进出水中均被检出,进水中浓度为0.11μg/L(氯贝酸)-0.46μg/L(卡马西平),出水中50μg/L((氯贝酸)-0.45μg/L(卡马西平)。卡马西平几乎不能被去除,除此之外,在生物处理阶段可较有效去除其它PhACs,其迁移机理主要是生物降解,生物降解速率与化合物种类及污泥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周建平  许龙  芮旻  沈飚  富良 《给水排水》2012,38(1):17-20
P市地表原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水中CODMn经常高达10mg/L以上,为此,在G水厂的扩建工程中,采用了两级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以保证出水水质安全。水厂运行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一级炭池出水CODMn仍有3~5mg/L,需二级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才能使出厂水CODMn小于3mg/L。当前后臭氧分级投加比例为3∶2时,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大背景下,城市看海景象频繁上演,城市内涝问题日趋突出。以往缓解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主要致力于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视角单一,仅关注内涝问题,缺乏并行解决城市诸多问题的考虑。据此提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城市除涝结构——地下综合体,拟解决城市内涝、交通拥挤、管线入廊三大城市问题。地下综合体管廊层空间的预留可有效避免由于敷设、维修各类管线造成的道路重复开挖;交通层各运行期的不同使用功能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及交通压力。首次提出地下综合体结构方案,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静力分析;通过案例运用,结合水动力模型,分析地下综合体除涝效果。结果表明:地下综合体在两种运行期下竖向位移及应力均较小,结构受力合理,局部拉应力集中部位需适当加强配筋;新型除涝结构措施可显著改善研究区域内涝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